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2018年地区间的职工收入分配状况
(一)2018年全国各地区间的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收入状况
2018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93253元、75755元、68969元和65411元,平均工资最高地区是最低区域的1.43倍,与上年持平。从增长率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部(12.7%)、西部(10.9%)、东部(10.0%)和东北地区(9.9%),其中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增长率均比上年有所加快,东部地区微降0.1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来看,2017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74318元,比上一年增加了6749元,同比增长10.0%,各地区年平均工资的中位数为67727元。由于东、中、西及东北地区的发展仍不均衡,依据波士顿矩阵图分析方法,笔者将2017年各地区的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状况做了一个基本定位(见表3)。
表3 2017年各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波士顿矩阵
表3分出四个区域,将各省份按条件置于四个区域内,双高区表示工资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高增低区表示工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低增高区表示工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双低区表示工资水平和其增长速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7年与2016年相比较,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由上年度的7个增加到8个,个别省份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其中上海、广东从双高区进入基高增低区,青海从基低增高区到了双高区;在年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中,青海和西藏为西部地区,其余均位于为东部地区;年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为23个,比上年度减少1个,其中基低增高区的地区从2016年的9个减少到2017年的8个,其中云南、湖北、广西、河南4个省份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连续两年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双低区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仍为15个,其中宁夏、重庆、福建、内蒙古、陕西、辽宁6个省份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连续三年在双低区,四川、新疆、海南、吉林和黑龙江5个省份则连续两年在双低区,这一情况应引起全社会及各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7年,全国有23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其职工年平均收入累计占比为65.75%;有8个省份年平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其职工的年平均收入累计占比为34.25%。收入最高的为北京(131700元),最低的为河南(55495元),北京是河南的2.37倍,大部分省份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在60000~70000元。
从职工年均收入增速来看,2017年有29个省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当年我国GDP增长率(6.9%)[5]。比2016年增加了10个省份。扣除物价因素,2017年有23个省份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当年我国GDP增长率,比2016年增加了7个省份。
从职工年均收入的增加额来看,2017年比上年度增加额最多的是北京、上海和青海,分别增加了11772元、9860元和9112元;最少的是黑龙江,人均增加3632元(见表4)。
表4 2016年和2017年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及排序
表4 2016年和2017年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及排序-续表
从各地区职工年均收入的排序看,有18个省份的位置没有变化,5个省份的位置上升,8个省份的位置下降,其中上升最快的省份为云南,比上年度上升了5位,这是该省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4年上升;下降的省份分别比上年度下降了1~2位。总体来看,2017年各省份位置变化幅度不大。
2017年,全国各地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均收入的离散系数为0.2469(见图5)。2000~2017年的离散系数在2002年达到0.3900的最高值,此后便呈波动下降趋势,2012年下降到0.2332的最低值。2013~2017年,离散系数又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职工年均收入倍数从2000年的2.68倍下降到2017年的2.37倍。2000~2017年,我国地区间城镇单位职工的年均收入差距总体呈下降趋势。
图5 2000~2017年全国各地区城镇单位职工年均收入离散系数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01~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二)2018年全国各地区的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收入状况
2018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55230元、43842元、41047元和37071元,平均工资最高地区是最低地区的1.49倍,比上年略有扩大。从增长率看,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9.2%)、西部(6.3%)、中部(8.8%)和东北地区(6.9%),各地区的增长率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2017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为45761元;比2016年增加了2928元,同比增长6.8%,各省份年平均工资的中位数为40023元。依据波士顿矩阵图分析方法,将2017年各省份的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状况做了一个基本定位(见表5)。
表5 2017年各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波士顿矩阵
2017年与2016年相比较,年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个省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其中广东省从基高增低区到了双高区。这9个省份除重庆外,均位于为东部地区。年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1个省份也没有发生数量变化,只是云南、甘肃、青海3个省从基低增高区到了双低区,双低区的湖南到了基低增高区。
2017年,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从上年的13个减少为12个,基低增高区的海南、贵州、江西、湖北、河南、吉林6个省份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连续两年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双低区的安徽、四川、新疆、宁夏、广西、河北、陕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西11个省份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连续两年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情况应引起全社会及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综合上述分析,四川、新疆、宁夏、陕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7个省份,无论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还是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年平均工资都已经连续2年位于双低区。
2017年,全国有21个省份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其职工年平均收入累计占比为62.19%。有9个省份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平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其职工的年平均收入累计占比为37.81%。最高的为北京(70738元),最低的为山西(31745元),北京是山西的2.23倍。大部分的省份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在35000~41000元。
