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章 重庆游记三
火锅博物馆,民国时期也是重庆火锅发展的重要阶段。为此,民国街将联合重庆知名火锅品牌,打造火锅博物馆。游客不光可以品尝到老火锅的独特风味,还可以领略到重庆火锅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皇宫照相馆,民国街内以皇宫照相馆为基础,打造民国婚庆博物馆。游客可领略到各个时期的婚礼特色,馆内将陈列包括唢呐、大花轿、迎亲牌、盖碗茶具、红蒲团、媒婆的大烟杆等。此外,民国街还将作为重庆各大知名婚纱摄影机构的取景地,欢迎新人们来留下美好的瞬间。
书吧,位于街区中端,可以让游客享受静谧时光。在民国街的大背景下读民国时期大作家的书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民国主题酒吧,从酒吧的装饰装潢、酒吧的酒单,到服务员的衣着都给人以民国风情的感觉。影视城的民国主题酒吧,将把现代与民国融合,打造出别样的风情。
临江茶社,民国时期的重庆,喝茶风气极盛。茶客从达官贵人至三教九流皆有。街区也将茶社作为重点,重现民国时期茶文化盛景。临江茶社,与秀美的高洞河相邻,山水美景与传统文化相融交织,游客边品茶边赏景,定别有一番风趣。
民国高级服装定制店,以民国服饰为主的高级定制及租赁,引入国际名牌成衣定制,并定期进行服饰T台秀,店铺将融民国风范、国际时尚于一体,以打造高端旗袍为主。
照相机博物馆,建设全国最大的民间摄影器材的博物馆,为西部乃至全国高端古典照相机、摄影机爱好者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涵盖影视剧古典照相机、古典照相机租赁服务,民国服饰摄影、传统胶片吸引和照相机沙龙。
郭沫若故居,郭沫若故居于1936年由卢作孚募捐建造,曾位于BB区天官府8号。郭沫若曾在此创作《屈原》、《棠棣之花》等剧本;1939年,阳翰笙在此将《塞上风云》和《日本间谍》改编为电影剧本;1942年夏,夏衍在此创作《水乡吟》,改编《复活》同名话剧;1942年10月,邓少琴在竹楼创办私立北泉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
美龄歌舞演艺厅,美龄歌舞演艺厅以民国经典歌舞表演为主,融合杂技、魔术等表演形式,重温民国舞厅的浪漫情调。建筑外型完全还原民国时期著名舞厅美龄舞厅,让游客从外观到表演上都能完全体会到民国时期的歌舞魅力。美龄舞厅的表演内容和风格也能够丰富园区的夜间消费,它和电影院、舞台剧院一起成为艺术体验区的三大剧院。
七人在这里玩了一天。
他们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军的门前照了像。
叶梓茜最拽,单手一只红酒杯,另一手握黑皮鞭,身披一个裘皮披风,腰前一把左轮,脸上一副蛤蟆镜,一脸对外物的蔑视和傲然。
回到民宿已是下午五点,七个人再次累倒在地上。
“啊!好累呀!胖子,帮我冰箱拿瓶水。”付文有气无力的说道。
“嗯!我也想喝,但我实在不想动。”刘文斌也一样有气无力的说道。
“我去给你们拿吧!”最后还是李沫慢悠悠的爬起来,就像是一个僵尸一样走向了厨房。
李沫抱了七瓶水,先给付文了一瓶,付文实在懒得动,又道:“沫子,帮我拧开一下,我是真的没力气了。”
“臭毛病,沫子,别理他,让他自己拧”叶梓茜道。
“没事的。”李沫说着将自己手中的水拧开递给付文,又把付文抱着的那瓶水拿了过来。
“谢谢你,我家沫子真好。”
“臭不要脸,沫子啥时候成你家的了,你家只有静静。”叶梓茜继续怼道。
“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你们都是我付文家的。”
“切!美死你。”
第三天他们游了龙兴古镇。相比于磁器口,这个古镇的商业气息就少了很多,大多都是本地的居民。即便有买卖,也都是本地的人家,外来租户挣钱的不多。
龙兴镇位于CQ市YB区东南部,距CQ市中心区36公里,是CQ市历史文化名镇。龙兴镇历史悠久,据江北县志记载,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商品经济发达。民国初改为龙兴场。
龙兴镇以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结合生活适宜性而建,古建筑高低层叠,布局适宜,结构严谨,镇区空气清新,风光秀丽,有鲜明巴渝特色的人文精神和民俗历史,使古镇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龙兴有条老街,老街民居、祠堂、寺庙、寨子得到完美的结合,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气息和显着的人文景观特色。古镇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身歌、腰鼓、川剧坐唱等。
当你漫步走在龙兴古镇那经过岁月磨礰的已经显得凹凸不平的石板街上,你可能体会到还没有经过商业包装和商业文化污染的小镇生活的原生态。人们闲散的生活着,自在而不张扬,打发着悠悠的时间长河。
街是老街,青石砌成,细工铺就;房是旧屋,悬梁挑檩,乌瓦白墙。
不逢场,镇里就幽静、恬淡。临街的铺面依然营业,却少了顾客光顾。没有买卖,人闲,端条凳在门前坐了侃龙门阵,间或就响起爽朗或是隐晦的笑声。有人客走过,龙门阵暂时中断,齐齐将眼光对准了路人,从街的那头迎过来,又在街的这端送走,随即收回眼光,评价路人的像貌神态,估谙路人的来龙去脉,要么延续刚才的话题。
一位上了年纪的剃头匠在一个戏台上摆开摊子,在另一位同样老者的头上施展他的顶上功夫,动作熟练而轻巧。剪子与头发接触的声音有韵律有节奏的响着,一下一下拨动心灵深处记忆的琴弦,之后又用传统的剃刀熟练的给他刮着胡子。
一个老中医也在不远处铺开地摊,干枯的植物枝杆茎叶的切片散发出浓郁的药香。老中医挽起袖子,对俯卧在条凳上的病人施展着推拿按摩。下颌上的白胡子随着他周而复始的推拿来回抖动。年轮在抖动中增加,岁月在抖动中流逝。
转角有铺面,经营些小面和包子馒头之类的吃食,也兼买些茶水。茶水招来了清闲的老茶客。要了盖碗茶,有口无心的饮。要么就凑了四人搓麻将。有人褪掉拖鞋,提了腿将脚放在条凳上,慢慢地抠着脚丫。有人裹了烟叶,塞在经年的苦蒿茎做成的烟杆里,缓缓吸着,火头明灭,轻烟缭绕,周遭就多了呛人的烟草香。
丁字拐老街的一竖用粗大的木柱、木梁、陡拱、木椽及乌黑的泥瓦搭成约四五十米的雨棚,让歇息的人们避了雨的浇淋,避了日的暴晒,享了阴的清凉和风的吹拂。也使陡然暗下来的街道形成一个时间隧道,让游人从新城镇穿越到老街区,走进明清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