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孝的本质:人性与人情
2.1 生命教育:珍爱生命即是孝
2.1.1 在孩子的心田栽种一棵生命树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培养教育他们。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愿望。同时,还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要把孩子养大成人。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状况,让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始料不及。我们会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报道:
河北省鸡泽县一个小学五年级男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后服农药自杀。北京市丰台区一个初三学生因考试成绩差,从21层楼跳下。呼和浩特一个初中学生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安庆市11岁男孩因没有完成作业,害怕会受到老师的责罚,于是在家悄悄喝下剧毒除草剂自杀了。有一年上海市刚开学两天,就发生了四起初中生自杀事件;大学生自杀的事件也逐年攀高。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杀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更成为第一死因。而且,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为什么这些孩子们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会因为在常人看来简直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轻易地放弃了豆蔻年华的生命呢?
答案或许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才导致他们漠视自己的生命。说确切一点就是,他们缺乏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尊重,缺少人生重要的一课,那就是生命教育。
说到生命教育可能有的家长比较陌生,一些家长只知道要教育孩子学知识、考名校,但是对于什么是生命教育却知之甚少。
那么,什么是家庭生命教育呢?所谓家庭生命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手段,让孩子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
千教育万教育,让孩子认识生命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教育;千素质万素质,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才是最基本的素质。缺失了生命教育,孩子的生命就会变得很脆弱。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千方百计地教他学这学那,而孩子在生活中碰到一点点的小事,就把自己毁灭了,这是多么令人悲痛的事情啊。
所以,无论孩子多大都要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我在以往的家长课上,第一课就是先讲生命教育。听过我课的朋友都知道,我的生命教育分三个小主题:一是从珍惜生命的角度来探讨的主题是“生而为人,弥足珍贵”;二是从发展生命的角度来探讨的主题是“生命因积极而精彩”;三是从创造生命的角度来探讨的主题是“生命因独特而卓越”。这三个主题就像是给孩子心灵栽种了三棵树。这三棵树其实是形象的比喻,分别代表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人生观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在孩子的心田栽种一棵生命树。
认知生命是珍惜生命的基础。我们从小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就相当于给孩子幼小心灵上栽种了一棵生命树的种子,在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对这个生命的爱与呵护就相当于给这个生命之树的种子浇水、施肥,让这棵生命树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田上生根、发芽、生长、壮大,那么,这棵象征着这个孩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生命之树,不仅可以终止和摈弃任何自残、自毁的愚蠢举动,而且可以顽强地支撑其肉体的生命,战胜内部病魔和外部的灾祸。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它是人生最宝贵的!当我们给孩子补上了生命教育这重要的一课的时候,孩子就会珍惜生命,有能力也有勇气正确对待危机,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所以我们说,生命教育是人生第一课。这一课是给孩子的心田栽种了一棵生命树,它能够引导和教育孩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生命本身就是美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美的杰作,因而应该为自己拥有生命而自豪。尽管先天赋予我们不同的容貌与身材,我们诞生在不同的家庭与地域,但因为都是“人”,我们就无比伟大,因而足以自豪!
2.1.2 作贱自己之身,伤害父母之心
爱惜自己的生命,不仅是对自身的尊重,也是孝的体现。
现在的一些年轻人,觉得身体是自己的,我想怎样就怎样。最常见的是几种伤害自己身体的生活方式,每天都在上演。
