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五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木里藏历年

第一节 藏历年概述

一 藏历年的含义

木里藏历年,是木里藏族古老的节日,也是当地最隆重的节日,藏语称“俄西”“木里益萨”。木里藏历年过去受封建统治制度的等级约束,时间有先有后,每年从农历十二月初一至十二月初十五不等。首先是土司衙门过年,藏语称为“亚马俄西”;其次是世袭贵族阿楚八尔家过年,藏语称“八尔俄西”,普通老百姓再依次过年,藏语称“冲米俄西”。

1980年12月13日,当时的木里藏族自治县革命委员会代行人大常务委员会职权,召开会议通过了恢复木里藏历年,并统一时间为农历腊月初七(藏历十二月初七)的决定。2006年5月26日颁布的《木里藏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第27条规定:“藏历新年,休假三天。”自此每年农历腊月初七为木里藏历年。

木里藏历年是一个娱神、娱人、祈祷与庆祝兼备的民族节日。节日期间,要举行撵鬼驱邪、烧香敬神、赛马摔跤、歌咏舞蹈等宗教仪式和娱乐活动。按照传统,过年从农历十二月初六至初十五各村举行转山烧香仪式后结束。

2007年3月1日,“木里藏历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 藏历年的由来

(一)藏历年的传说之一

关于木里藏历年的由来,当地民间传说颇多,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是载入《木里藏族自治县志》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西藏、云南等地八个藏族支系迁徙到木里一带富庶的地方,分别定居在木里的白碉、卡拉、宁朗、桃巴等地。他们定居当天,正是藏历腊月初七。宁静的夜晚,明月当空,七姊妹星闪闪发亮,四周景色宜人,令人神往,大家聚集起来,唱歌跳舞,纵情欢乐,展望美好的未来。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七,这些地区的藏族人民分别聚集歌舞,欢庆一年来的丰收,世代相传,就变成了今天的“俄喜节”——木里藏历年。

(二)藏历年的传说之二

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100年,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个名叫噶莫帕玛的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那时候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的藏历十二月初一,人们称其为《噶莫帕玛历算法》。后来雅隆地区农业逐渐发展,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后,农民们便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年复一年,这种活动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庆祝,后被定为“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据说木里藏历年就是藏地古时“以麦熟为岁首”和《噶莫帕玛历算法》的延续。

(三)藏历年的传说之三

木里藏历年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过年时宰杀的牲口不瘦。由木里第一代大喇嘛(土司)第二世活佛降央桑布所规定。降央桑布凭其对佛典的学识渊博,游说四方,大力传播格鲁教,受到百姓拥戴,取得了政教大权。他致力于拓展疆土,发展经济,关心民众疾苦,当时木里的百姓过的是西藏的藏历年,而藏历年的算法和汉族的农历算法是一样的。只是因为藏族人对日子多有忌讳,在造历书的时候将占卜所得的大凶之日删去,而选一个比较吉利的日子重复一日。这样每年与春节有时相差一天,如2016年藏历新年是2月9日,春节是2月8日;有时是同一天,如2008年、2015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是同一天;有时相差一个月,如2009年藏历新年是2月25日,而春节是1月26日,较春节晚一个月。

当时的生产条件下,猪牛羊都是“秋肥冬瘦”,降央桑布觉得应该让老百姓提前过年,于是他宣布腊月初七为最吉祥、最殊胜的日子,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三 藏历年的分布区域

木里藏历年分布于木里藏族自治县境内。木里藏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地跨东经100°03′—101°40′,北纬27°40′—29°10′之间,东邻冕宁、九龙2县,南连盐源、宁蒗、丽江3县,西接稻城、中甸2县,北连理塘、雅江、康定3县。全境东西最大横距约宽160公里,南北长约170公里,总面积13246.38平方公里。全县辖区3个镇、26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和9个国有牧场。藏族为主体民族,有彝、汉、苗、蒙古、纳西、壮、布依、傈僳、回、白、羌、土家、锡伯、傣等18个民族,2008年底总人口131726人,其中藏族人口为42000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7人。木里藏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

木里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典型的地带。地质、地貌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为沟谷纷繁、切蚀深刻的残余高原。境内三大山脉:太阳山脉、宁朗山脉、贡嘎山脉,是沙鲁里山南延的一支,南北走向,略作平行。三大河流:雅砻江、木里河(又称理塘河)、水洛河(又称冲天河)奔流激荡,蜿蜒曲折,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将境内土地切割成四大块。境内最高处是水洛乡西北恰朗多吉峰(又称夏诺多季)海拔5958米;最低处是俄亚纳西族乡的三江口,海拔1470米,其落差4488米。全境平均海拔3000米,气候、土壤、植被呈垂直变化,山岭与河谷、高山与矮山之间、气候、雨量、湿度差别极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水量818.2毫米,多集中在6—9月。境内大部分居民居住地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和煦宜人的河谷地带。

地广人稀、山高林密的“绿色木里”名声远扬,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和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地之一。木里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像一朵璀璨的宝石花,盛开在祖国西南边陲崇山峻岭之中。

木里藏历年传统习俗保留比较完整的当属木里土司家乡——白碉乡,还有县城所在地乔瓦镇,以及瓦厂镇、查布朗镇、牦牛坪乡、博科乡、依吉乡、宁朗乡、卡拉乡、三角垭乡、倮波乡、麦地龙乡等地方。这些乡及周边牧场都是木里藏历年的重点分布区域。

四 藏历年传承人的存续状况

木里藏历年作为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的民俗节日,没有特定的单一传承人。参与各乡镇村落节庆活动的民众和每家每户主持各家仪式的家长都是木里藏历年的传承人。另外,主持过年期间宗教祭祀仪式的僧人、开展娱乐活动中的说唱艺人、民间舞蹈的领舞人、摔跤比赛的摔跤手、服饰表演选美比赛中的男女青年、赛马比赛中的骑手等都是传承人群体。

木里藏历年作为古老而重要的节庆,在木里藏族群众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节日期间,人们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巩固了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使该项遗产的传统知识和民俗技能得以存续,时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