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陪着你慢慢长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

每晚睡前半小时,是小虎的夜读时间。此刻,他正在用流利的英语朗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我和他并排坐,隔有一米的距离。我停下手中的笔,认真地听他读到哪里了。我发现他忘记用汉语对译过来了。

“They went down towards the Seine; in despair, shivering with cold. At last they found on the quay one of those ancient noctambulant coupes which, exactly as if they were ashamed to show their misery during the day, are never seen round Paris until after nightfall.”

“It took them to……”“Just a minute,please.”我温柔地打断他:“小虎同学,读完一段翻译一段。”“好的,母亲大人!”他调皮地朝我做了个鬼脸。“他们朝着塞纳河走去,既绝望又冷得直打哆嗦。最后他们在码头找到了一辆古老的夜行马车,这种马车只有天黑之后才能在巴黎街头看到,就好像它自惭形秽,羞于白天出门。”

“It took them to their door in the Rue des Martyrs, and once more, sadly,they climbed up homeward. All was ended for her. And as to him, he reflected that he must be at the Ministry at ten o'clock.”“这辆车一直把他们拉到殉道者街的家门口,然后他们惆帐地爬楼梯回家。对她而言,一件大事总算结束了。他呢,想到的是十点钟就该到部里去办公。”

“She removed the wraps,which covered her shoulders,before the glass, so as once more to see herself in all her glory. But suddenly she uttered a cry. she had no longer the necklace around her neck!”小虎停了下来,我诧异地问:“是不是口渴了?那休息一下吧。”“不渴。妈妈,我最喜欢这段了,因为项链不见了。”小虎天真率直,喜怒形于色。“嘘!小声点,大家都休息了,不要讲得那么大声,继续,翻译完这一段,睡觉。”“好的,妈妈。”他小声地应答。

“她站在镜子跟前,脱下披在肩膀上的衣服,想要再端详一下自己光彩耀人的模样。但是,她突然大叫了一声。她脖子上的钻石项链竟然不见了。”小虎摸了摸脖子,小声地模仿:“天哪!百万的钻石项链不翼而飞了。这是要我的小命呀,上帝!”他伸出舌头,两眼上翻,伏在桌子上。“好啦,小影帝,睡觉时间到了。明晚继续读这个故事给妈妈听。”“妈妈,我三年级时,趁你不注意,偷偷读过这本小说,那时看不懂讲什么,现在读熟了,发现作者好会写故事,大师!”“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小说,篇幅短小,意蕴无穷,浓缩了人性与自然、爱与成长。他的短篇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好啦!去睡觉。”我再次提醒他。“妈妈,晚安!”“Goog night !”

妈妈陪着儿子读书,是最好的亲子互动。我们从陪他,慢慢引导他自觉读书。大人陪孩子读书,看什么书让孩子去选,选定了,让他读给你听,读完自己拿回去放。不要从头到尾都替他做,也不是什么都让他自己做,两者兼顾。

小虎三年级时,开始有英语课。大部分家长为之苦恼,因为大家都不会说英语,ABC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家长们只好期望英语老师的有效教学。我们初中时才有英语课,26个英语字母,学了一个学期。48个英语国际音标,英语老师教了一年。我们背单词是要连音标一起背的。英语最差的同学也能及格,60分以上。

最不可思议的是,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居然不教音标,自然拼读法。一听家长群的学生英语录音,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几乎没有学生能正确发音,长短音不区分,清浊音不区分。齿间音,方形嘴,舌中闪音,英语里独有的发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会。有一次,海外留学归来的朋友看了小虎三年级的英语教科书,无奈地问:“什么年代了,还用这套教材?”“没办法,我们家长又决定不了用什么教材。”现代的家长真不好当。

最让人无语的是期末英语考试,班上六十位同学,五十位同学是90分以上。事后,问过不少的家长,大家都表示,自己英语都不好,孩子的英语能有多好?摆明是假分数。但是没有办法,英语是老师教的,大部分家长又不会。老师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学。这也是为什么英语培训班那么火爆的原因。