从私营单位职工年均收入的增速来看,2017年有12个省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当年我国GDP的增长率(6.9%)。其中最高的为海南(12.21%),最低的为内蒙古(1.42%)。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有22个省份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低于2016年,这一比例远多于城镇非私营单位。若扣除物价因素,2017年只有7个省份私营单位职工的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当年我国GDP的增长率,其中内蒙古的实际平均工资增长率为-0.18%。
从私营单位职工年均收入的增加额来看,2017年比2016年增加额最多的是广东,人均增加5111元,增长率为10.60%;最少的是内蒙古,人均增加512元,增长率为1.42%,仅为广东的10%。总体来看,2017年大多数省份的增加额低于上年。
从各地区职工年均收入的排序看,有7个省份的位置没有变化,12个省份的位置上升,11个省份的位置下降,其中上升最快的地区是湖北,比上年度上升了4位;下降较快的地区为内蒙古,比上年度下降了6位(见表6)。
表6 2017年和2016年各省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及排序
表6 2017年和2016年各省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及排序-续表
2017年全国各地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均收入的离散系数为0.1879。从2009~2017年的离散系数波动情况来看,呈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在2009~2017年,我国地区间城镇私营单位职工的年均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见图6)。
图6 2009~2017年地区间私营单位职工年均收入的离散系数变化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所得。
目前,各省份城镇单位职工和城镇私营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仍较大,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2017年,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和城镇私营单位职工收入差额最大的是上海,为77757元,前者是后者的2.49倍;差额最少的是山东,为16089元,前者是后者的1.31倍(见表7)。
表7 2017年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差额
表7 2017年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差额-续表
(三)各省份城镇职工加权年均收入水平
由于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不能准确反映城镇单位全体职工收入水平,因此本文将2017年各省份的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与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进行了加权平均,得出各省份的加权后的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见表8)。
表8 2017年各省份城镇单位职工加权年平均工资
1.各省份城镇单位职工加权平均工资
(1)加权平均后各地职工的年平均收入水平有所下降。2017年,全国城镇单位职工的加权平均工资为58773元,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镇职工的年平均工资水平67569元下降了8796元,降幅为13.02%。从各省份看,降幅最大的是上海,从129795元下降到89664元,减少了40131元,降幅为30.92%;降幅最小的地区是黑龙江,从56067元下降到53096元,减少了2971元,降幅为5.30%。在60000元及以下的省份由原来的1个增加到20个,60001~70000元的省份由原来的18个减少到7个,70001~100000元的省份由原来的8个减少到2个,100001元及以上的省份由原来的2个减少到1个。
(2)加权平均后各省份城镇职工年均收入差距均有所下降。从标准差变化看,2017年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差为18352.68,加权平均后的平均工资标准差为15699.74。各省份平均工资加权平均后其离散程度有所下降,这表明各省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在考虑到私营单位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后,其差距小于没有考虑到私营单位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年平均工资进行加权平均后最高的是北京(103742元),最低的是河南(49831元),北京是河南的2.08倍,比未加权的2.37倍下降了29个百分点。
(3)从中位数的变化看,2017年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中位数为67727元,加权平均后的平均工资中位数为57409元,减少了10318元,降幅为15.23%。中位数是从各地收入水平排序的位置上确定的,个别地区的高收入不会对此产生影响。因此,中位数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城镇职工整体收入水平的变动。
经过测算,各省份职工工资的中位数下降了15.23%,平均工资水平整体下降13.02%,从以70000元为主下降到以60000元为主。各省份职工收入高低的差距下降了12.20%。因此,使用加权平均的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各省份职工的年均收入水平。
2.采用加权平均工资的依据
各地区职工年平均收入水平加权平均后,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其原因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地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与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倍数关系。倍数越大,表明当地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与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差距越大。加权平均后的职工年均收入水平下降幅度自然就大。以上海和北京为例,两个城市都是特大城市,2017年上海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9795元,而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2038元,后者为前者年平均工资的40.09%,两者的倍数关系为2.49倍;同年北京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1700元,与上海几乎相同,而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0738元,后者是前者年平均工资的53.71%,两者的倍数关系为1.86倍。经过加权平均后,北京的城镇职工年加权平均工资为103742元;上海的城镇职工年加权平均工资为89664元,两地相差14078元。上海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收入水平从年平均工资到年加权平均工资,下降了30.92%,北京下降了21.23%。由此笔者认为,使用年加权平均工资能更准确地反映各省份城镇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
(2)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与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在城镇单位总数中的比例。例如,2017年江苏和广东两个劳动力大省的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与城镇私营单位职工的比例分别为44.82∶55.18和44.49∶55.51,由于两省的城镇私营单位职工比重已超过55%,因此其职工工资加权平均后的工资水平变动就比较大,分别下降了20.39%和18.11%,分别排在当年降序的第6位和第8位。同年,黑龙江和山东的上述比例分别为87.43∶12.57和71.62∶28.32,其城镇私营单位职工占比较少,因此两省职工工资加权平均后的工资水平变动就比较小,分别下降了5.30%和6.92%,分别排在当年降序的第30位和第29位。
总之,通过计算各省份城镇就业人员的加权平均工资,可以使各省份职工平均收入水平得到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从而消除目前对全体职工收入水平高估的状况。而城镇私营单位职工低收入水平状况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各地方政府及工会组织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