现在的年轻人跟古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恰恰相反的做法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夜晚加班族自不必说,半夜难以入睡者也不提,我们单说无所事事的夜猫一族,他们讥讽地说,古人没有电灯照明,没有电视、电脑等电器,没有夜总会的娱乐,没有手机可以刷屏,不早早地睡觉干嘛去呀!然而无论是刻意地熬夜还是无奈的失眠,这种颠倒黑白的生活方式对人的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使一些正值活力四射年华的年轻人成了病猫。
我们在一次传统文化学习班上认识了一位22岁的年轻小伙子,他非常消瘦,面色苍白。大家早上做早操时,当时我89岁的婆婆也跟着大家一起做操,此外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有四五十岁的壮年,还有二三十岁的青年。刚刚活动几下,大家都感觉早上舒展筋骨非常好,可是这位22岁的年轻小伙子却突然晕倒在地上。经验丰富的老师一看就知道他是低血糖导致的,赶紧给他喝了一杯白糖水,他慢慢地缓过劲来。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长期晚上玩游戏,不仅是通宵地玩,有时是连续几天没黑没白地玩,本来挺壮实的身体变得弱不禁风了。他母亲管不了他,他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他是他母亲“花钱雇来”学习传统文化的。
近年来,青年人因熬夜猝死的案例频频被媒体报道。浙江一位27岁的年轻妈妈,就因为通宵熬夜玩手机,第二天早上婆婆如常喊她起床吃早饭时没有回应,结果进了房间才发现,她的身体已经没有了温度,而她的眼睛却仍直勾勾地盯着手机,手机画面就定格在淘宝的商品上。后来医生鉴定其死因的结果是:通宵玩手机因过度疲劳,导致突发心源性疾病猝死。
作为已经成年的年轻人有权支配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然而生活无规律、无节制、性开放等把很多无知男女青年带向了深渊。
2019年7月31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组刘中夫主任回答记者关于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控问题时公布的数据是:中国15到24岁之间的青年学生近年每年发现艾滋病约3000例。
2013年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多达1300万人次,这还不包括药物流产和在未注册私人诊所做的人工流产数字。我国每年人工流产总数中,25岁以下的女性约占一半以上。
有人说,艾滋病是继战争之后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因为艾滋病具有不可完全治愈性,一旦感染,就基本上要陪伴到死的,且具有高死亡率。之所以称之为最大的威胁,是因为到现在人类还没能够研制出一种彻底治愈和解决的方法。
人流手术的危害虽然不像艾滋病那样直接威胁人的生命,然而后遗症极多,比如说刮宫之后造成的宫腔粘连,宫颈粘连,子宫内膜不容易受孕,输卵管和盆腔的炎症造成继发性不孕,有的还可能会出现习惯性流产和早产的情况等。
《弟子规》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不爱护自己,使身体受到伤害了,就会让父母亲为此而忧虑。不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做出伤风败俗的事,会让父母亲为此而蒙受耻辱。这些都是不孝的表现。如果在孩子早期把这样的教育给到孩子,孩子肯定会自爱和珍惜生命,伤风败俗之事、自残和自毁生命的悲剧就会大大减少。
2.1.3 珍爱生命,感恩父母
在孝道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要珍爱自己的生命。正如孔子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有《吕氏春秋孝行》中的“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亏其身、损其形均为不孝;自毁其生命可谓大不孝。
2019年1月19日,23岁女主播因整容失败后两次自杀,最终从18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花季般的年纪,就为了整容而轻生,让人又痛心又气愤,感觉她自私和不负责任。
2019年11月19日,走失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毕业的研究生王某某,在失联后通过媒体发布寻人消息后,牵动着广大网友的心。两天后,也就是11月22日,经过北京警方的全力寻找,终于找到了王某某。令人痛心的是,王某某已经去世。警方初步勘查,死者系自杀。因涉及隐私,警方没有透露具体调查情况。
对于王某某的自杀,人们在惋惜之余,更多的是不解,不明白一位在24岁妙龄,有貌有才还有一份不错职业的高材生,为什么要走上一条不归路呢?
实际上,近年来,很多高校都曾经有过大学生自杀身亡的事例。《北京青年报》报道,2017年2月20日、22日、27日和3月1日,不到10天的时间里,在某高校就连续发生了四起自杀事件,其中三起都是学生,包括一名本科生和两名研究生。
2017年底,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溺亡西安灞河中。2018年10月10日浙江大学博士生侯某某跳入钱塘江,同年10月17日华南理工大学一硕士研究生坠楼身亡。发生这样事件的原因很多,但生命教育缺失,没有孝道意识是重要的原因。
世间最痛之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爱自己,不好好珍惜自己生命的人,让父母余生在痛苦中度日是最大的不孝。
在孝道观念中,孩子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孩子的血肉之躯是父母赐予的。没有父母的赐予,就没有子女的一切。孝敬父母是孩子的义务,是对父母的感恩,当一个人心中牵念父母时,自然会处处爱护自己、珍视自己的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孝敬父母。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父母负责。善待自己才是对父母的尊重,是对父母的敬孝之始。
试想有这种孝心的人,会不珍视自己生命吗?
