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2008—2018)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师资队伍建设

2008年以来的10年,宁夏大学进行了“211工程”建设,实施了“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跨入了“双一流”建设,并成为“部区合建”高校。伴随着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强,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为本思想,加强实施人才战略的组织建设。校院两级组织和各级领导要把师资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始终把人才与师资工作摆在首要地位,按照“稳定现有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培养高层次人才,激活队伍活力;引进关键人才,建设创新团队”的建设思路。立足西部,真正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一批人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紧紧抓住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的机遇,突出学科、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组织学院(系、部)切实制定好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工作,认真谋划,明确措施,严格实施。

3.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倡导治学严谨、创新进取、团结协作、教书育人的精神,淡泊名利、克服浮躁之气,抵制学术腐败,增强教师艰苦创业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严格要求青年教师,使其在教学技能、科研水平和师德修养方面得到稳步提高。

4.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原则,形成“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合力。

(二)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个计划”

1.人才队伍建设531计划

通过培养与引进,使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50%以上;强化人才梯队与团队建设,以重点学科、学位点建设和特色专业为依托,以有效促进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为目标,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从全校遴选建设30个左右自治区级以上高水平团队,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各类人才支持计划,通过培养和引进,不断补充中青年教师进入高层次人才队伍,使学校自治区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队伍总规模达到100人左右。

2.“贺兰山学者”岗位特聘计划

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前期先行设立100个左右“贺兰山学者”岗位。实行聘期制管理,明确上岗条件、聘期任务、聘期岗位待遇、聘期考核等要求,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岗位聘任制。其中,设立30个特聘学者岗位,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为重点,注重引进和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设立30个讲席学者岗位,以发展咨询、前瞻引导、培育后学为重点,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重点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设立40个青年学者岗位,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打破论资排辈,重点引进和培养有良好学术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3.优秀中青年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

按照“按需派遣、择优选派、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充分利用国家公派留学、“一省一校”、学校与国(境)外大学合作交流等项目,以为期10个月以上的访学、合作研究为主,鼓励和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和学科团队赴国(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研修;通过“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引才计划和项目,加大海外引才力度,使专任教师中具有国(境)外学习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具有10个月以上国(境)外学习研修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

4.青年教师综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以教师职业发展为核心,以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科研素养、服务社会能力提升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综合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体系建设。鼓励青年教师通过自治区“双师型教师实践锻炼计划”提升实践能力,重点支持应用转型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青年教师到工厂企业、中学带职锻炼;通过入职教育、职前任教培训、教学督导听课、青年教师导师制等多种方式,强化青年教师综合实践能力;教务处、科技处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部门,通过校内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立项、科研立项、青年教师从教能力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训练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能力。

5.稳定人才支持计划

围绕西部一流大学建设任务,把稳定人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重点,正确处理引进高水平人才与稳定现有人才的关系,促进师资队伍协调发展;改革学校现有稳定人才政策,按照“存量调整、增量扶优”的原则,修订《宁夏大学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宁夏大学教学工作量津贴分配方案》《宁夏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奖励办法》等政策,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通过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等杠杆,营造促进现有人才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2012年学校出台了《宁夏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加大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与管理力度;修订了《宁夏大学师资培养与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师资培养与管理的政策支持、待遇等方面的制度。

2016年,学校召开了首届“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围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为导向,出台和修订了“三个意见、两个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未来5~10年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并据此提出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发展环境建设、优化师资队伍体制机制建设等4类14条具体意见。

2.经费保障

“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投入师资培养经费4710万元,用于师资培养与人才引进;2016年,学校决定设立“人才引进与发展”专项经费,计划每年投入7500万元,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国内与国外访学进修。2018年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高层次人才安家费、工作补助以及其他的待遇,使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保障得到了强化。

3.工作环境保障

营造人才工作微观环境,创新工作机制与活力。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一把手抓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共同抓人才队伍”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有关会议,落实“一会一促进”原则,认真查找人才发展微观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和方法,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为人才工作微观环境注入活力。

根据自治区及相关政策标准,多方争取资金和政策,规划建设教职员工住宅区、青年教师公寓、博士后公寓等设施,为人才来校工作提供服务。

4.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岗位聘任制改革,注重人才激励机制创新。结合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岗位责任意识,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制度。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拉开分配差距,较大幅度提高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的工资待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学术评价制度,注重在学科前沿与科技创新领域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探索建立适合宁夏大学发展实际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岗位分类与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具有特色的评价方法,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和完善职称改革政策,分类制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条件,以同行评价为主,注重学术成果质量,提高履职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践能力的比重,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评价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稳定基本工资,加大绩效工资的分配奖励力度,推动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

5.支撑服务队伍保障

探索实验技术岗位的关键岗制度。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置校聘关键岗,各教学科研单位设置一定数量的实验教学或实验技术人员院聘重要岗位,充分发挥实验人员队伍的作用。

提高支撑服务队伍的博士、硕士结构比例。继续坚持招聘制度,大力引进博士、硕士充实到支撑服务队伍之中,改善现有支撑服务队伍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的结构,提高整体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

加强培训。以提高支撑服务队伍技能为重点,培养掌握专门知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建立能够充分体现高技能人才价值与贡献的分配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物质待遇。

(四)师资队伍建设成果

1.整体情况

截至2018年5月,全校专任教师1631人,专任教师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1118人(正高职称458人,副高职称660人),占专职教学科研人员68.6%;具有博士学位594人,占专职教学科研人员36.4%;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185人,占专职教学科研人员72.6%;具有海外经历的19.3%人。博士生导师87名。

各类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统计表(2008—2018年5月)

续表

2.重要指标取得的进展

学校通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特别是进入“双一流”建设以来,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重要招标整体呈上升趋势。

2008—2017年教学科研单位博士人数统计

2008—2017年教学科研单位专任教师人数统计

3.中青年骨干培养成效明显,团队建设得到加强

2008年以来,选送399名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和进修学习(其中博士399名,硕士99名,国内进修223名),国内外访问学者58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短期研修人数116人。累计支出培养费1111万元;在职教师年度参加脱产进修学习的比率达到了14%。

2008—2017年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

2008—2017年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统计

4.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取得实际突破

2009年,获批“水利工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获批“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成“宁夏能源化工”“宁夏生物技术”“宁夏设施农业”“宁夏土建与水利工程”“宁夏生态恢复”“宁夏土木与水利”“宁夏草畜产业”“宁夏优势作物”“宁夏智能沙漠”“宁夏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宁夏食品质量与安全”“宁夏循环经济技术研究院”等11个自治区级院士工作站。获批“宁夏功能材料与工业催化人才高地”“宁夏回族学人才高地”“宁夏西夏学人才高地”。各平台已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高难度科研攻关、重大项目指导论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的能力明显增强

骨干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活动,受聘宁夏专家服务基地特聘专家2人,科技特派员72人,有十余支专家服务团长期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十一五”以来,学校实现科研总经费1.6亿元,其中服务地方的应用项目达到84.5%。横向合作项目数量显著增长,全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80项,其中,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项目达到80%,绝大多数为服务地方内容;横向合作项目268项,研究经费达2225万元,较2005年增长1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