两年时间下来,每天晚上的练字时间都拿来补英语短板。吃完晚饭,检查完作业。我开始给小虎英语课本上的单词标注英式音标。然后,他跟着音频把课本读熟后,再录视频或音频发到家长群里。小虎的48个英语国际音标,我教了整整两年。我给他买了本外研社出的《牛津英汉双解小词典》带去学校,方便他下课时间给课本上的单词标注音标。

我似乎更忙了,挤时间给小虎的英语课外书标注音标。外研社的《轻松英语名作欣赏》系列有二十本,一至五年级,我只注了十二本,剩下的八本,礼拜或假期由小虎自己标注音标。我在他的每本英语童话书的空白处都写上我的文学讲解。外研社出的书虫系列,我给他买了一百多本,是五年级至初中、高中阶段的双语版课外书。我告诉他:“书虫里的小说不用标注音标了,跟着音频读就行了。因为背完那二十本童话书,很多单词你都会了,书虫系列你都能自己读,不用妈妈在旁边提醒了。”

我给他买的课外书,分类放在透明的收纳箱里。空闲时,我都会把他的课外书看一遍,那些不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看的书,我就抽出来放进床底的储物箱。不过,他与我聊天时告诉我:“您放在床底箱子里的书,我晚上睡不着时,打开电话手表的手电筒偷偷看完,初中、高中的语文素养丛书,太深奥,看不懂。”我面无表情地听,他眉飞色舞地说。我心里暗暗吃惊:“现在的小孩都这么聪明吗?”

读书是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即读完厚厚的书或学完长长的课,经过反思会悟出最紧要的东西,这就是把书由厚变薄。抓住最紧要的东西,加以联想、引申、升华,薄薄的东西便逐步加厚,又成为一本厚书。但是,这已经不是原来的书,而是学习者个人独创的书。

一开始,小虎读到经典片段都会反复读几遍,甚至背下来。慢慢的,他开始跟我讨论作者,从作者的遣词造句、语言风格,到作者的生长环境、创作目的,他开始有他的独特看法。他的英语课外书都是双语版,他最喜欢书虫系列里的小说。刚开始是跟着音频朗读,慢慢地,他可以背下整本小说,双语自由切换。习惯成自然,贵在坚持。

莫泊桑30岁时,他的作品没有一篇被发表。于是,他开始对写作丧失信心,并想改行经商。他的姐姐知道后,批评他缺乏恒心,建议他去拜访比他年长29岁的福楼拜。当时的福楼拜已是享誉文坛的大作家。他和蔼地把莫泊桑请进自己的书房,指着自己的作品说:“当初我也跟你一样灰心、彷徨,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重要的是要有信心和恒心。”于是,莫泊桑又继续埋头写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莫泊桑就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羊脂球》,并且一举成名。从此以后,莫泊桑便一发而不可收。他一共写了359篇中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3部游记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

某一天,学生们问苏格拉底:“我们怎样才能学到您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对此问题并未直接回答,只是对大家说:“今天我们来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那就是向前伸展双臂,接着向后甩回来。”苏格拉底给学生们演示了一遍后,接着说:“从今天开始,每天做100遍这个动作,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

“老师,你这动作也是学来的吗?”一个学生打趣道。“当然。”苏格拉底严肃地回答,“你认为这很简单,其实是很难的。”学生们听了,笑得更厉害了。十天后,苏格拉底问:“谁还在坚持甩手臂?”大约80%的学生举起了手。二十天后,苏格拉底又问:“谁还在坚持甩手臂?”大约50%的学生举起了手。三个月后,苏格拉底又问:“谁还在坚持做甩臂动作?”这次,只有一个学生举手。他就是柏拉图。

可见,柏拉图能成为古希腊的哲学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每一个领导者,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对目标坚持不懈的恒心和强大的意志力。

