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人为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一)自然资源衰竭灾害
1.森林资源衰竭灾害 历史上森林曾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2/3,进入20世纪以后森林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森林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乱砍滥伐、只伐不植。而砍伐森林是为了取得木材、燃料和耕地。人类社会对这三方面的需求都在迅速增长。
2.物种资源衰竭灾害 地球自出现生命以来,到现今形成了约1000万种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人类的出现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造成物种资源灭绝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生物栖息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滥捕乱猎、环境污染。
3.沙漠化灾害 沙漠化是在具有一定沙质物质基础上和干旱大风的动力条件下,由于过度人为活动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而产生的一种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环境退化过程。目前,地球上已经受到或预计受到沙漠化影响地区(包括沙漠)的面积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沙漠化的结果是造成土地滋生潜力的衰退和可利用土地的丧失。这在许多国家加剧了食物的缺乏,形成连年饥荒。沙漠化还造成气候状况的恶化,特别是引起干旱的加剧。
4.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加速,大大超过成土速度。水土流失造成大量耕地日益瘠薄,地力不断下降,有时甚至失去生产力。这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紧张和全球性食物短缺。流失的水土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淤积,降低其容量,造成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加剧,并妨碍航运、农业灌溉与电力资源生产。
5.土地盐碱化灾害 当用河水灌溉地下排水不充分的田地时,往往发生积水和盐碱化现象。天然地下水源的增加往往使含水层逐渐升高,水通过所剩下的很浅的表层土壤而蒸发,促使矿物和盐水浓集在地面附近,土壤理化性能变差,危害作物的生长。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种植的作物因盐碱化而严重减产。
6.土地资源衰竭灾害 近代人类活动使得许多土地质量下降,可利用性降低或失去利用价值,使得地球上的可利用土地越来越少。土地资源的衰竭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森林的破坏和草原的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碱化;耕地丧失。
7.水资源衰竭灾害 进入20世纪以来,人口高速增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急剧增加、扩大,水的消耗增长很快。在用水剧增的同时,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及生活废水大量排入水体,引起水质普遍恶化。耗水量的剧增与水污染的加剧,导致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目前,全球淡水不足的陆地面积约占60%,20亿人口饮用水紧缺,10亿以上的人口饮用受到污染的水。
(二)环境污染灾害
1.大气污染灾害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变化(如火山爆发)和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各种物质、改变大气组成,从而使大气质量恶化。其原有生态平衡破坏,这就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威胁着人类生命,危害人类社会的工农业生产。
2.土壤污染灾害 土壤就是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层。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或间接进入土壤,破坏了土壤系统原有的平衡,引起其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造成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3.水体污染灾害 水体是水库、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及海洋的总称。人类对水的使用极为广泛。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三类: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染源。
4.海洋污染灾害 现代人类的各种活动规模非常宏大,对海洋的影响已达到破坏其稳定性的程度,尤其是向海洋排放各种废弃物质,给海洋,特别是沿岸海域带来强烈的污染。海洋污染物质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危害严重。
5.城市环境污染灾害 近代城市特点是规模大、人口集中,工业和交通运输也集中于此,城市内部的物质流与能量流都十分活跃。这就决定了城市既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地,又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对象。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也可以说是环境的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具有“城市特色”的是噪声和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
6.能源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灾害 各种能源在开发、加工、运输和利用过程中都会产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如化工燃料对环境的污染;核电站污染。
(三)火灾
对于火灾,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总结出“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的经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社会财富日益增多的同时,导致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也在增多,火灾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据统计,我国20世纪7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2.5亿元,20世纪80年代火灾年平均损失不到3.2亿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3年以来,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上升到年均十几亿元,年均死亡2000多人。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冬季发生火灾7.6万起,死亡1046人,受伤883人,直接财产损失4.2亿元。这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四)交通灾害
交通事故具有突发性,特别是给受害者亲属突如其来的打击,危害极大。交通事故每死伤1人,一般要直接和间接涉及5~10个家庭。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应重视它所带来的灾难。尽管运输工具不断进步,运输线路在改善,控制手段在加强,管理水平在提高,可是交通灾难还是有增无减。据粗略统计,全世界每年因铁路、公路发生的车祸死亡人数在30万人以上,相当于每天全球有近千人死于车祸。自汽车诞生以来的100多年,受害者总数大于二次大战中的死难者。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急剧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受伤约16万人,死亡5万余人,合计伤亡20余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亿~30亿元,等于毁灭一个不小的城市。
(五)人口过剩灾害
人口过剩造成的灾害主要是加大了对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和物种资源、能源、城市环境等的压力。
人为灾害典型事例:1952年12月5日至9日,大雾笼罩英国全境,位于泰晤士河开阔河谷地区的伦敦城上空有明显的逆温层存在,逆温层顶高约60~150m,烟尘难以扩散。从11月28日到12月6日,就有4000多人死亡,其中70~80岁老人死亡率极高。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查清这次事件是由于烟雾粉尘中含有三氧化铁,促使空气中二氧化硫生成硫酸雾,吸入人体后导致死亡。1961年日本伊势西岸四日市发生了大气污染事件。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城市空气,导致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这些病统称为“四日市哮喘”。1964年连续三天烟雾不散,气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1972年,四日市哮喘患者达817人,死亡超过10人。由于日本各大城市普遍使用高硫重油,致使“四日市哮喘”蔓延全国。
参考文献
1.朱宗涵.灾害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王作元.自然灾害与相关疾病防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郑远长.全球自然灾害概述.中国减灾,2000,10(1):14-19.
4.谢苗荣.灾害与紧急医学救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