一个真正懂得孝道的人,是通过向父母尽孝,来彰现自我生命的价值,懂得自己生命的可贵;通过向父母尽孝,来展现自己的爱。这样的孝,既是对自身生命来源的尊重与关怀,又向父母表达了感恩之情。
2.1.4 敬畏生命才能善待众生
孝是生命教育的基础,更是爱的教育的至高境界。
经受过“生命教育”洗礼的人,才会懂得每一个生命都是神圣的,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生命如果有态度,那就是人由爱自己、爱父母,进而爱他人,爱自然界的万物,这是对天地父母恩德的报答。否则,即使滥捕一只昆虫,滥杀一个动物,滥伐一树一木,滥摘一花一草,也都是“不孝”的表现。
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注册讲师选拔活动时,几位蒙古族讲师给我们上了非常重要的生命教育课。
蒙古人穿的靴子很漂亮,前面有装饰,是翘起来的,一般人都以为是为了美观才这样设计的。鄂尔多斯的一位蒙古族老师告诉我们,这样设计是为了尽可能少一点地踩伤小草,靴子尖翘起来就避免把脚下的草踩得更实。蒙古族人是依赖广袤的大草原的恩赐而生存的,爱惜每一株小草。甘肃的一位蒙古族老师说,她们小的时候挖野菜吃,有一种野菜的根茎很甜,她们总是想多多地挖。可是她母亲告诉她们,够吃就可以了,要想明年还有吃的,必须保护好这些野菜,还把她们多挖出来的野菜根茎再埋到地里去,让它们明年再发芽生长。朴实的分享,透着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对自然的爱护和敬畏,让我们非常感动。
生命教育就在我们生活的琐碎当中。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方能成大德。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懂得爱、学会爱、学会尊重,当我们能够爱惜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时,就会拓展到爱世间所有的生命!
2.1.5 生命的传承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代代相传。“生我者父母”,这句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俗语,道出了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这一最朴素的事实,作为获得此恩泽的后人,要理所当然地回报先人。正是在这种生命寻根和生命关怀的过程中,“孝”的观念得到生发、扩充和传承,孝道也就成为中国古人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自觉意识的体现。
为了提倡孝道,古人明言:“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意思是说懂得了自己作为“人子”应尽的孝道,那才谈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算是一个有人性的人。
在古代社会的家庭关系中,通过在这三个环节中的不断流动,完成生命的传承。孝道的第一个作用是人类生命的延续。由此来看,孝承载着具大的责任,既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也是家族生命系统的存在,同时也是民族和国家得以发展的根基。华夏先民正是以这种“孝”的实践一代代传承下去,最终逐渐积淀为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更成为保持家族生命兴旺的重要手段,也成为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责任。
孝道起的另一个作用,是对人的一种最基本的伦理要求,即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一个孝字,几乎贯穿了人的一生:从孝敬父母到为人处世再到修身立道。
《孝经》中说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说,一个孝顺的人对他人和社会必然会有一种善良和仁慈的心肠,这种爱心是可以被放大、被扩展、被外化的。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百善孝为先”,就是为什么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道理。
孝包含了个人、家庭与社会在内的一切做人的道理,孝既是一个人心灵和谐的最基本的元素,也是社会上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和起点,同时还能让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2.2 人性教育: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人性
2.2.1 人之初,性本善
有个学员给我讲过发生在她们家的一个故事。她假期带着女儿回到农村的婆家。婆婆非常高兴,抓来一只鸡要杀掉给我们炖着吃。没想到,平时由婆婆照看的小叔家刚刚一岁多一点的孩子,路都走不太稳,还不会说话,看到奶奶要杀鸡,就拽着奶奶的胳膊哭;奶奶把刀放下,他就不哭了,奶奶又拿起刀时,他就又拽着奶奶的胳膊哭;这样折腾了好几个回合,奶奶一直下不了手。这位学员和女儿从室内来到院子一看,才明白了怎么回事。她五岁的女儿也立即说:“奶奶不要杀鸡,它会很疼的。我不吃鸡。”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习相近,性相远。”意思是人在最初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教化不同,也就有了善与恶的差别。
生命教育就是要保护好我们善良的天性,从爱自己、爱父母开始,拓展到爱所有的生命。
林清玄说:“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一株植物,一个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命的存在。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珍惜、被尊重。
心存敬畏,敬畏生命,敬畏天地,敬畏自然。当有了敬畏之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择善而行,否则就会出现对生命的漠视麻木。
2.2.2 善良从善待生命开始
2018年6月,网上出现两则虐待小猫的视频,手段极其血腥:用水枪将已经奄奄一息的白色小猫,直接冲到一旁的厕所蹲位里;将绳子套在小猫脖子上,在半空中用力抛晃。
第一个视频中的人没有露面,却能听见他在哼唱轻快的小曲;第二个视频在猫咪的惨叫声中,配以欢乐动感的音乐。上传视频后,群主连续发布消息称:舒服、爽、安逸。
有一位女孩在视频下留言,“人家就是喜欢虐猫,喜欢听猫的惨叫。”
令人胆颤心寒的是,这两则视频的发布者,都是在校的学生。一个虐待动物的人怎么可能善待自己的同类。现在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很多家长、老师束手无策。甚至无助地发问:这些孩子怎么了?人之初,性本善。而这些孩子的善良哪里去了?他们的人性是如何泯灭的?