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经历了30年的跋山涉水;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坚持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记录了38年零37天,其间没有一天间断,直到他去世前的那一天;马克思花费了整整4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巨著《资本论》;德国文学家歌德创作《浮世德》,用了50年的时间。《易经》恒卦中说:“君子以立不易方。”领导者之所以成为领导者,就是因为他能长久地坚持原则与正义。正是因为能坚持原则与正义,领导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小人常立志,君子立志长。一个领导者在确定了奋斗目标以后,若能持之以恒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目标就可以达到。“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地做到底。身为领导者,在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恒”字。那种见异思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是什么成绩也做不出来的。一个企业也应有自己恒定的追求目标,保持自己的特质和品牌优势。如果追求的目标变来变去,肯定会影响企业的稳定及正常发展。

有一次,朋友问我:“最近有什么好书推荐?”我犹豫了一下,我们这个年龄段,该读的书早就读完。再说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认为好的东西,别人未必能接受。“我最近都在读中华书局出版的《十三经》,因为小虎准备升初中了。你可以回头读读《论语》。”“我正有此意,也许是人到中年,才发现最有用的是《论语》。读心理学相关的书就好像进入了迷宫一样,哪里比得上《论语》实用。”朋友大笑道。

《论语•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向学。三十岁时,能用学得的道理来立身行己。四十岁时,对自己所秉承的事理已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知道天命的道理,也就是人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完全自主。六十岁时,听到别人的话可以分辨真假与是非。七十岁以后,就算随心所欲也不致逾越法度。”孔子不但读《易经》,而且他还体会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画自己的卦。每个人画出来的卦,用现代名词来解释叫做自画像。

每个卦有六个爻,这六个爻告诉我们,要学会把一件事情分成六个阶段,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调整。孔子的一生就是一个完整的卦象,叫做人生奋斗的总纲领。这个卦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参考,因为只要把这个卦看清楚了,也就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该怎样走了。

孔子的一生分成六个阶段:第一爻,十有五而志于学;第二爻,三十而立;第三爻,四十而不惑;第四爻,五十而知天命;第五爻,六十而耳顺;第六爻,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卦六个爻,每个爻有不同的爻辞,说明这个卦处于这个阶段的特性是什么,要注意什么事项。当我们看到一个卦的时候,从整体的环境到部分的操作,一清二楚。

六十四卦,除了卦辞和爻辞以外,还有“用九”和“用六”。凡是有阳爻(—)出现的时候,就要知道它是用九。凡是有阴爻(--)出现的时侯,就要考虑到用六。用六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对你的人、对你的事要忠诚到底。因为阴是配合,配合的人不能有太多的主见、太多的主张,而是要全力配合、忠贞到底。

阳是创造性的,跟阴是不太一样的,不能乱变。用九就是要完完全全把握不同阶段的特性,不能只想到创造,否则到最后就是乱变,祸患无穷。所以对用九要非常小心,要告诫自己,就算是阳刚十足,就算是创造力无穷,也要阶段性的调整。同样是龙,有的龙可以飞,有的龙不可以飞,要看自己在什么位置,有什么特性,不能随便地表现。因此,我们看到孔子的人生卦象,就知道孔子是最会用九的人、最识时务的人。

一个人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可是如果没有到十五岁,最好不要立定自己的志向,因为还为时尚早。十五岁刚好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就要想好以后要学什么东西。十五岁,决定学习的方向。

一个卦分上、下两部分。“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人生的一个理想和计划,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他实践的成果。“习”是习惯,只是学了并不算数,还要养成习惯,这样才会快乐。学了以后只是记在脑子里,不会操作,成了记忆的负担,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怎么会快乐?学了以后要在生活当中实践,并养成习惯。当我们发现学习会带来这么多好的习惯,而这些好的习惯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收获,这多喜悦呀!

一个人十五岁的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志向,然后朝自己的志向摸索前进十五年,大概就可以确定自己一生的原则。人生原则,在太年轻的时候不可太过坚持;但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确定,那无疑是更可怕的事。择善固执,是这个阶段所要尝试和坚持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三十而立”的成果。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跟所有人来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则,不乱来,朋友才会乐意跟你交往,才会一有时间就大老远地来看你。三十而立的人生原则是什么?就是要将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场来想事情,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到别人的反应。

