日落香江:香港对日作战纪实(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修訂版序言

近代以來,香港經歷過兩次戰爭。

一次是19世紀40年代初期曾經給中華民族帶來屈辱和反省的鴉片戰爭。戰爭給香港帶來的命運,已是眾所周知。

另一次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中華民族終於首次戰勝外國侵略者的抗日戰爭以及同盟國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太平洋戰爭,香港在戰爭中的犧牲和貢獻,還鮮為人知。

從香港經歷的戰爭規模、持續時間、激烈程度,以及中外人士廣泛參與的範圍來說,後一次戰爭遠遠超過前一次戰爭。因此,可以確切地說,香港真正經歷的只有一場戰爭,即:香港對日作戰。

參加香港對日作戰的,有包括香港華人在內的中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印度人、美國人。在香港對日作戰的國家和政黨,共有三國四方,即中國(含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方)、英國、美國。三國四方的首腦遠在千里之外運籌帷幄,三國四方的將士則在香港地區馳騁疆場。

香港對日作戰,無疑是中國抗日戰爭和國際太平洋戰爭的重要一役。香港在戰爭期間經歷的苦難、奮鬥、勝利和遺憾,與戰爭帶給中國以及其他盟國的遭遇緊密相連。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早已逝去大半個世紀的漫長歲月,或許已經撫平銘刻在戰爭親歷者及其後人的身心創傷,促使期盼世界和平者探求引導昔日的受難者、反抗者與施暴者的後人消融仇恨、達成和解的路徑。可是,後人和解之路只有建構在釐清前人歷史與是非的共識基礎上,才能消除世代因襲的怨懟,開啟友好合作的前程。有鑒於此,將迄今仍然鮮為人知的香港對日作戰的歷史概貌客觀展示在世人面前,仍然是香港歷史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了發掘和彰顯這段被歲月煙塵掩蓋的歷史,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香港、臺灣和英國的作家、學者就陸續出版相關的中、英文著作。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內地也出版有關東江縱隊在香港抗戰的著述和資料集。

所有這些成果,或集中描述香港抗戰史的某一段歷程,或集中介紹參與香港抗戰的某一種人群,從而引導讀者得出合乎某一側面史實的認知。他們雖然都未能完整展現中、英、美和國、共等三國四方在香港對日作戰的歷史全貌,卻奠定對這段歷史進行全面探索、宏觀把握的學術基礎。

當年屬於絕密而今已經解密的中、英、美、日等國的大量檔案文獻,也為全面、真實地揭示這段歷史提供了堅實的史料依據。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夕,筆者利用應邀到香港作學術訪問研究的機會,收集有關香港對日作戰的中外歷史資料和檔案文獻,和內子陳紅一起,共同撰寫這部書稿。

書稿的表述形式經過一番斟酌:是寫成一本正經的學術專著,僅供崇尚高雅的學術小圈子品評,而失去普及香港歷史的功效?還是寫成向壁虛構的小說家言,風靡一時便煙消雲散,無法維持長久的生命力?斟酌的結果是:兩者都不可取。

竊以為,歷史專業的研究者需要藉助文學的感染力,兼顧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史學的真實性與文學的可讀性相統一,乃是文史類著作賴以普及和持續的活力。因此,本書決定採用歷史紀實的表述形式,以史學的翔實檔案文獻為依據,藉助文學對於歷史場景與具體細節的想像和描述,力求如實而生動地展現昔日中、英、美和國、共等三國四方在香港對日作戰的綜合歷史畫卷。

1997年12月,本書由廣州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次年11月,該社再次印行本書的簡體字版。

18年後的2015年,適值中國抗日戰爭和國際太平洋戰爭勝利70週年。在寰宇同慶的日子裏,緬懷昔日中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和美國人在香港合力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歷史,反省人類相鬥相殘的慘烈教訓,目的當然不是延續中國、盟國和日本國之間的上代仇怨,而是在尊重歷史、明辨是非、總結教訓的基礎上,謀求共識,俾有助於昔日戰爭中分處敵、我、友地位的親歷者的後世子孫們達成相互和解,永不重蹈戰爭的覆轍。

有鑒於此,筆者再次修訂本書,交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重新出版,獻給關注這段歷史的各界讀者,希望繼續得到有識之士的批評指正。

莫世祥

港島寶馬山

2015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