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职工队伍的历史贡献
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广大职工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70年来,中国职工队伍为新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改革开放和新型工业化贡献了劳动和智慧,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也默默承担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阵痛。中国职工队伍对中国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一)中国职工队伍是社会劳动者的主力军
中国职工队伍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劳动者队伍中的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职工队伍主要集中在铁路、矿山、海运、纺织、造船等行业,毛泽东估算当时中国职工队伍人数约为200万人。[2]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他们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作为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军阀、资产阶级的压迫,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职工队伍也迅速发展壮大。全国总工会提供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职工人数已达到0.95亿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职工的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也在不断突破原有观念的束缚,职工队伍的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突破了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就业人员才是职工的观念束缚,强化了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属性,将所有社会劳动者,即从业人员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薪劳动者队伍界定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职工队伍。因此职工队伍中非公有制单位职工比例增大,1985年全国职工人数是1.2357亿,其中全民所有制职工占73%,集体所有制职工占26%,非公所有制形式职工仅占1%。到2002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10558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6924万人,集体单位职工1071万人,其他单位职工为2563万人,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占比提高到24.3%。[3]
另一方面,在21世纪初我们突破了城乡户籍制度的束缚,强化了职工与用人单位建立或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属性,农民工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3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大会报告中。报告首次提出“一大批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将进城务工人员定义为工人阶级队伍的新成员。从而在职工概念上突破了城乡之间的户籍束缚。至此,中国职工具有两个明确的属性,一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二是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或事实上的劳动关系,而职工就是同时具有这两个属性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从目前的统计口径来看,我国的职工队伍主要由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和外出农民工构成。2017年,我国城镇全部就业人员为42462万人,扣除私营企业主1827.5万人、个体工商户户主4323.3万人,据此推算2017年我国职工队伍人数为36311.2万人[4],其中外出农民工为17185万人,占当年职工队伍人数的47.3%。中国职工真正成为中国劳动者队伍的主力军。
(二)中国职工队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职工队伍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是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中国职工队伍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都是国家的主要建设者。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建立起当今世界门类最为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离不开广大职工队伍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奉献。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全面转型升级,更需要中国职工队伍提供劳动保障和智力支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新中国诞生时,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居全球第11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10年达到41.21万亿元,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90.03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470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GNI排名中,2018年中国排名第71位(共计192个经济体),比1978年(共计188个经济体)提高104位。包括中国职工队伍在内的广大劳动者是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创造者。
(三)中国职工队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
中国职工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职工队伍是中国经济建设的核心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5160亿元,增长2542倍,年均增长12.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工业焕发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经济规模迅速壮大。199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20万亿元大关,2018年突破3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比1978年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0.6%。我国工业国际影响力发生历史性变化。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按现价美元测算,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高达27.0%,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在经济领域的举世成就离不开广大职工群众的努力奋斗,中国职工队伍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始终发挥着核心力量。
(四)中国职工队伍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中国职工队伍作为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者,在新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和无私奉献。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根本力量。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进步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5]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职工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因为他们的巨大贡献和无可替代的作用,决定了他们无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这一称谓。
与此同时,中国职工队伍承担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成本,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企冗员问题日益突出,减员增效成为国企解困的重要方式。1998~2002年,有2023万名国有企业职工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成为下岗职工,再加上1998年以前累积的下岗人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总量达到2715万人。[6]正是这些下岗职工的付出,使国有企业改革能够得以顺利推进,从而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也正因为广大职工能够顾全大局,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发扬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革不断前行。为此,2009年底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工人群体评为年度风云人物,该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顺利实现“保八”,在世界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他们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7]
(五)中国职工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职工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职工队伍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职工队伍群体不断扩大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有能力不断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1980年4月和5月,我国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自2003年以来,我国与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建设自贸区,目前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以WTO改革为代表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中国职工队伍同全国人民一道朝着“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中华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7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中国职工队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们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创造了功勋卓著、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造就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这一宝贵财富。同时也为新中国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经济社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19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上,中国职工充分发挥技术能力,发扬顽强的拼搏精神,最终在18个比赛项目中共获得10金4银3铜的好成绩,获得奖牌榜第一位。[8]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职工队伍的建设。2017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和部署。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障,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广大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传统、砥砺前行,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