原因固然很多,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暴力游戏的教唆;二是生活中的不当引领。一说到游戏,很多人视之为洪水猛兽,特别是一些家长因孩子沉迷于游戏而叫苦不迭。
其实,喜欢游戏是人的天性,游戏对人的影响也有利有弊,关键看游戏的内容。
我们先说有利的:有些游戏能够带给人愉悦感,让知识变得有趣,让学习变得轻松,能够缓解疲劳,激发人的创意等等;心理咨询师也经常借助一些游戏来对咨访者的问题进行诊断和心理疏导。比如沙盘游戏,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疏导技术。这些都是对人正向的影响。
而有些游戏却是电子毒品,跟心理咨询师做的工作恰恰相反,在游戏的过程中就是在扭曲人的心理,特别是那些打打杀杀的暴力游戏,是培养孩子残暴兽性、泯灭人性教唆犯。
还有一款叫“蓝鲸”杀人的游戏从国外流入中国,通过让游戏者每天完成一个游戏任务而直接教唆游戏者自杀。整个游戏要求必须在五十天之内完成,游戏的内容,比如在凌晨4点20分起床,看恐怖电影;第二天在胳膊上切出三道浅口;接下来开始用刀子在身体上刻出鲸鱼的图案,当这个游戏进行到最后一天的时候就会命令参与者:你自杀吧。一些未成年的孩子,在这种心理教唆下真的走向了自杀。
游戏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也不是游戏耽误学习,而是毒品游戏对孩子心灵的腐蚀,人性的扭曲。
除了电子毒品的侵蚀外,一些家长在现代的时尚生活中培养了孩子的残暴而不自知。
比如现在很多父母经常带着孩子去一些生猛海鲜店吃海鲜。当孩子把活蹦乱跳的大虾、螃蟹、鱼等生命放到火锅里煮并快乐地大饱口福的时候,就是在进行反向的生命教育。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是在向孩子传递杀生是快乐的信息。当一个人在快乐中亲手杀死一个个生命,就是在泯灭一个人的人性而激发他的兽性,从而完成了一个从残忍到欺凌、到伤人、到杀生的兽性培养。
人和动物的区分是从同情心开始的。或者说人沦为动物是从同情心的麻木、丧失开始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圣先贤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做人的标准。孟子对“人”的界定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意思是:“没有怜悯同情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辞礼让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善恶的心,不能算是人;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一个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端,就如同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样。”简而言之,没有“仁义礼智信”的品德,泯灭了人性就不能称其为人。
2.2.3 孝心尽显人性之美
2020年2月25日,四川眉山警方通报,13岁少年因家庭琐事与母亲发生争吵,将母亲杀害在家中,随后自己选择报警自首。未成年人杀害父母,这已经不是第一例了。2018年12月,湖南益阳12岁的吴某,因抽烟被母发现对其进行管教,吴某将母亲连砍20多刀致死,被抓获时,竟振振有辞地说道:我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据央视网报道:在江苏盐城的石桥处,建有“卧冰求鲤”的古代孝子王祥祠。近日,就在这样一个纪念孝子之地,却发生了一起少年弑母案。
2019年3月16日晚,13岁的男孩邵某因不服其母杨某管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致使其母杨某身亡。就在3个月前,湖南沅江发生12岁男孩弑母案,同月,湖南衡阳又发生13岁男孩锤杀父母案。对至亲痛下杀手这样的事在近年才偶有发生,以前是极少的。但最近短短3个月之内就爆发3起相似案件,这种爆发频率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问题就是答案。仅仅是巧合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原因?这则新闻在导语中对“纪念孝子之地”的地点进行的特别交待,已经告诉了我们原因:孝道教育的缺失。
孟子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很少一点点。人与禽兽的分水岭就在于人有良知、能知义、能尽孝悌之道。这是人性与兽性的根本不同。
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手书的“孝”字,字形正看是一子跪地抱拳侍奉梳着高高发髻的老人,反看是一只正在拳打脚踢的猴子。这幅字意在劝告人们要孝敬父母,否则便畜生不如。
我们且不说禽兽中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这样感恩的举动,就是虎狼那样凶狠的动物,就算不懂得报恩,也不会伤害自己的父母。而我们作为文明的人类,一旦丧失了人性,比最凶狠的动物还残暴。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养宠物,是因为动物中有人性;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展现出人性的一面,都是非常美好的;人性中有也兽性,兽性过度就连禽兽都不如了。如何克服兽性而彰显人性?或者说如何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至于坠落到动物行列中去?走孝道之路可谓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孝道即是人道。
2.3 亲情教育:孝起源于爱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意思就是,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生,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我们怎敢不小心谨慎呢?