根据三十岁确立的人生原则不断去尝试和实践,然后到了四十岁,对自己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和所要坚持的原则不再疑惑。“四十而不惑”并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什么都不迷惑了,不惑是对个人的原则不惑,对其他的事情当然还有“惑”的地方。孔子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如果四十岁就能对所有事理完全不惑,为什么还要终生学习呢?没有迷惑的人就是圣人了。我们很多时候读《论语》,只是按照文字去理解,并没有参透理解孔子的本意。所以,人到四十,需要重新解读《论语》,对自己的人生原则不再动摇。

“人不知而不愠”是“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愠”是指恼怒。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四十岁,对自己的原则已经不惑了,可是别人会惑,别人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其实“隔行如隔山”,你在你的行业里面再优秀,再特别,但别的行业的人不认识你,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你因“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眼瞎了吗!”就与孔子完全背道而驰。自己对自己的人生原则不迷惑就好了,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你完全没有必要生气。

人到四十,我才明白《庄子•外篇•秋水》:“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底之蛙不能谈论大海,因为它受住处的限制;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谈论冰,因为它受生长时间的限制;对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谈论大道,因为他受俗学的束缚。世上太多类似“井鼃”“夏虫”“曲士”的人了,越是不懂的人讲话越大声。遇到这样的人,不必生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人不说人话,岂不是鬼话连篇?万一遇到鬼,不讲鬼话,如何沟通?这绝对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随机应变。

五十岁,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一路走来,都是自己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累计起来的结果。《易经》告诉我们:一个人每二十年会变一次,社会的世代交替差不多也是二十年一次。三十岁,就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这辈子是来做什么的。明确了自己这一辈子的目标以后,发愤忘食、全心全意去做,到了五十岁,不怨天,不尤人,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

“发愤忘食”是“五十而知天命”的成果。人不能小时候就发愤忘食,因为那时候志向没有定下来,原则没有定下来,更因为那时候也没有明白自己这辈子是来做什么的。在这一切都没有确定的时候发愤忘食是很危险的。发愤忘食做什么?看言情小说?交朋友?上网?玩游戏?完了!

天生人类,有不同的肤色、体型和面貌,便是暗示人类,可以依据不同的需要,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并不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而是“只要合理,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只要不违背仁义道德,多元化生活方式最合理,不能也不必求其一致。每个人这一辈子来到世上,是要跟别人过不一样的生活,想不一样的事情,这就是个别差异。世界上的你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人跟你完全一样,这就是个别差异。五十而知天命,没有必要去学别人,因为永远学不像,最终还是要做自己。

孔子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四十岁以前,一个是五十岁以后。一个人四十岁以前,让他上达很难,只能叫他下学,下学知识。下学而上达,四十岁以后,才有办法上达,上达天命。四十岁到五十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关键。“尽人事,听天命。”五十岁以前要“尽人事”,排除万难,不管别人说什么,会不会成功,应该做的,全力以赴。五十岁以后要“听天命”。我有这个成功的命,自然会成功,没有的话,我不强求。即使证明到最后自己是不成功的,心安理得。因为所有的名与利,最后都是空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乐以忘忧”是“六十而耳顺”的成果。明确一辈子的目标就全心全意去做。乐以忘忧就是把所有的忧愁都当做乐趣来看:这件事对别人算是忧愁,但是对我就是乐趣,是我要做的事情,是我的天命。这时候会碰到许多根本不了解我的人,在我面前指指点点地讲一大堆,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听了会发脾气,不听也会发脾气。怎么办?耳顺就是听了跟没有听一样。别人觉得我辛苦,那是别人的事。

一个人在工作中,有忧、有惧、有虑、有许多阻碍,就表示自己没有发愤忘食,没有全力以赴。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天命,知道自己要做的事,就会忘记辛苦,但这只是初步阶段。慢慢地,你表现越好,就会有很多人打击你、议论你,甚至公开向你挑战,想抓你的把柄,而你抱着“无所谓,本来就是这样”的态度,一笑了之,才叫乐以忘忧。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会觉得很忧虑,但对你而言,这是一种乐趣,因为接受有具体目标的挑战,就是一种乐趣,越挫越勇,乐以忘忧。这才是《易经》有阴有阳的一种变化。

