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模拟体系研究:基于实验经济学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根据麦可思数据,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749万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56万人;2017年应届大学毕业生795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48.6万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其就业创业及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其中,本科院校2015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7%。2010~2015届本科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从82.6%下降为74.2%。2016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91.6%,与2015届(91.7%)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8%,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201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1.6%,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总体较低。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仍然是我国当前非常重要的热点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实验经济学是应用受控实验检验经济学假设或者发现新规律的经济学新分支,是一门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之大成的综合性学科,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与以色列心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D.卡尼曼(D.Kahneman)和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梅森大学教授V.L.史密斯(V.L.Smith),标志着实验已成为经济学研究不可替代的方法。

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观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尽量减少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边缘因素,但又尽量包含最能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因素,本书选取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能力,工作经历,学历层次,学校名气、地位,专业是否热门,应聘技巧,学习成绩,就业信息和机会,社会关系,党员、学生干部,往届毕业生的声誉,性别,户口和用人指标拥有就业地户口,家庭背景,学校或教师的评价以及其他技能。

哪些因素最能影响大学生就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因素权重应该如何分配才能最合理地描述大学生的就业潜能?根据已有自身条件和所处经济环境,大学生应该如何优化自己的就业策略?

本书共分七章,首先,介绍了实验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其次,从系统设计入手,逐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心理和行为,结合跟踪访问2015~2016年参试人员的就业状态;最后得出本书的主要结论以及从学生、学校、政府、企业和家长五个视角分别展开提出了对策建议。

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感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同事和朋友,同时感谢国内实验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老师。

由于我们对实验经济学边探索边研究,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难免有不妥之处,诚恳地希望得到各位同人的批评指正,并对此深表谢意。

刘伟

2018年10月29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