而我们父母的身体又是我们父母的父母给予的。要真正地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就得让孩子从认祖归宗做起。即亲情教育。
2.3.1 浓浓的亲情一直温暖着我
由蔡国庆、陈红、江涛、张迈共同演唱的一首《常回家看看》,成为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最著名的歌曲。20年后的今天,这首歌仍然是百听不厌。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共鸣,是因为它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和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忙碌了一年的年轻人,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路再远也要回家看看老人。
春节春运,是中国特有的词汇。在由BBC英国广播公司拍摄的中国春节纪录片《归乡》中,把我们俗称的“春运”称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纪录片说,大约有10亿的人口,会在40天内进35亿次出行,这几乎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
在飞机票、火车票常常是一票难求的情况下,近千万的外出务工兄弟,组成了横跨中国的摩托车队,就算天气恶劣,寒风刺骨,也绝不会阻挡他们回家的决心。
在惊叹“这世间,再无第二个国家有能力承载如此庞大的人流量”的同时,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回家过年的热情为什么如此高涨。
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亲情的民族,团圆、行孝的文化传统将中华大地变成巨大的情感磁场。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千百年不变。在外打拼的游子们,飞鸟归林,“路再远,也要回家过年”,这是融入无数中国人血脉里的信念,是一年一度的“心灵朝圣”。
现在过年,虽然没有过去那种深厚的年味,但围桌吃顿团圆饭,拉拉家常、聊天,那也是亲情的链接,奔赴的是亲人之间那久违的心灵盛宴。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重这份亲情,珍惜亲人之间彼此的依恋。与生龙活虎的春运归乡大军形成鲜明对照的,除了因工作“春节回不去家的人”之外,还有一部分“春节不回家的人”,他们以工作忙、没买到票、路遥远为借口,甚至没有借口,实际是为了躲避亲情,宁愿只身在他乡漂泊,咀嚼着孤独,品尝着凄凉,也不愿意回家。
王某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到北京打工已经是第十一个年头了,从离开家的那年起,就再也没有回过家。前几年还给打个电话,拜个年;近几年,连电话都不打了,发条微信应付了事。问其原因时,他历数父母对他的伤害之后,还加了一句:懒得搭理那些三姑四舅二大爷,麻烦,烦。在王某的心中,没有亲情,更没有孝的意识。
亲情是亲人之间的亲密感情,就是在“麻烦”中体现的。有长辈对晚辈的精心呵护;有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敬慕;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彼此的牵挂;有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之情,有伤心时的慰藉、有困难时的支援;有喜悦时的庆贺、有久别之后的思念……
亲情是世间最美丽、最动人的感情。认亲的人才有人情味。与长辈之间的情感互动是培养孝心的最好方式。
我生长在一个传统味很浓的家庭。近年来,随着长辈的过世,亲戚走动得越来越少了,总感觉亲情越来越淡了,只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们结婚时,亲戚们才有难得的相聚。关于浓浓的亲情已是久远的记忆了,每每回想起来,心里总是暖暖的。
我的祖籍是河北省白洋淀。我爸爸有一个哥哥和姐姐。我们都跟爸爸的哥嫂叫“大爹大妈”;大爹家的孩子们跟我的爸爸妈妈叫“老爸老娘”。
小时候过年记忆最深的是,大年三十的下午,爸爸带着家中的男孩们——哥哥弟弟都去大爹家,会同大爹和堂兄弟们一起去给过世的爷爷奶奶上坟。据说是天擦黑了、打着灯笼才能去烧纸,所以,我家的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总是很晚,因为要等爸爸和哥哥、弟弟们回来才开饭。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给爸妈磕头,之后,我哥哥、弟弟去给大爹大妈拜年磕头;给大姑姑夫拜年磕头。大爹和大姑家的兄弟们也来给我爸我妈拜年磕头。姑娘们是结了婚之后才去给长辈们拜年的。
结婚的孩子们是要带着礼品去给长辈拜年的。记得我刚结婚那几年,每年过年前都买好多罐头、点心和酒、水果,然后分出好多份:这是大爹家的,这是大姑家的,这是老舅家的,这是二姨家的,这是四姨家的……记得当时我还跟父母抱怨过:就咱家亲戚多,一正月光拜年了。那时交通工具落后,只有自行车,在零下三四十多度的气温下,路又远又滑,有时一上午只能去一家。现在想想,那时天寒地冻,心却是热的;东西不多也不值多少钱,可是那份认亲的心情和浓浓的感情却弥足珍贵。
认亲就是孝。我们连父母的兄弟姐妹都要表达一份敬意、美好的感情,那么我们对生养我们的父母的亲情还用说吗?孝就表现在亲情之中。
“大爹大妈”、“老爸老娘”,从称呼上我们就知道他们是我的近亲。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传统到我们下一代改了,跟大家一样,叫:“大爷大娘,叔叔婶婶”,随之改变的还有亲情的疏远。
远去的大杂院、四合院、农舍、村庄,七大姑、八大姨,堂叔表舅、妯娌连襟;今天人们交流沟通时感到更多的是“比邻若天涯”。
亲情淡了,人情味也淡了,孝道更淡了。
2.3.2 孝心从感恩开始
