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医药在灾害医学中的位置
灾害医学在我国还处于初创阶段,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为保障祖国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灾害救治过程中我国不断地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机构应对灾害能力显著加强,防治重大疾病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救治汉川地震伤员、阻击甲型流感等多项重大事件中突显其独特作用。
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给全国人民带来灾难与恐慌的时候,采用西药治疗的病例中出现大面积股骨头坏死的情况,这给当时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医学以其理论核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依据,通过从症状来审因求证,再随证治之的诊治思路为出发点,运用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达到了对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有效干预。中医早期介入能够阻断病程进一步发展,明显减轻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炎症吸收,减少后遗症,减少并发症及西药不良反应,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对于地震、交通灾害等外伤伤员较多的灾害救治,清热凉血、逐瘀消肿的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可达到早期防止水肿加重、缓解疼痛。针灸推拿可有效促进功能康复,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及病情程度,降低致残率,促进肢体功能的全面康复。地震创伤后部分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心悸、失眠、噩梦、恐惧、易惊醒及颤抖、呼吸困难、咽喉及胸部有窒息感、头晕眼花、记忆力减退,或悲伤、情绪麻木、低落、失望、冷漠、心理空虚、疲倦等症状,在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中医专家用中医药辨证施治,进行辅助治疗,可达到有效消除精神症状。
中医认识疾病的思想和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它的特点是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它不把着眼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放在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出的证候上,若证候改变了,中医的治疗原则也随之改变,中医以辨证施治这一“不变”的原则,来应对新老疾病及病原的千变万化。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理论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病因不明的疾病具有明显优势。同时,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去“杀敌”,这种方法是成功的。
(一)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救援体现“简、便、验、廉”的优势
灾区物资匮乏,医疗条件有限,中医传统创伤非药物疗法便易行,疗效确切。在地震灾区,应用针灸疗法对急性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等急慢性疾病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中医非药物疗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所需的治疗物品可随身携带或就地取材,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就能开始救治,充分体现了及时性和有效性。例如:手法复位、针灸、耳穴、推拿、刮痧、拔火罐等非药物疗法,能够迅速解决灾民的病痛。
(二)中医药特色疗法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独特作用
中医药特色制剂和疗法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显著的疗效。例如: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的清热消肿洗剂、治疗溃烂难愈疮疡的“红纱条”。对多发肋骨骨折、血胸、合并大面积胸腰背部血肿的伤员,加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中药,内服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加减组方的中药汤剂具有良好的效果。活血化瘀、化腐生肌、解毒消肿、活血补血及醒脑通窍中医药等对伤员的挤压伤、脑损伤、开放性伤口感染、压疮等有显著的疗效。灾后癣、湿疹、虫咬性皮炎等皮肤病发病率较高,中医传统制剂和独特的中医疗法更有针对性。例如:各种外用的中药膏剂、中药洗剂外洗和湿敷对糜烂渗出的局部可得到有效的治疗。多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见效快、简便易行的特点,逐渐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三)中医“治未病”理论为灾后防疫提供指导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即预防为主、预防为上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避免和减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的目的。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中医药可充分发挥“治未病”的独特优势,根据灾区气候、环境、人员等特点采用预防性中药,批量大锅熬制中药汤剂发放给灾区群众服用,对防治呼吸道感染、胃肠道疾病等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灾民安置点、临时病房、救灾营地的空气消毒采用点燃艾草、艾条等具有芳香气味的草药,不仅可达到消毒、预防感染的目的,还可起到驱蚊虫的作用。
(四)中医药在心理干预和调养康复中的优势
灾害对人造成的心理打击严重而深远,中医情志干预技术与应用要点在地震后心理危机实践中已经被证实是可行的。常用的干预方法有移情调志法、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移情易性等方法。对出现精神和情绪异常者采用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中药和针刺疗法具有一定疗效。在汶川地震救援中,使用精神抚慰并配合中草药、针灸等,改善灾民头昏、胸闷、失眠等由于地震引起的非器质性精神症状,共帮助数万名受灾群众克服恐惧、焦虑、悲观情绪,增强了其重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
在救灾防病工作中,健康教育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中医重视“三分治,七分养”,中医颐养内容极其丰富,对灾后伤病康复的功能锻炼、饮食调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人的体质有虚实寒热之异,食物也有四气五味之别,即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中医非常注重饮食的性味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可根据病证或体质的不同指导患者选择合理的膳食,帮助机体康复。另外,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不仅强身健体,而且对调理情志也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灾害救援和灾后疾病防治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从灾害管理的视角探讨中医医药救援的策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人员物资的应急保障,根据灾害特点制订相应的诊疗、护理救援方案,梳理出简便易行的中医适宜技术,建立突发灾害应急的中医培训长效机制,提升救援的反应速度,让中医药更好地参与不同灾害的救治,以充分发挥中医救援和“治未病”在应急医疗保障中的优势,实现中医药在灾害救治中及时、有序、安全、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卫光.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63-64.
2.王敏,许培扬,池慧.国内外灾害医学现状及发展展望.医学研究杂志,2009,38(2):94-96.
3.建宇,李扬,文竹.王国强副部长充分肯定中医医疗队抗震救灾工作.光明中医,2008,23(7):959.
4.张泽锋,曹学东,李巧圣,等.中医药在灾难医学中发挥的作用.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7):811-812.
5.郝丽,赵国敏.中医药在灾害救治中的优势及护理管理策略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10(10):690-691.
6.游睿芳,赵文婷.我国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现状.全科护理,2010,8(9):823-824.
7.董谢平,沈录峰.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分析.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