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驳“偷产论”

(1961年6月1日)

古人有话:“衣食足而后知礼义。”又说:“饥饿生贼盗。”俗话是:“没有吃穿了便不顾脸面。为了不饿死只有脸扔下偷吧!”“谁也不会坐着等饿死。”

夏收即到,群众普遍存在“捞一把”的思想。侯章选挖透城墙打通偷产之路;妇女钉了许多缝衣包,准备下藏粮的地方。有人扬言:“去冬低标准把人饿扎了。今麦就是要偷哩。”打击光荣户说:“谁不偷是谁不饿,标准高,家中有粮食。”并认为:“多偷一点,多活一天,少偷虽不如多偷,但总比不偷强的多。”“捉住是他的,捉不住就是我的。工作组和干部再多,绝没有社员多,总不能一人后边跟上一个人。”又认为:“靠提高标准靠不住,靠超产不保险,只有偷到自己家中最稳当。”等等。(西汉贾谊在《论积贮疏》里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先说吃粮标准为什么会低呢?全年430斤,咋变成270斤。每月36斤,怎能降到每月15斤呢?(每人每天平均半斤粮食,怎么样维持生活啊?)连续两年的百日大旱,使全国粮食普遍减产,少产就不能多吃。那为什么不能战胜大旱呢?要知人力在目前是有条件限制的,虽尽了极大的努力仍未抗拒住灾害。加之公社化后干部“五风”严重蔓延,使人的积极能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因之形成减产。

但按受灾的程度看,如果在旧社会,那一定是逃荒、饿死,十室九空,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富翁们大发横财,穷人们死路一条。新社会就大大不同。干部群众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灾同抗。吃粮标准低都低,高都高。政府又领导群众大抓“瓜、菜、代”,使大家不至于饿死。同时组织医疗队,成立病人院,使患者提早恢复健康。这样,灾情最严重的路井大队共死了50人,其中因浮肿病而死亡的有新元、喜仓、妙定等6人,占死者总数的12%,占总人口2860人的不到千分之三,与旧社会真不能相比。因此,虽然标准低,人人却都能有吃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的客观记录,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

那么怎样才能使标准高呢?多产才能多吃粮,打得多了标准才能高。偷产只会降低产量,不会提高产量,标准只会降低不会提高。偷的人能多吃,不偷的人就要少吃,那必然形成“偷的急,吃的肥;吃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样的局面。

是不是干脆放开,让人人都偷好呢?那仍然是本事大的人手多的,偷的快偷的多;没人的不行的,偷不下。既然偷不公道,只有不偷才好,那就把制度订严,人人都不偷,谁偷大家监督,让集体统一收回晒干扬净大家一分省事。

国家今年实行粮食包购包销政策,大队在完成了公购粮任务之后,口粮标准可以多吃。不象以往无论产量多少,口粮标准都是一样的。这样大队不存在瞒产的必要,而能发挥核实产量的积极作用。同时,大队对小队又实行“三包一奖制”,超产队可以奖励粮食,多产就能多吃,小队也就没有瞒产私分的必要,可以调动小队大办粮食的积极性。偷粮,小队是大受损失的,浪费糟蹋的比偷去的更多,经济上减产少分,政治上又不光荣。

说来说去,不论大集体、小集体或社员个人,偷瞒都是不对的,也是不合理的。唯一的办法是抢收抢运,细收细碾,做到颗粒归仓,使粮食多收大家共同多吃。

(民以食为天。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记载:“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那样的水旱之灾,竟然没有饿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