《孝经》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意思是:“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种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要胁君主的人,是心目中没有君主的存在;反对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反对孝道的人,是心目中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恶行,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
反复学习,用孝道智慧观察现实生活,越发感觉孔老夫子的伟大。
今年68岁的田大哥是我在北京认识的一位朋友,年轻时从过政,也下过海,经过商,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人。我们在交流时,他非常认可“不认亲就是不孝”的观念。他对此感悟颇深。
田大哥是一位独生子女父亲。年轻时,像很多同龄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从幼儿园开始,找最好的老师,小学、中学上最好的学校,儿子大学刚刚毕业就送到国外留学。五年后,儿子从美国留学回来,田大哥又通过关系给儿子安排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房子、车子全部准备停当。田大哥以为晚年的幸福生活高枕无忧了。
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件又一件事,让他瞠目结舌。
先是儿子处对象的事,左挑右挑,36岁那年,终于找到了满意的对象——一位模特。田大哥高兴地期盼着,催着定结婚的日子,好给儿子办一个风光的婚礼。没想到,儿子的一句话,让田大哥的心揪了一下:“我俩啥时候结婚是我俩的事,跟你有啥关系?”
田大哥说,婚礼不是需要时间筹备嘛!没想到儿子的话又把他噎回去了:“别拿那低俗的婚礼说事,我俩不感兴趣。”
2017年10月,38岁的儿子终于通知父母要结婚了。接下来的事又让田大哥没想到。儿子对父母说:婚礼不用办了,给我们再准备300万存款就行了。
田大哥明白了,如果不是要钱,儿子结婚都不会通知他们老两口。
看到父母沉默不语,儿子又说了一句用老田的话说那才叫“剜心”的感觉:300万,给不给?说个痛快话!不给,就断绝父子关系!
田大哥的老伴当时就气得休克了,送到医院也没抢救过来。
处理完老伴的后世,孤身一人的田大哥,思前想后,还是给儿子拿了300万。
2018年5月,田大哥66岁的生日,他忐忑不安地但还是抱有一线希望地给儿子打电话:后天是我66岁的生日,我在酒店订了午宴,你和媳妇能回来陪我过个生日吗?
儿子的回答让田大哥的心彻底地凉了:我跟朋友已经约好了,我们有活动,没时间参加你的生日午宴。
那一刻,田大哥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决定把他现在居住的价值2000千多万的房子过户给他远房亲戚、从老家到北京来打工的表弟友子。友子是表叔的儿子,到北京打工十多年了,一直租房住。每当过年过节,不管东西多少,他都买上礼物、带着妻儿来看望表哥表嫂。他很珍惜亲情。他说,在北京,就这么一位亲人。
开始,田大哥根本没有把他当亲人,只是家里有些事情总需要有人照应。儿子指望不上,于是友子就忙前跑后,总是没有任何借口也没有任何怨言地来帮忙。这些年,友子虽然是表弟,可是对田大哥来说,比儿子还亲!
亲情诚可贵,真情价更高。唯有真爱才能让灵魂感到温暖。
有人说,中国父母最可悲的是,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地培养了一个不懂感恩、不孝敬父母的孩子。田大哥就是这类众多父母中的一位。
目前中国与田大哥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其原因是传统文化的断层,亲情教育的缺失。
亲情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道德精神教育和做人基本要求的教育,孟子说:“幼而知爱其亲,长而知敬其兄”。
一个人如果从出生到长大,家庭伦理教育与亲情教育缺少,长大成人后,可能就是情感冷漠、道德观念淡薄的人,就像田大哥的儿子一样。
所以加强家庭伦理教育,就要从开展亲情教育开始,要让孩子认亲,感受亲情的美好,能够成为珍惜亲情的人,自然能够做到"亲其亲,长其长"。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应该大力提倡。而加强孝亲教育,关键是要树立感恩意识。由于婴儿在母体中孕育,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最初的感恩意识最容易在孩子与父母和直系亲属之间的亲情中培养。
2.3.3 亲情传递爱的能量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这句话告诉我们,路很近,却偏偏要跑远处寻找;本来很容易的事,却偏偏要往难处去做:其实,只要人人都亲近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亲情不用远求,就在自己的家里,就在琐碎的生活当中。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之中,但在这样的家庭当中我常常感受被浓浓的亲情所包围。
我们兄弟姐妹八人,父亲是普通的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父母用微薄的工资、勤劳和善良把我们养大;父亲走得早,他50多岁去世时,我们兄弟姐妹成家的只有一半,还有四个没有结婚。这对一辈子没有外出工作过的母亲来说,压力是多么大。已经成家的大姐和大哥说话了:妈,你别愁,还有我们呢。就这样,弟弟妹妹结婚时,我们兄弟姐妹之间大的帮小的,条件好的帮条件差的,从来没让母亲犯过难。
现在,我们八个兄弟姐妹都生活的挺好,母亲88岁了,跟小弟弟在一起生活,小弟媳也非常孝顺,母亲生活得舒心、幸福。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还学会了上网,每天看抖音和火山小视频,上面教制作美食的方法,母亲有时还亲自下厨做一顿美餐。
我们有一个家庭微信群,小弟弟和小弟媳经常把母亲的生活视频发到群里,群里就像开了锅一样:母亲白头发里面长出黑头发了,大家立即开心地说:老妈返老还童了;母亲穿上大姐给买的新衣,大家说老妈像模特;母亲抱来儿女给买的各式各样的衣服,历数这个是谁买的,那个是谁买的,还不断“警告”儿女,千万别再买了,到死都穿不完了。我们兄弟姐妹在群里哈哈大笑,说老妈搞服装展览呢。
什么是亲情?就是你开心,我高兴;你伤心,我难过。
