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一词最初来源于生态学,强调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自20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的观点让人们注意到了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被国际上重视是在1972年,当时出现了三个重要的事件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兴起[102],分别为沃德和杜博思的«只有一个地球»、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联合国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的出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术语被正式提出是在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所提出。之后也逐渐被应用到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并加入了新的内涵。1983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103]中在分析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因其内涵丰富,之后被广泛应用。联合国在1987年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威胁到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该定义涵盖了两个观点,一是人类发展,二是发展限度,即考虑环境限度。在1990年加拿大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织行动策划委员会首次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案。1995年召开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大会,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根据字面意思可以从“可持续”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可持续是指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即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发展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使人类社会能够一直持续的发展,包括各方面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要兼顾后代人的需求。一般而言,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界定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别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从生态方面,1991年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学联合会联合探讨了可持续发展问题[104],并从自然属性的角度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从经济方面,希克斯·林达尔[105]最早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经济相结合,他认为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应建立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从社会方面,1991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定义了具有社会属性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其概念的主要内涵强调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不能超出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在我国先秦时期所推崇的天人关系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但并未具体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94年,我国的刘培哲教授[106]将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即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下,促进经济和人类的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103],定义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将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之间协调发展,既要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保护后代人的利益。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之一。由此我们可知,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全球普遍认可的概念中,可以梳理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寻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即“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为了社会的发展,追求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谐共生所形成的理论。伴随着环境恶化以及资源利用危机,人们已经认识到目前社会的发展逐渐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被应用到各个行业。因此,本书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全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使人类在未来有继续生存的能力。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被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107]是在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人口承载力理论、人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经济学理论包含了增长的极限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增长的极限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科技发展也无法超过极限,因此生产的增长也是有限的。该理论体现了环境的重要性和资源与人口的关系。知识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和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目前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经济成为主流,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知识经济。生态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遵守生态系统,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促进和谐共生,自我完善调节发展。人口承载力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承载人口能力的有限性,超越该限度就会影响到当代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人地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社会和地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因其对环境危害小、收益高而逐渐被国家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崛起,可持续发展逐渐应用到旅游业,逐渐形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要以长远的眼光进行旅游开发活动,确保旅游活动不会超过旅游区环境的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延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寻求环境承载力和旅游业发展的平衡点,即在保证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满足旅游业发展和提升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对旅游资源要素特别是旅游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书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研究旅游业效率的理论有两个原因。第一,通过对旅游业效率的测算可以提升旅游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旅游要素冗余情况,提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对旅游效率进行优化,其基本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吻合,具有较高的契合度。通过测算河南省旅游效率,挖掘河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河南省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应,促进河南省旅游业、人、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要素和谐发展,形成旅游特色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