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青少年犯罪问题应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编辑《100例少年犯罪纪实》引发的思考

吴月霞

每每看到少年犯罪的个案,我的心都在颤抖,但当我看到《100例少年犯罪纪实》这部书稿后,我的心不再是颤抖了,而是一种痛了……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一次次的热泪盈眶,这些孩子的年龄,正是应该在学校读书的年龄,正是长身体、长知识、长技能的年龄,他们正是花儿一样的年龄,人们常把青少年比喻成祖国的花朵,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本书所选的这些青少年却因犯罪而锒铛入狱,正可谓:花儿未开却已凋谢。

本书稿选编的案例,全部是未成年人,他们当中有许多孩子是和我的孩子同龄或比我的孩子还小一点,这让我感到很是吃惊和痛心。作为一个母亲,我可以毫不隐瞒,我给予了我的孩子全部的疼爱,不论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上,我都以我认为对他的发展最有利的、最适合他的方式给予他关爱、指导和帮助,希望能为他创造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家庭氛围,让他在这种宽松正常的环境中成为一个自立、自强,对社会有益的人。我想每一个母亲都和我一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妨碍家庭、危害社会的人。本书稿中收录了各种类型的家庭和母亲,但不幸的是,她们的孩子都有一个相同的称谓——少年犯。

《100例少年犯罪纪实》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宁夏本地真实案例介绍少年犯罪纪实100例,这其中包括家庭环境与少年犯罪、家庭教育与少年犯罪、“留守少年”与少年犯罪、学校教育与少年犯罪、教师问题与少年犯罪、交友不慎与少年犯罪、不良场所与少年犯罪、沉迷网络与少年犯罪、黄色信息毒品与少年犯罪9种话题,每一个话题中选编了数量不等的典型案例。第二部分介绍了全国其他省区的案例,也是100例。

本书的第一部分的100个案例采取了独特的表现手法,每一个案例用“纪实×□□□□□□□□”表示顺序和标题;正文内容包括详细的“犯罪事实”介绍、该少年犯的“成长经历”、该少年犯真实的“忏悔之声”、作者的“纪实点评”。与其他同类图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书的“忏悔之声”是作者在少管所采访每一位少年犯时,这些孩子发自内心的沉甸甸的忏悔,是在事后最真切的悔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内容所在。“纪实点评”则是作者从犯罪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和公民道德规范要求的社会角度剖析少年犯罪的根源,为家长、老师和孩子提出的“远离犯罪”的中肯意见和建议。

在本书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当前青少年犯罪所呈现的以下特点。

一、家庭环境不好,家庭教育扭曲导致的青少年犯罪

1.过分宠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教师。现在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不少家庭过分宠爱子女,无原则迁就子女的要求,养成子女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任性、蛮横、粗野、为所欲为等畸形性格,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惜采用违法犯罪的手段铤而走险。如“纪实24娇纵溺爱染恶习,少女偷盗被判刑”讲的是一个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女孩,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全方位照顾的逆反,专做母亲不知道的事,以小偷小摸来寻求刺激,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最后因偷盗电脑并判处1年有期徒刑。“纪实25娇生惯养缺家教,抢劫伤人留悔恨”讲的是一位三代单传的独苗,家境富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对其百依百顺、百般娇宠,使其自幼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不求学习和进步,因吃不了学习的苦就退学,因吃不了操劳的苦就赋闲在家,最终因抢劫伤人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家庭暴力。父母脾气暴躁,子女一有问题,开口就骂,动手就打,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子女产生对抗心理,或者造成悲观、自卑心理,失去进取心。如“纪实2家庭暴力扭曲少年心灵,寻衅滋事最终走向犯罪”讲的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男孩,因父亲的暴力行为而将打与被打看成是家常便饭,将用拳头发泄自己的愤怒看成是处理问题的正常方式,从而一次次地无视社会规则,一次次地违法犯罪,最终因打架伤人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纪实4 不堪酗酒父亲打骂,少年离家出走犯罪”讲的是一位因无法忍受父亲的蛮横与暴力,选择了离家出走,后因入不敷出铤而走险犯抢劫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的少年。

3.单亲家庭。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者母爱,没有健全的家庭教育,失去精神支柱,容易造成情绪低落,从而产生多疑、孤僻等病态心理,形成人格分裂与性格障碍。也有的虽然父母健在,但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当,或者父母榜样教育不良,自己整日参与赌博等违法活动,思想不健康或者作风不正派,或者行为不检点,这样时间一长,他们的子女逐步染上恶习,导致有样学样,也走上犯罪道路。如“纪实11家庭破碎,过早步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叙述了一位从小失去母爱的男孩,在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巨变无法满足他私欲的情况下,从小偷小摸开始,最终走上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二、“留守儿童”及交友不慎导致的犯罪

我国在经济转型期产生的典型的社会问题就是“留守儿童”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人,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课题,而留守儿童犯罪也成了未成年人犯罪中比例较高的一种。比之其他儿童,留守儿童在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缺乏父爱、母爱,远离了父母的呵护与监管,他们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落在哪里完全由不得自己。他们在家庭之外寻求温暖,在朋友之处寻求安慰,但往往是这些所谓的朋友将这些孩子引入歧途。如“纪实16隔代抚养缺少教育,一时冲动酿成苦果”中介绍的小梁,父母均在沿海城市务工,家中只有爷爷、奶奶和弟弟。虽然爷爷、奶奶在生活中给予兄弟俩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却让他养成了自私和任性的性格,且因成绩太差,不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从旷课、逃学开始,后来发展成辍学,最终因盗窃电缆罪被判刑1年6个月。

这一纪实案例极具典型性,多数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承担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只能注意他们的衣食冷暖,顾不上孩子精神与情感的需要,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大多产生了自卑、孤僻的心理障碍。心理学验证,儿童时期最大的心理需求是归属感和安全感,而留守儿童缺乏的恰恰是这种父母的抚爱和照顾,潜意识中充满着被父母遗弃的焦虑与不安,这种感觉损害着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长期的焦虑可以引起孩子的攻击破坏甚至犯罪行为。

三、学校教育与少年犯罪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在思考家庭与社会、父母与子女、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孩子扬起理想风帆的地方,如何保证细胞的健康,如何当好第一任老师,如何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扬帆远航,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学校的责任不仅是培养能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有为社会输送合格公民的重任。如“纪实50被贴‘差生’标签,孩子离校陷浊流”“纪实53受歧视心理扭曲,伤害他人获重刑”“纪实55辍学离家成断线风筝,受教唆犯罪酿成灾祸”等,讲的都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在学校备受歧视,被迫辍学后走上社会,与品行不良人员为伍,最终犯罪的故事。这就给每一位老师、每一所学校提出了要求:学校不仅要重视学习成绩,还要重视道德法制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不到位、不全面,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及时,往往是这些孩子犯罪的助推器。怎样鼓励成绩差的学生迎头赶上?怎样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这些都应该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不应该也不能将原本有希望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差生”变成罪犯,变成危害家庭和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还有不少,但家长、老师如果都能认识到位、行动到位,每一个家庭都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每一位老师都能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那么,由家庭和学校导致的犯罪就会减少,我们的社会就会和谐。

愿天下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护之下成为社会的栋梁,愿我们的身边再也没有“差生”这种称呼,愿我们的学生再也没有“辍学”这种行为,愿我们的社会再也没有“少年犯”这个群体。

此书出版的目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