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职工就业面临机遇、挑战和政策建议

当前,在党和政府保经济增长和稳就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职工就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不容小觑,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一)职工就业面临的机遇

1.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缓解就业总量矛盾

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劳动力市场中需要解决的就业人员将有所减少。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在城镇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产生大量需求。供求关系的变化,将会大大缓解就业的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工资水平的稳步上升。

2.一系列国家宏观战略实施和稳定企业发展政策出台有利于稳定就业需求

国家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取得明显进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格局不断巩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对外开放全方位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行,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加大。[9]政府继续进行大规模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其中,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直接降低了人工成本,有利于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需求。

3.各级政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对促进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2019年5月,国务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国就业工作,研究解决就业工作重大问题。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针对各类重点人群,也出台了相应的就业促进政策。例如,采取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招用农村贫困人口和长期失业人员,针对青年失业问题实施3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

(二)职工就业面临的挑战

未来,职工就业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影响。

1.全球经济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就业的影响

就业需求是产品和服务的派生需求,经济发展对就业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国际经济周期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2019年6月4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展望》,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0.3个百分点至2.6%,中国作为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球经济放缓影响,部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将会下降。在国内,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出口面临不确定性,就业人员规模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持续回落,2017年增速为6.76%,2018年为6.6%,2019年上半年增速为6.3%,部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下降,经营面临困难,将会采取裁员等措施应对。

2.中美贸易摩擦仍然持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2018年以来,美国开始向来自中国的出口商品征收关税,此后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出口商品征收关税的范围和税率不断加码。目前中美双方虽然保持磋商和谈判,但是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如果贸易摩擦升级和持续,将对我国部分出口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对就业产生影响。

3.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对就业的影响

受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农民工总量增速放缓甚至下降、平台经济等服务业兴起等因素影响,部分制造业招聘难度加大,用工成本上升,将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一是部分企业将使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各类技术替代劳动力。例如,高速公路推广ETC将使部分收费站工作人员失去就业岗位。二是随着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下降,部分企业将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转移,也使部分岗位丢失。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劳动者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新型技术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新职业面临人才不足问题,有媒体报道称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过500万人,供求比仅为1∶10[10]

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阵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释放实体经济活力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但是在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会对部分相关行业的人员就业产生影响,就业安置压力加大。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环保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监管,部分不合规企业受此影响,面临停工停产甚至关闭,使相关企业职工就业面临冲击。

(三)政策建议

1.多措并举,稳定就业需求

进一步挖掘减税降费空间,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坚定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发扬企业家精神,完善知识产权和财产权保护,稳定内资和吸引外资,激发市场潜力和创业热情。整治房地产乱象,强化金融监管,坚决遏制经济脱实向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合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节奏,建立重大项目就业评估机制,将保障就业数量和质量情况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并加大权重,千方百计稳定就业需求。

2.挖掘就业供给潜力,提升各类就业群体的劳动参与率

就业是财富的重要源泉,随着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要稳定就业规模,就需要提升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完善公共服务,发展婴幼儿照护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包括青年、女性和残疾人等各类劳动者更多参与就业;在保障老年劳动者权益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老年人参与就业。

3.完善就业服务,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职业的消亡和产生都在加速,未来很多劳动者不但需要变换工作,甚至需要变换职业,“终身学习”将是一种常态,因此就业部门要加强研究,做好职业需求预测,并及时向社会发布,减少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引导高校、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及时做出合理的决策和调整。提前做好因产业转型而面临就业转型就业群体的研判,制定针对性政策,帮助相关劳动者提前做好能力转换和提升,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就业培训资金和项目评估,确保各类培训项目就业促进效果。

4.平衡责任,强化劳动力市场安全性

合理平衡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责任,在采取包容审慎监管的原则,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基础上,应牢牢守住民生底线,维护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根据各类新情况,调整和完善已有劳动法律体系;加强政府投入,强化用工单位责任,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修改相关法规,引进强制商业保险等,完善包括自营劳动者、新业态从业人员在内的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确保各类劳动者在面临失业、意外伤害、疾病等各类风险时有所保障。鼓励和支持各级工会加强对各类就业群体的工会组织化建设,依法维护职工权益,构建职工互助保障体系,发挥工会在就业促进和服务方面的辅助作用。


[1] 李洪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政策、人力资源管理。

[2]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

[3]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8)》,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4] 国家统计局:《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4/t20190429_1662268.html,2019年4月29日。

[5] 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将“灵活就业”界定为: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几方面(至少一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

[6] 李明珠:《互联网公司裁员潮剑指高管,保饭碗技能get多少才够?》,《证券时报》2019年8月27日。

[7] 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1/t20190125_1646796.html,2019年1月25日。

[8]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人的一天——2018年北京市居民时间利用调查报告》,北京统计局网站,http://www.bjstats.gov.cn/tjsj/sjjd/201903/t20190315_418806.html,2019年3月15日。

[9] 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10] 彭景晖、刘博超:《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大,且看专家怎么说》,《光明日报》2018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