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田时期——向人们倾诉爱及怜悯
(1881年4月—12月)
梵高放弃了对宗教的追寻,而期望从表现美上来寻求解脱。他正式开始动笔画画。正如尚雷玛利所说:“绘画对他而言,不止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向人们倾诉他的爱以及怜悯,更是向‘神’证明的另一种最终的方式。”
痴恋凯伊表姐,阅尽人事的哀愁
在离开布鲁塞尔前往安特卫普(Antwerp)时,梵高首次决心要当一个画家。他勤于临摹米勒的画,描写干面包,并尝试习作裸体画。他希望有一天能够为报纸或杂志画画插图。
大概只有他的弟弟提奥最了解他潜在的艺术天赋!后来,梵高在安特卫普遇见一个学绘画的学生,在提奥的鼓励下,他跟着别人渐渐学会了蜡笔画、木炭画以及水彩画,当他对绘画越来越热衷,心情也就渐渐恢复了明朗。
然而失恋的痛苦再度困扰了他。在他父亲新的服务地点艾田,他再度爱上了新寡的表姐凯伊。
丧偶的悲伤使凯伊失去了她那往日飞扬的神采,那蓝色的眸子充满忧郁,深沉的声音流露出阅尽人事的哀愁。梵高不仅同情她的遭遇,更被她黯然的神韵所吸引。

“橙树”风车,多德雷赫特
1881年 铅笔·炭精笔·纸 34.8cm×59.9cm
荷兰 库拉穆勒美术馆藏
梵高带着凯伊和她四岁大的儿子在艾田的原野作画,温暖的阳光打开了他们的心扉,柔情似山泉潺潺地自梵高的胸怀流出。有了凯伊,他工作更带劲了;而凯伊的生活能有梵高做伴,也重新恢复了生趣。
有一天,梵高再也忍不住了,他激动地向凯伊倾诉积压已久的爱意,他粗犷而热烈的言语使凯伊震惊。她断然拒绝梵高狂热的追求,她的心里除了已故的丈夫,哪里还容得下旁人?
不久之后,凯伊带着她的儿子回到了阿姆斯特丹。
孤寂绝望中的呼喊
梵高好不容易凑足了前往阿姆斯特丹的路费,并写信给弟弟提奥,向提奥借来一笔钱,便动身去找凯伊。
他在凯伊的父母面前,将双手放入煤油灯的火焰之中,恳求和凯伊见一面。但是凯伊的态度非常坚决,结果梵高休克了,被丢到门外。
当我们欣赏梵高的画作时,到底是该钦佩他对绘画不屈不挠的执着,还是要同情隐藏在他心中的独自面对社会的孤独与绝望?
在绝望的孤寂里感到迷惑的梵高,他那发自心底最深处的呼喊却在喉头哽塞住了。这严酷的审判对他迎面痛击,仿佛是向世界宣告他已一文不值。他一直想寻找可以热爱的对象,然后全心全力地献身其中,但是对象却一再鄙弃他,使他遭受的磨难一再累积,难道说只有绘画才真正值得他付出一生?

搅拌的老妇人
1881年10月—11月 黑炭笔·白粉·纸 54.9cm×36.1cm
荷兰 库拉穆勒美术馆藏

席风宁根渔民的妻子

缝衣老妇
1881年10月—11月 黑炭笔·水彩·纸 62cm×47.2cm
荷兰 库拉穆勒美术馆藏
梵高初期的水彩画,还秉持荷兰的传统画法,用画笔直接传达颜料的效果。他习惯于用水墨、炭精笔、铅笔和粉笔来作画,他主要的画风是强调色彩的对比。
由于私恋凯伊表姐,但遭到她断然拒绝,梵高这时非常沮丧,幸而教他绘画的妹夫莫夫(Anton Mauve),帮助他淡化忧郁的心情。
这幅以黄昏为背景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低沉而又苦涩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