“不知老之将至”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果。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年纪大,因为他根本没有年纪大的观念。人要服老,不要认老。生理、年龄是谁都逃避不了的,但是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孔子永远保持年轻,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的成果。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研究世俗学问,情欲一天比一天增多;学习大道,情欲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了再减少,最后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清静无为反而能够做成一切事情。治理天下总是依靠清静无为,如果多为多事,就无法治理好天下。

老子要求君主抛弃世俗学问,一心修习大道,做到清静无为,而清静无为的过程实际就是积蓄力量的过程,积蓄了强大的力量,做事就会成功。如果君主多为多事,不断消耗人力、物力,是无法治理好天下的。

“无为”就是要求人们做事时顺应客观规律,不可掺进私心私意而去妄为、多为。比如治国,只有清静无为的君主,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只有最真实天性的人才懂得永恒的大道,只有大公无私这种思想才接近清静无为,因为这些人本来就不存在欲望和私心。因此圣人该隐居时就去隐居,该做官时就去做官。按照道理应该安心隐居以独善其身的时候,许由和善卷就不会因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百姓而羞愧;根据形势应该出去当官以兼济天下的时候,尧和舜就不会拒绝去当天子。只有做到了清静无为,才能够去承担一切应该承担的事务(无不为)。

“无为”就是根据客观情况,该干什么就去干什么。相反,如果需要我们去干某事的时候,而我们不去干,那就是没有做到“无为”了。“无不为”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到最后也是“无不为”,他什么都可以做,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顾虑,因为他从来不会犯错,从心所欲,自由自在。行以“道”而很自然,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当我把《易经》读懂后,重新看《论语》,觉得孔子很有智慧,述而不作,集大成者。三十岁以前,我们总觉得孔子的话早已过时了。三十岁以后,我们才觉悟到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一个人一定要修炼到无我、无师、无欲、无知,才能天人合一。孔子说我们在骗自己,老子说我们不知常(不明真相),要努力修炼的是我们自己。悟道,知道,行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我们想做某一个工作,但这个工作未必就需要我们;当我们想做某一件事情,但这件事情未必就一定能够做成功。当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时候,就应该调整心态,勇敢地改变我们自己。只有具备了“无不为”的心理准备,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才能使自己具有相对平和的心态。如果一个人坚决要当一个高贵的“天子”,不给自己留下一点回旋余地,那么你不仅是在为难社会,更是在为难自己。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中的清高者;伊尹,是圣人中的尽责者;柳下惠,是圣人中的随和者;孔子,是圣人中的识时务者。孔子可以称之为集大成的人。所谓集大成的人,就像奏乐时以钟声起音、以磬声收尾一样。以钟声起音,是使节奏有序地开始;以磬声收尾,是使节奏有序地终结。有序地开始在于智能,有序地终结在于圣明。智能好比技巧,圣明好比气力。就像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靠的是气力,而要射中,靠的就不全是气力了。”

学而优则仕,是历代士子们心中最正统的人生之路。但圣人汲汲于官位却不求升官发财,而是为国为民,对违背仁义、丧失尊严的做官坚持不就。孟子认为为官不能以牺牲人格为代价,不能通过不正当的途径,不能超越礼的规范,否则便与钻狗洞、翻墙头没有区别了。孟子认为以前的圣人,各有各的做官原则,伯夷是清高的,伊尹是负责任的,柳下惠是随和的,孔子是识时务的。孟子说:“孔子是为官之道的集大成者。”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地位在死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并非很高。直至唐韩愈《原道》中提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的说法,把孟子视为先秦儒家中惟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方才逐渐上升。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人们习惯上把孟子和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三岁时,便失去了父亲。他母亲十八岁时守寡,到了四十二岁,也就是孔子二十四岁时,就去世了。在这么一个孤儿寡妇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敬。统一与和平,是孔子学说对于国家极大的贡献。

孔子、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几乎出生在同一个时期,共同掀起一场人类不分东西、不分种族的道德自觉活动。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并不在“神”,所以不重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只有真正做一个《论语》人,才是确实了解《论语》的人。我们现代人重物质生活而轻忽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义,就可以归根复命,走出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