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养生观在《内经》中的体现
古代许多养生观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中医学汲取了这些精华并予以继承发扬,不断光大。道家养生以追求此生长生不老为目标,所传播的养生法术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养生理念和养生文化。本文从顺应自然的养生防病、修身养性的养生防病以及预防为主、重视治未病等方面来概述道家养生理念在《内经》中的体现,以说明《内经》所倡导的养生奉寿与道家的养生观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也为指导现代人的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提供借鉴。
一、顺应自然的养生防病
所谓天人相应,是指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相互影响的。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所以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必须遵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老子·七章》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骈拇》云:“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庄子·养生主》以庖丁解牛刀刃游于牛之骨节间隙顺势而解为例,强调养生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道家这种“天人相应,顺乎自然”的观点是《内经》养生防病思想的立足点,认为顺应自然是延年益寿的关键。《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也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天时的变化对人体有重要的影响。古人早就认识到,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人体。四季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正常规律,生物在此影响下更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变化,人亦应根据此规律“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素问·上古天真论》),调节精神,安排生活,以适应其不同的改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四时阴阳就是春、夏、秋、冬的四时转移,是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而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促使万物发展“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世间万物都不能违背这个自然的客观规律。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具体阐明了人的生活、起居、精神活动应该怎样根据四时环境变化来调摄,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这是《内经》认识到有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天人相应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的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二、修身养性的养生防病
道家养生主张形神俱养。形是指躯体,由精、气内盛而能外养。神指精神现象,即性情、品性、心境。顺乎自然以养身,调节情志以养神,修身养性而颐天年。道家强调人的形体与精神现象的统一,亦即身心兼顾之意。道家养生思想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重视“精、气、神”,道家视此为人身三宝。如《道德经·五十九章》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即指爱惜保养精气。《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概而言之,道家非常重视炼气、保精、存神。道家用精气神学说来阐明人之生死,探求长寿,形神兼养是保持生命现象与机体内在联系规律性的养生思想。
《内经》受其影响,也运用精气学说来解释生命过程,指导却病延年,而其内容较道家更为具体。《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生之本也”,《素问·疏五过论》曰“治病之道,气内为宝”。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1.精神情志调摄
古人重视形神,而又以调神为第一要义,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泰族训》)。道家养生中,修炼的最高境界为精神修炼,也即性情的修炼。强调恬惔虚无、清静无为,主张静以养神。如《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五十五章》又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庄子·刻意》也云:“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虚无恬惔乃合天德。”道家的恬惔虚无、清静无为思想,是对自然无为的道德精神境界的追求,也是屏除欲求邪念,以自然平常之心在自然淡泊之中自有养生之乐,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以恬愉为务,返璞归真,“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心境豁达则形体得安。
《内经》延承了道家以神养形的观念,认为“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神为一身之主宰,有神则生,无神则死,神伤则病,守神则健。《素问·移精变气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灵枢·天年》也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说明了对神重视的程度,并认识到意识思维情绪的调节对神的摄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提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倡导心境恬静,安而勿躁,精神内守,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存,病安从来”。《灵枢·上膈》云“恬惔无为,乃能行气”。而随遇而安,无所奢求的主张,《内经》与老子如出一辙,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道家修身养性又以徳为重,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乃德普。”(《道德经·五十四章》)《庄子》中“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主张以徳养性(这里主要指品性),以性养身。而德性之养,又以节制情志、嗜好,约束行为、欲念等来实现的。
《庄子·刻意》云:“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徳之至也。”
《云笈七签·说戒》强调:“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指出坏德百种病,如“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好色坏德是一病……见便欲得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
《内经》中也反映了重徳养生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而古人认为真人就是禀赋有自然天真之性的完人、圣人,如老子所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五十五章》)的天真纯朴无瑕的人。而至人是通过后天的“淳德全道”“积精全神”等道德修养而达到真人的水平,故《素问·上古天真论》称至人“亦归于真人”。这里反映了一种把道德标准作为评判养生水平的标准之一的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即此谓也。
2.调养形体
古人养形以节制不过为要务。老子《道德经·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这些声色五味之所以有害于养生,在于失其节制。《庄子·刻意》更具体地指出“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内经》总结为“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认识到劳用过度损伤形体,“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形体过劳,房事过度,耗竭精气,使形体失养,诚如《内经》所言“嗜欲无穷则忧患不止”,提倡节制嗜好、嗜物,节制饮食,节制情欲,节制情志。《内经》推崇上古时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提倡运用导引、按、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正气充盛,百岁而动作不衰。并指出现代的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告诫人们“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生气通天》)。养生观中贯穿了这种“节过保形”的养生之道。无“节”则失其养生之道,伤形而病起。
三、预防为主,重视治未病
总览道家养生理论,防病的思想体现其中。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形神共养,导引吐纳等,都是为了保健防病。所谓养生延年,首先重在保养身体、防病却病,如《庄子·盗跖》篇明确提出“无病而自灸”可以延年益寿,这是采用一定的方法以刻意防病。不难看出,养生防病也是道家所重视的。
《内经》强调对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既要创造条件以避开四时不正常的气候,掌握阴阳协调,还要适当地运用导引、按、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正气充盛,“百岁而动作不衰”。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更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积极保养身体的方法。在身体健康时要通过各种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在治疗疾病时要想到未病之处。这一法则为后世历代著名医家所应用,成为中医学养生、预防、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这一思想更加说明了《内经》是在顺应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达到保生增寿的目的。这一观点要求人们不仅要顺应自然,清心寡欲,全徳保真,更重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防病御病,重在治未病。而一旦疾病发生则提倡早诊断早治疗。这也是《内经》预防为主的一个方面,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强调了早治疗的重要性。《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把治微杜渐作为评定医术的重要标准。这种重视预防的思想一直为后人所首肯。
《内经》不仅吸收了道家天人相应观点,并在养生与防病中发挥有加,而且主张积极主动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以适应、把握、改造自然,很强调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预防疾病,提出“治未病”思想,这可以说是《内经》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