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
摩梭人,自称“纳”或“纳日”,是以“纳”自称的纳族群分支。纳族群分布在川、滇、康、藏交界的广袤区域,人口众多,包括纳日、纳木依、纳亨、纳惹等,源于远古时期从西北甘青高原河湟流域南迁的古羌人。五帝时期称牦牛羌或越嶲羌,先秦至两汉时期称笮人,汉末以来,“昔笮夷”被改称“摩沙”“么西”“麽些”“摩挲”“摩梭”等多种同音异写的称呼。
昔日牦牛羌、笮人因何改称“摩梭”,其意为何?有以下几种观点:著名学者方国瑜认为是摩梭语“放牦牛人”的转音;李绍明则认为是“牦牛羌”的转音;而付于尧认为,是不懂该民族语言的史官问不习汉语的摩梭人何族,答曰:“么些”,即摩梭语“不懂”“不知道”之意。史官以为“么些”(麽些、摩梭等)就是他们的族称,故以讹传讹,摩梭人便一直被称为“不懂”“不知道”。摩梭人达巴口诵经《创世纪》史诗中说,摩梭人是纳木阿佳若和纳木阿佳咪的后裔,末日洪灾时只剩男始祖一人,繁衍了后代。
摩梭人并非石器时代就生活在泸沽湖地区的原住民,而是在汉晋时期,“麽些蛮祖尼月乌”从摩梭人聚居地古定笮,即今盐源率领其中的几个氏族西迁(征)泸沽湖,“绥靖吐蕃,在他们领土上定居”,尔后又有毕纳氏族(即白狼)从古盐源迁至宁蒗后又进入泸沽湖,一共有七大氏族(美国学者洛克称八大姓氏),因而,摩梭人在泸沽湖的历史,迄今共一千多年。
古摩梭人“昔极繁”,如今由于民族内部对族称认同分歧和民族识别等原因,摩梭人有的被划为“蒙古族”,有的被定为“纳西族”,有的被划为“藏族”,只有少部分保留了“摩梭”这一族称,他们虽然认同自己是“纳”,却成了说纳语的不同民族。
居住在泸沽湖地区的三万多摩梭人至今盛行在人类社会中,以十分奇特的走婚及其母系大家庭为主要形态的母系氏族习俗,并保留着种种古老的习俗而广受外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