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灾害医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我国灾害医学的现状及中医药在灾害医学中的位置

第一节 我国灾害医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除火山暴发以外)多发的国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地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逐渐开始重视灾害事故的救援工作,每当有灾害事故发生,政府立即成立救援领导指挥机构,统一协调医疗卫生资源、军队和其他力量进行灾害事故的救援,在防灾、抗灾、救灾中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成为我国在应对灾害救治方面减轻损害的保证。但是我国灾害医学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近几年,SARS、海啸、冰雪、地震等灾害事件的发生,为我国灾害医学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但同时也暴露了在灾害面前我国的许多弱点。四川汶川大地震紧急救援的热浪,带出的现有急救体制、机制、法制诸多不完善的问题,向我们敲响了值得深思的警钟,面临“愈现代化的城市愈脆弱;越现代化的人群越依赖”的现状,如何应对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灾难?还有临时调集的千军万马般的救援人员,在复杂动荡的环境下抢救伤员所暴露出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的缺陷问题等,都有待我们认真总结反思。

(一)灾害医学教育与学科建设

目前我国灾害医学教育尚未系统性开展,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全面的系统的灾害医学课程,大多数医务人员未接受过专门性的灾害医学教育,特别是在岗护士,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知识技能。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灾害医学学术组织,缺乏灾害医学的专业人才。对灾害医学有所研究的优秀人才缺乏,使得我国灾害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工作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应对灾害的需要。相关专家对护士灾难医学认知、需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护士对灾难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医护人员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会直接影响灾害医疗的救援水平,因此将灾害医学纳入继续教育体系,建立灾害医学的教育信息网络系统,进行灾害医学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医院也可以对在岗人员开展相关知识继续教育培训课程,适度开展灾害医学学术研究。

(二)灾害医疗体系建设

近年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卫生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国家民政部等不同职能部门均已建立或正在研究应对不同灾害事件的预案或救援力量以及相关政策,1995年卫生部颁布《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陆续公布4件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我国突发性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尚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在突发灾害事故医疗救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各个部门间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机构,预案的制订和救援力量的组建急需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

有科学家预计,在未来的20年,地球处于相对活跃期,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可能增加;进入21世纪,恐怖活动猖獗,新的传染病疫情暴发,灾害发生的形势更趋严峻,同时气候变暖、环境恶化及城市化等因素又加大了灾害对人类构成的威胁。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灾害医学的重要性,加强国家灾害医学体系建设,开展灾害医学教学与培训,利用现代技术与生物医学科技成果,对灾害损伤的监测、预防和治疗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有效组织和实施医疗救援,以便将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