在我们家庭微信群里,晚辈有进步了,谁家有好事了,祝贺的图片、语音和文字信息就开始刷屏;节假日争着抢着发红包,抢红包个个也不示弱;没事了发个小笑话、搞笑的小视频,接下来捡笑的一大堆。2020年春节,因新冠肺炎的影响,大家都宅在家里,小弟弟出了一道做生意的计算游戏题,没想到,全家老少齐参与,计算的结果竟然有十多种,都说自己算的对,大家笑声一片,并自嘲地说,咱家人不能做生意,这点账都算不清,做生意也得赔。
亲情就是关注你关注的,共享你分享的。
我跟朋友分享我们家庭微信群的故事,结果朋友竟然泪流满面。我很不解,她对我说,真羡慕你家这种亲情互动。她讲了她家的事故:
她们也有一个家庭微信群,只是平时很少有人互动。偶尔有兄弟姐妹晒一晒自家的照片,“捧场”的也极少。在婆婆86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她丈夫怕家人不记得老妈的生日,就在群发了一条邀请信息,写明日期,并诚挚地邀请同辈及晚辈的家人来参加老人的生日庆典。没想到,消息发出去两天,没有一人回复一条信息。第三天,她大姑姐晒出了孙子在游乐园游玩的照片。朋友伤心地说:孙子的照片怎么能比母亲的生日更值得关注!
亲人之间没有了亲情,会让人感到透心地凉!这种冷漠叫不关我的事。还有一种热衷,热衷我的孩子,我的孙子。
每个人都希望“我的生活”越来越好。然而如何才能更好?
《孔子家语》上记载着一个典故,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典故说,鲁国的君主向孔子请教:“我听说向东方扩展房屋是一件不祥的事,这件事可不可信呢?”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找算命先生给看看风水,门朝哪开、家具往哪儿放更合适。
孔子回答说:我听说天下有五种不祥的事,而向东扩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孔子说天下有五种不祥之事是:
“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用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祥也。”
“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就是损人利己,会给自身招致不吉祥。
“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放弃了老年人不去赡养、不去关心、不去照顾,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家庭就不吉祥了。
亲情是家人之间的美好感情,不亲哪有情?无情哪有亲?有亲才有情。
2.3.4 凡是人,皆需爱
《孝经》云:“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我们经常讲“承欢膝下”,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总有一种温暖的亲情,这种自然的感情就是人性。同时,孩子对于父母长辈不仅仅是亲密,还有尊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和管教,体现了父母的威严。父母面对孩子扮演着亲情和威严的双重情感角色,有时是一身兼具,有时是父亲、母亲分别扮演着“严父”和“慈母”的角色。
“亲”和“严”能够让我们从中领悟到哪些与人相处的道理呢?古代圣人观察到人的特质和人性成长的模式,将之运用到社会风气的教化之中,体现为“敬”和“爱”。用父母的威严来教导子民要尊敬他人,如果每个人在家中都学会了尊重长辈,在社会中当然也就学会了尊重师长、尊重领导、尊重国家。将父母亲情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使人与人之间有仁爱。
正如《弟子规》中说的:“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只要是人,都需要爱。大家都生活在同一蓝天下,同一大地上,让爱如阳光,温暖你我;让情如春风,绽放出最美的笑容。
2.4 祭祖教育:不忘我们的生命之源
2.4.1 祭奠祖先,传承美德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炎黄子孙共同的祖先代表是黄帝。
据传说和古书记载,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姓姬,号轩辕氏或有熊氏。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一直被华夏儿女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是中华儿女的血脉之源。
黄帝当了部落首领后,亲自教导族人做人要谦和礼让,家庭要和睦安康,同时制定生老病死的礼仪制度;教人们建筑房屋、喂养家畜、种植五谷,还发明了车、船、乐器和文字等;还教导族人所用的一切都是上天恩赐给的,要知道满足,懂得感恩——由此可知,敬天爱人、祭奠祖先是我们表达感恩的最重要的仪式。后人也用这样的方式祭奠祖先,这一重要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正是源于我们祖先的英明和美德,这也是传统祭奠的意义所在——与其说是我们在祭奠先人,不如说是我们用祭奠的方式来缅怀和感恩先人留给我们的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在黄帝陵祭祀。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几乎都曾经亲自或派人祭奠过黄帝陵,以此来纪念感激他为后代做出的贡献。包括现在每年的清明节,也会有海内外无数的华人、华侨到黄帝陵去祭奠。
2.4.2 感恩祖先的“四节”
数千年来,在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孕育中,造就了众多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无数的明君忠将、圣人贤哲、英雄豪杰的参与,不仅让我们的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也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
