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灾害医学的概念和特点
灾害医学是以西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难性损害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援、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的一门科学,它介于灾害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各类灾害对人体的损伤规律,制定合理的卫生保障方案,动员必需的卫生力量,组成严密的救援网络,充分发挥医学科学技术能力,拯救灾区人民生命,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尽早恢复伤病员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控制灾后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灾区居民健康。灾害医学的基本理念包括:①先救命再治伤,先重伤后轻伤,时间就是生命;②先抢后救,抢中有救;③先分类再后送;④预防重于治疗;⑤灾害医学发展须三分提高、七分普及。
灾害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临床医学不同,临床医学一般是在医院内进行救护,而灾害医学是要到达灾害现场,组建临时医疗救护队,在恶劣和艰苦的环境中,频繁移动的情况下,由有限的人力和简便的设备,在紧迫的时间里,对成批伤病员分级完成救治任务,这就要有不同的组织措施和工作方法。另外,灾害医疗救援的实施常常需要政府和多级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统一组织、指挥,才能有效应付。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组织机构的临时性
由于灾难发生的突然性,不可能有全员完整的救灾医疗机构坐等任务。通常是灾难发生时才集中各方力量,组成高效率的临时机构,而且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工作。一般要求在12小时内到达指定地点,展开救治工作。灾后2~4天是最紧张的急救阶段,10天内基本完成任务,接着开始恢复和重建工作。这就必须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措施,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工作条件艰苦
救灾医疗救护工作需到现场进行,灾区生态环境往往遭到严重破坏,公共设施大都无法正常运行。缺电、少水,食物、药品不足,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医务人员在这种条件下执行繁重任务必须具备良好的体力素质和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三)紧急赴救
灾害之后瞬间可能出现大批伤员,拯救生命,分秒必争。在地震灾害的救治时,3小时内得到救治的伤员存活率可达到90%,6小时后存活率仅能达到50%。这就要求救灾医务人员平时训练有素,除了有精湛的医疗救护技术以外,还应懂得灾难医学知识,以便适应灾区紧张的工作。
(四)伤情复杂
因灾害的原因和受灾条件的不同,对人的伤害也不一样,通常多发伤较为多见,例如地震伤员,平均每例有3处受伤。灾害伤员常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创伤感染,伤情变得更为复杂。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一些特发病症,如挤压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化学烧伤等。尤其在化学和放射事故时,救治伤员除了需有特殊技能外,还有自我防护的问题。这就要求救灾医务人员掌握多科知识,对危重伤员进行急救和复苏。
(五)大量伤员同时需要救治
灾害突然发生后,伤病员往往同时出现,而且危重伤员居多,需要急救和复苏,按常规医疗办法无法完成任务。这时可采用军事医学原则,根据伤情,对伤员进行鉴别分类,实行分级救治后送医,紧急疏散灾区内的重伤员。
(六)防疫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突然而来的灾难发生后,因为生态环境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动植物丧失生命而导致腐烂变质,产生疫原。通过昆虫和微生物运动传递和扩散细菌病毒,导致形成疫区。这就要求在灾难救治的同时,重视防疫工作的同步进行,防止疫情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