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 灾害及灾害医学总论
第一章 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第一节 灾害的定义
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包括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人们的生命财产等造成危害的天然事件和社会事件。
认识灾害的本质,首先要弄清灾害是什么。早期对于灾害的定义基本上是从字典上理解的,中西方都如此。“灾害”一词在英语中使用得最多的词是“disaster”。据西方学者的分析,disaster源于法语的desastre,而法语中的desastre又分为dis和astro两个部分,均来自拉丁语,两者的结合构成了“灾害”,意义上与星星有关。所以,早期的灾害反映出一种源于星星或者星球的消极结果,后来,灾害被更多地运用于自然发生的地壳运动和其他异常现象,如地震和洪水,或者传统上称之为“上帝的行动”。由此可知,西方社会中的灾害源头与星球有关,后来才转到地壳运动或者人类无能为力的自然事件。在中国,“灾害”由“灾”和“害”两个部分组成。与传统的西方观念不同,中国古代的“灾”与火有关。《辞海》中,“灾”原为“災”“烖”等,指“自然发生的火灾”。《左传·宣公十六年》称“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说明“灾”源于“天火”,即与自然火灾有关。“災”简化成“灾”之后,仍然保留了“火”的部分。但小篆中的“災”字,上半部分还与“水”有关,说明了“水”最初也是灾害的组成部分,民间所谓“水火无情”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害”指的是“伤害”“祸患”。“灾”和“害”合并在一起指与火和水有关的自然灾害,但《辞海》中并没有出现“灾”和“害”同用的情况,“灾害”一词是后来出现的。正是由于“灾”对于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造成了危害,所以出现了“灾”和“害”并用的情况。同样,《辞海》中也没有出现“灾”和“难”相连用的情况,“灾难”一词出现在“难”的词条中,解释为“不幸的遭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灾害”被解释为“旱、涝、虫、雹、战争等所造成的祸害”。有的学者认为灾害由天灾和人祸两部分构成。“天灾”是指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或者人类无法控制的灾害;而“人祸”基本上属于人为的灾害。从上述中西方的词源对比中可以看出,西方的灾害源头与星球有关,而东方的灾害源头与火和水有关,由源头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灾害都是经过变异了的,称为“灾变”或者“灾异”,泥石流、风灾、旱灾、地震、流行病等无不如此。
灾害的词源定义,最先从与“星体”“火”“水”等有关的词源意义,发展到了今天灾害种类繁多,意义复杂的地步,如今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地震、火山、火灾、泥石流、洪水、飓风、海啸、暴雨、冰雹、雪灾、冰灾、干旱、灾荒、虫灾、流行病、瘟疫、非典、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霍乱、飞机失事、酸雨、石油泄漏、核爆炸、毒气泄漏、水体污染、瓦斯爆炸、战争、暴乱、恐怖活动、社会动荡等,都被归到了灾害的范围之内,人们将所有能够给人类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致灾事件,不管它们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为造成的,都放到了灾害的“大口袋”中,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于灾害定义的思考和争论。并且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对灾害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该说,灾害的定义,从早期的常常被认为是“上帝的行动”或者“没有人能够为此负责的事件”,发展到以社会和文化为核心构建灾害理论,这是灾害定义和理论化的总体趋势。
综上所述,灾害是由自然运动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引起自然变异,发生于人类存在的时空范围内,并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损害的现象或过程,强调了灾害的起因及后果,明确了起因是由自然与人共同组成的;后果是危害性,这种危害性体现在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的损害以及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表现为人类价值评判下的价值减少、退化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