我们历朝历代的先人,为国家之兴旺、为民族之崛起,励志修行,齐家治国,名扬四海,给我们留下了自强不息、拼搏奋进的精神食粮,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是一个传统的敬老民族。
《左传·文公二年》上说:“祀,国之大事也。”《国语·周语》上说:“夫祀,国之大节也。”由此可知,历代王朝都有祭祀的礼仪和制度,称为国家祀典。现在,每年到9月27号的时候,全世界都举行祭孔大典
我们要怀着一颗至诚至敬的心,来祭奠我们的祖先,缅怀祖先的英德,感念祖先的教诲。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厚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护佑之恩惠。
感谢我们的祖先,祖德如山天地久,宗恩似海日月长。物有报本之心,人有思祖之情,饮水当思源,为人不忘根本。于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节日里,有不少对逝者进行缅怀、寄托哀思的节日。
虽然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在我国各个地方不太一样,但“四节说”却是全国人们共同遵守的节日。
春节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华后人每年必过的节日。中华民族历来以孝为美德,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生者团圆的同时,我们仍然不忘对逝者的思念。所以,每年阴历的大年三十下午或傍晚(也有在大年初一),家族里的人会带着祭品到墓地去给祖辈上坟,以表达对先辈的追思。
清明节
清明节开始于周代,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后人就把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了,即现在的“清明节”,也称民族扫墓节。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起源甚早。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扫墓就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
寒衣节
寒衣节是在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就是给他们送寒衣的节日。《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所以又俗称授衣节。寒衣节祭祀祖先的仪式与古时大致相同。十月初一前后,长辈带领儿孙拿着供品上坟。出嫁的闺女,也于这段时间回娘家,为去世的父母送寒衣。
需要提醒的是,在祭奠去世亲人的传统节日里,我们要处理好迷信与民族信仰的关系,这需要正确看待迷信与感恩的关系。特别是要做到在表达追思已故亲人的时候,既不造成经济上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又不能因此过度悲伤。我们祭祀这种方式来培养感恩的品德。生者只有自己生活得幸福、美好,才能告慰逝者的在天之灵。我们活得好,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2.4.3 与祖先链接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父母是父母之父母的孩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就是,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家庭血脉的河流里,祖先和父母如同上游的水,而我们子孙则是下游的水。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是我们的根,这个生命源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也是为什么生命可以生生不息一直传承下去的原因。所以,我们对父母的孝,更多的是一种感恩,感恩他们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感恩他们为我们建立温暖有爱的家庭。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意思就是,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生,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我们怎敢不小心谨慎呢?
对于父母等长辈,我们要在他们健在时给予力所能及的悉心善待;当他们撒手离我们而去后,作为生者要心怀感恩之情,对逝者的纪念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丧祭之礼也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的感恩之情。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我们通过祭祀这种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一种缅怀,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正说明了清明节的重要意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在这一天到墓园祭扫逝者时,既是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对先烈的景仰,也是在提醒自己: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努力活得充实、丰富、精彩,奋斗的人生更美。
如果清明节实在无法回家给去世的亲人扫墓,可以给逝去的先祖写一封信,向他们忏悔你的过错、汇报你的成长;也可以用祈祷的方式祈求他们的护佑和加持。祈祷是对生命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己跟自己内心的对话,二是心灵的一种沟通方式,是心与心的交流,是自我灵魂的对话,就好比是贴对联、春节时相互拜年,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