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效率与时空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产业与旅游业

(一)产业

1.产业的发展历程

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产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在早期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初期,商品和商人出现。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爆发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农业逐渐被大工业所代替,农业社会逐渐变为工业社会;20世纪初爆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社会分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爆发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大量的新兴产业部门的产生,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其实,在我国古代的相关文献中就曾出现过“产业”,基于当时的发展,产业代表个人的财产和生产事业。在西方,产业革命的爆发,不仅提高了工业的地位,也促进了社会分工,使其更加细化。因此,当时的三大产业是指农业、工业和商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前进,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三大产业包含的内容更加细致和全面,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产业的概念

从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产业的概念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概念。具体给出“产业”的概念是在18世纪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化逐渐延伸了产业的概念,产业的概念逐渐成熟。1985年,国内学者杨志[69]提出产业的概念,产业是在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间的一个集合概念,并具有产业集合的阶段性和产业规定的实用性两个特征。随着产业经济学以及社会的发展,对于产业的概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见解。1997年,方甲[70]认为产业是从事同类物质生产或相同服务的经济群体。2003年,钟勇、夏庆丰[71]将产业界定为生产实体,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求。2009年,侯风云[72]认为产业是在相互补充和协作下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厂商集合。我国经济学家苏东水[73]在«产业经济学»书中,将产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把握,他认为产业是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是相同属性的企业之间经济活动的集合,并且介于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综上所述,对于产业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产业是一个多层级的经济系统,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狭义的产业是指经济社会中生产产品或服务的部门。

3.产业的分类

产业分类是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而确定的类别,对于产业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

(1)两大部类分类法[74]:是由马克思提出来的,根据产品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作用,将社会总产品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并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是从事物质性的生产部门,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是从事非物质性的服务部门。两大部类分类法最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

(2)三次产业分类法[75]:是由费歇尔首先创立的,他根据人类经济活动的三个阶段,把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初级生产阶段称为第一产业,是以自然为属性,产品不用经过深度加工便可消费;以制造业为主的英国工业革命阶段称为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产品进行加工;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的第三阶段称为第三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商业,是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用三次产业分类方法研究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又称为克拉克大分类法。

(3)标准产业分类法:是由权威部门为了统一经济统计口径对产业进行细分的方法,可以分为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和国家标准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由联合国确立的,1971年,编制和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76]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个大类,第一大类为第一次产业,第二至五大类为第二次产业,第六至十大类为第三次产业。国家标准产业分类法是由国家政府为了统一该国家的经济统计和分析口径所确定的分类方法,我国在1984年第一次颁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之后经过了多次修改,现行版本(GB/T 4754—2017),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20个门类。[77]其中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又称为服务业,包括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二)旅游业

1.旅游业概念

旅游业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综合性行业。[78]旅游业具有的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的特点,这些特点既造成了旅游业概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加了旅游业效率评估的困难。关于旅游业的概念,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学者、不同的角度对旅游业概念的阐述都不太相同,但是都离不开以下四个要素:第一,旅游者——旅游活动的主体,没有旅游者,旅游活动就不存在。第二,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存在的基础,是吸引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要素。第三,旅游设施——旅游活动的基础,旅游设施是保证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基本设施。第四,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保证旅游活动顺利进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满意度,也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从旅游业的发展进程来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阶段,旅游是外交事业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政治接待,用于接待国外来宾,拓展外交事业;从改革开放到21世纪,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发展,旅游主要是指景区游览观光,旅游收入主要来自门票收入;21世纪以后,旅游业发展迅速,且在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与其他行业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旅游收入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景区收入。

从不同的国家和学者来看,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79]中定义“旅游业是与旅游者直接发生联系,并提供相关服务,且旅游者消费收入占总收入中的比例相对显著的行业组成,是由旅行社业、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旅游资源等构成的”。2018年,我国颁发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80]中指出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相关产业是指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辅助服务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务等活动的集合。著名学者李天元[81]曾提出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便利条件的综合性产业,并指出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性产业。张涛(2003)[82]认为旅游业主要是由旅游景区业、旅行业、旅游交通业和旅游饭店业四大支柱性行业构成。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对于旅游业的概念,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旅游业,主要指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如为旅游者办理相关手续的旅行社业、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及餐饮服务的旅游饭店业、旅游者前往旅游地所需要的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商品买卖的零售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包含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旅游业以及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

综上所述,本书认为,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商品、服务的所有部门的集合,按照旅游业层次可以划分为直接旅游企业和间接旅游企业。本书进行旅游业分析时,主要是基于广义旅游视角,进行实证分析时,主要从狭义旅游业进行测算。

2.旅游业特征

(1)综合性

旅游业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以获得利益的产业。旅游者在活动过程中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旅游活动中六大基本要素可以知道,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与许多行业都有密切的联系,需要各行各业的配合,例如交通运输业、酒店住宿业、旅行社业、餐饮业等。因此,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综合性。

(2)联动性

从旅游业综合性的特点可以知道,旅游业涉及的部门和行业较多,分布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这也决定了其联动性的特征。一方面,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刺激了人们的旅游需求,进而推动了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兴衰影响着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例如一些贫困地区利用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无形性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购买的“商品”并不是具体的实物商品,而是一种服务,是一种无形产品,是真真切切感受得到却摸不到的产品。

(4)经济性

经济性是旅游业的基本属性,旅游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旅游者需求而获得经济效益。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较高的经济水平能够为旅游业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5)劳动密集性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较强的产业,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部门和行业的积极配合,这些工作都需要人员来完成。根据劳动密集性产业的定义可知,旅游业的成本比例与劳动密集性产业描述相同,属于劳动成本占比较高,物质资本占比较低。

(6)波动性

旅游活动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配合情况。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不能控制的因素,例如自然灾害、战争、政治、经济、社会动荡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