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香港性教育的發展
最近多份報章均以頭條報導警方拘捕一名十三歲「援交」(6)少女。警方還透露,部分援交少女家境富裕,只是為了好奇、貪念、甚至生活枯燥而參與援交,消息令人嘩然。
青少年對「性」的觀念愈趨開放
香港自70年代經濟起飛後,市民普遍比前富裕,教育普及,男女權力和責任分配愈趨均等,一些傳統的觀念也隨之改變,戀愛和婚姻態度是其中一項。從前「阿媽教落」女孩子應該守身如玉,不能「蝕底」,可是現今「蝕底」這個觀念似乎已不復存在,兩性關係表面上愈趨平等,但對於青少年來說,這是極危險的想法,因為稍有差池,受害的始終是女方。
我們不妨參考以下數據和事例:
- 志願機構「母親的抉擇」在2008至2009年度首十一個月接獲二百零七宗未婚懷孕的求助個案,其中十七歲以下求助者超過30%,部分人更曾多次墮胎;
- 統計處和衛生署資料顯示,十八歲以下未婚少女合法墮胎的個案,由2003年至2007年五年間,已累積近2000宗;
- 近日有十四歲未婚媽媽自拍懷孕照片後上載到網誌。

▲「反色情暴力資訊運動」成員建議政府,檢討《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時,應增加違規傳媒的罰款,並加入監管網上資訊法例。
以上種種事例,在在顯示現今年青人的價值觀的轉向。
香港的青少年比以前早熟,是不爭的事實。加上互聯網興起,性資訊唾手可得,但網上信息從來真假難辨,加上缺乏監管和指導,耳濡目染下,形成青少年提早對性產生好奇。影視處去年委託港大訪問了超過一千五百名十五歲以上市民,發現75%被訪者希望政府對互聯網的規管「比現時嚴厲」,當中47%認為要「比現時嚴厲很多」,可見大家都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
單靠學校性教育無法抗衡社會大勢
孫局長最近在立法會回答議員質詢時表示,「局方現正檢討小學常識科課程,並會根據檢討結果更新課程內容,當中包括性教育,預計於2010年完成」。2010這個時間表是否切合現實需要,大家心裏有數。
學校性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最重要是因應不同的文化背景、經濟發展和社會狀況來釐訂。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7)於2007年開展了一項關於學校性教育的調查 Review of Sex, Relationships and HIV Education in Schools (8),特別着眼於非洲等地的性教育,其中一個重點是防止感染愛滋病。
香港的情況跟非洲當然不一樣,性教育屬於價值教育的一環,現時學校多採用滲透形式進行,具體目標、做法、內容和取向百花齊放,視乎不同辦學團體以至不同校情,各師各法。然而,性教育是一個複雜的議題,當中涉及多個持分者,社會潮流更嚴重影響年青人的取向。如果沒有家長和社會各方以身作則及配合,只靠學校單方面努力,要抗衡社會的大趨勢、大洪流,猶如杯水車薪。
(原文刊於《文匯報》2009年6月8日,原名〈價值教育需社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