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我和《晨读晚诵小古文》

杨柳

2018年是我进入出版社工作的第十三个年头,也是我成为编辑的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我从校对到编辑,校对过不少书,也编辑过不少书,这些书中的大多数我是将它作为工作、作为任务来完成的,对这些书谈不上什么感情,直到我遇到了它——《晨读晚诵小古文》。

第一次拿到这部书的书稿是在2012年,那一年,我刚有了自己的宝宝,初为人母的我,除了感受新生命到来的欣喜,如何对她进行养育和教育也成了我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出版人,首选的当然是书。按照我们的父母辈对我们这一代的教育,唐诗宋词这样浅显易懂而又朗朗上口的内容首先进入我的育儿“购物车”。街边小摊上的书肯定是不敢选的,逛实体店、逛当当、逛亚马逊,琳琅满目的同质化图书,令我眼花缭乱,怎么选,选什么,也着实令我这个“做书”的十分迷茫。

2012年下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银川实验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刘燕。刘老师编写了一本由很多短小的古代小品文组成的小古文书。通过交谈,我了解到她编写这部书也是为了她自己的女儿。作为妈妈的刘老师,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为孩子进行国学启蒙,一开始,她选取的内容也是东家书里的一篇、西家书里的一段,这样的选择有时候很盲目,也不容易成体系。随着她和女儿在这方面阅读内容越来越丰富以及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积累越来越多,她有了给女儿、给自己的学生编写一本适合他们阅读的古文书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我手里的这部书稿。

这部书稿初交到我手里时,是一本100篇的小古文集。书中的文章很多是和小学课本中白话文内容相对应的。刘老师当时的想法是希望孩子们在学过课本中的白话文之后,回头再来看看对于同样的雨雪,同样的花树,古人是怎么说的。刘老师觉得,这对她的学生来说,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看过书稿之后,我觉得刘老师的书的选题角度不错,但是,对于刘老师提出的这部书的读者范围我却不是很认同。刘老师当时的编写计划是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涵盖一到六年级,且不说,满篇的文字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太陌生、太枯燥。就单从现在孩子对图书的使用和保存时间来讲,这个书根本用不到六年级就会或坏或丢。结合以上,我建议刘老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篇目,将图书扩充,并将图书按照孩子的阅读能力分为低段、中段和高段,并且在书中加入一些和文章内容有关的插图,以增加图书阅读的趣味性。刘老师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纳我的建议。

在刘老师扩充图书内容的时间里,我也在网上看了大量的相关图书,可以说,这类图书的同质化还是很严重的。那么,怎么才能在众多的图书中脱颖而出呢?我和编辑室的同事头脑风暴,我们想把这个书做成能说会动的小古文。那时,正好赶上国家大力推进图书的复合出版,我们决定在这本书里做一个在当时来说算是比较特别的尝试——在书中加入二维码,让这本书变得立体起来。说干就干,我和另一位负责图书数字化的编辑吴勇刚一起,一边和刘老师商量,由刘老师负责录制本书的相关音频,一边联系南京经纶方面的技术编辑对书中相关链接部分的内容进行数字化改造。经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刘老师的音频录制好了、插图也都画完了,南京经纶为这本书制作的相关链接里的故事小动画也做好了。其后的设计、排版、印刷同时跟进,2015年8月,《晨读晚诵小古文》终于面世了。三年的时间,我们终于做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小古文。在图书首发仪式上,老师和孩子们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不仅听到了刘老师字正腔圆的诵读、亲切的讲解,还看到了书中故事所讲内容的相应动画片,一时间,孩子们对古文学习的兴趣大增。甚至当刘老师拿到成品书的时候都说,没想到书还可以是这样的。2015年,多家新闻媒体对《晨读晚诵小古文》进行了宣传报道,银川晚报社还专门在他们的“开卷读书沙龙”中为图书做了专题推荐活动。2016年10月《晨读晚诵小古文》入选全国农家书屋。2017年,《晨读晚诵小古文》参加包头书博会,刘老师带着她的学生在书博会现场进行了宣传。2018年,《晨读晚诵小古文》在全国发行,印量过十万。

后来,我把这套书带回家,女儿也是非常喜欢,每天送她去幼儿园的路上我都会在车上播放小古文里的音频,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女儿几乎把一本书里的内容都背了下来。我问她谁教的,她说,是在车上听的,很好玩,她还把里面有些像《笠翁对韵》等篇目在幼儿园教给其他小朋友,小朋友也学会了。看着自己编辑的图书能受到欢迎,特别是能得到孩子的认可我也很有成就感。

这就是我和《晨读晚诵小古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