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效率与时空演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产业结构理论

1.产业结构的概念

20世纪40年代,产业结构开始应用于经济领域,但当时并没有准确地定义其概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内涵逐步明确并完善起来。产业结构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57年,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正式提出了产业结构的概念[88],他认为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关系,并用interindustry代表产业结构。我国的史忠良教授在«新编产业经济学»[89]中提出,对于产业结构的概念,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第一个方面是从产业内部方面,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关系;第二个方面是从产业方面,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李钒在«区域经济学»[90]中提出产业结构是指区域中的各部门、各产业之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关系。其中,技术联系是指每个产业的技术发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产业的技术发展,经济联系是指产业之间存在的经济利益关系,通过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交换关系来体现。关于产业结构的概念,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考察,狭义的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广义的产业结构是指各种产业间的关系,既包括狭义产业结构所包含的关系,也包括经济技术数量关系、空间分布结构等。

本书所研究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所占的比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由于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产业结构所处的水平越高,代表该地区的经济效益就越高。若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得越快,代表该地区经济增长得越快,经济效益变化得越明显。

2.产业结构理论的内涵

根据产业结构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产业结构理论主要是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论。由于产业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产业结构理论的内涵也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考察。唐晓华等(2007)[91]在其«产业经济学教程»书中介绍到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为内容的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以研究产业之间投入产出关系为内容的理论。我国经济学家苏东水在«产业经济学»[92]中将产业结构理论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考察,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指从质的角度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以及主导产业的变化规律;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指从量的角度研究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化关系,是由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共同构成的。

本书在研究产业结构时,主要从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出发,研究各个产业的比例发展变化,重点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各部门间之间的联系,包括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市场份额,以及生产、技术、经济之间的联系,例如交通产业与饭店业、旅行社业的相互影响;研究旅游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国民经济及旅游业效率的影响,例如旅游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旅游产业各个部门投入产出比例对旅游业效率的影响等。

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93]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最早由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提出,其在«政治算术»书中提出,工业比农业的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入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威廉·配第认为产业结构的不同影响着国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产业结构理论处于形成时期,费歇尔率先提出了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之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中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论”,并认为后起国家发展工业化要经历四个阶段。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克拉克大分类法。1941年,库兹涅茨在其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阐述了产业结构、劳动力部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构成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趋势。20世纪50年代开始,产业结构理论进入发展阶段,1953年,里昂惕夫在«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美国经济结构,之后又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关系分析中。1954年,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1958年,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书中提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了不平衡增长模型,也提出了关联效应理论,即经济发展的“联系效应”,并被广泛应用。1960年,罗斯托提出了主导产业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理论: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了三种假说,分别为需求说、贸易说、技术说,并提出标准结构理论,对研究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提供了研究方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研究了工业化问题,提出了霍夫曼比例和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为产业结构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产业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及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各个产业相互影响、互相协调的结果,并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传统行业因无法适应社会变化逐渐被新兴行业所取代。从主导产业的转变来看,产业结构变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从第一产业的农业到第二产业的工业再到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目前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占比逐渐增多,并与第一、第二产业关联程度日益增强。由此可见,产业结构日趋软化,逐渐向技术型和知识型的方向发展,新兴产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协作,还能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本书通过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河南省与全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对比情况,根据结果了解河南省旅游产业结构,进而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对提高河南省旅游业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