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开物](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20/40778420/b_40778420.jpg)
08 打渔工
打渔工,指专以捕鱼为业的人。清·袁枚《随园随笔》:“打,击也。而造船曰打船,取渔曰打网。”汉·许慎《说文解字》:“渔,捕鱼也。”打渔工也叫“渔人”“渔夫”“鱼人”“渔父”“渔子”“渔民”,为民间传统行业中“九工”中的“水上三工”之一。打渔行业是我国古代四大民生中“渔、樵、耕、读”之首,其所崇奉的行业祖师是伏羲、观音大士、姜太公、张晚。
采集和渔猎,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易·系辞下》载:“作结绳而为罔罟[wǎng gǔ],以佃以渔
。”远古时期的鱼类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常用手从水中捉鱼或用木棒、石块击鱼食用。后来,随着生活的需要和捕鱼业的发展,原始人类创制了许多的捕鱼工具,捕鱼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为原始初民提供了最基本的食物来源。原始农业诞生之后,采集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渔猎延续了下来。
古代的水产捕捞,大致经历了内陆水域捕捞和沿海捕捞两阶段。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维持生活而奔波,开始把生产活动从陆地扩展到水域,将水生动物作为食物。这可以从很多出土实物中得到证实,如从距今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发掘的鲩[huàn]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从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黑龙江密山县新开流新石器遗址发掘的鱼窖和鱼卡;从距今5000多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重发掘的竹编鱼筌等。
夏代奴隶社会时,渔业在农业中已占一定比重,夏文化遗址出土的渔具中就有制作精良的骨鱼钩和骨鱼网坠,反映了当时的捕捞生产状况,并有史料《竹书纪年》记载:“夏王芒,狩于海,获大鱼。”
周代的渔业已较快发展,并设有对渔业进行管理的“[yú]人”,掌管捕鱼、供鱼、征鱼税及有关政令。这时的捕捞工具已趋于多样化,有罡[gāng]、汕、瞥、罩、钓、笥[sì]等多种。
春秋时随着铁器的使用,鱼钩由骨制、铜制转变为铁制,铁鱼钩的出现推动了钓鱼业的发展。随着捕鱼工具的改进,捕鱼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据《诗经》记载,当时的鱼类名称就有鲂[fáng]、鳟、[xù]、鲤、鲿[cháng]、鰋[yǎn]、鳣[zhān]、鳢[lǐ]等多种,还出现了传说为越国大夫范蠡所著的养鱼专著《养鱼经》。
汉代捕鱼业更为兴盛,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载:辽东、广汉、楚、巴、蜀都是重要的鱼产区,市场上出现大量商品鱼,捕捞技术也更为进步。朝廷设置有渔官和主管海上捕鱼生产的“海丞”。
魏晋、南北朝至隋的三四百年间,黄河流域因历经战乱,渔业生产下降。在长江流域东晋南渡后,捕鱼业在继续发展,在史料中描述了其盛况,如郭璞《江赋》中记载:“舳舻相属,万里连樯。溯洄沿流,或渔或商。”
唐代的主要渔业区在长江、珠江等水域,这时除承袭前代的渔具、渔法之外,如当时的四川奉节还曾豢养鸬鹚、达县豢养水獭用以捕鱼。唐代渔具和渔法也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如诗人陆龟蒙的《渔具诗》,就是概述当时渔具结构和使用方法的著名文学作品。
宋代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开发,航海技术和捕鱼事业都得到提高,当时渔具有“莆网”和长达数十寻的“帘”(刺网)。淡水捕捞的规模也相应增大,此时的养鱼事业已有很大发展,江浙一带水乡池塘养鱼比比皆是,享有“鱼国”之称。竿钓技术也更为进步,邵雍《渔樵问对》中记载当时的竿钓由钓竿、钓线、浮子、沉子、钓钩几个部分组成,这与现代的竿钓基本相同。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C77EB/21182127808296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g00179001.jpg?sign=1739505931-qwjmC5QBuY8OBaB9LKUuDE2V9lfbAVlF-0-3bcee5063434eb1d30c149aeb6aeac7d)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1C77EB/21182127808296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img00180001.jpg?sign=1739505931-BwxUs9r2gVGttIxAtlyz3wQrvB6dCtiK-0-bdebec8675cbdf0f34dc554fc60eef68)
明代时期,朝廷为加强海防而多次实行海禁,海上渔业曾受限制,但海禁开放后渔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出现了记述海洋水产资源的专著。屠本畯[jùn]的《闽中海错疏入》,记载了福建沿海的水产生物200余种,成为中国最早的水产生物区系志。
清代,海洋捕捞对象进一步扩大,在沿海地区,也因地制宜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渔具,当时海洋及内陆水域使用的渔具有拖网、围网
、刺网
、敷网
、陷阱、掩网
、抄网
、笼壶、耙刺、钓具等。
我国历代的养鱼业在捕鱼业提高推进的同时,形式不断发展,鱼种不断增加。不少著述上常有鱼名种类的记载,如《尔雅》记载鱼类33种,《本草纲目》记载有60余种。
我国养鱼主要是鲤、鲢、青、草,称为“四大家鱼”。我国的食用鱼以淡水鱼为主。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淡水水面最多的国家之一,淡水鱼类据统计约有700多种,其中鲤科鱼类约有400多种。
鱼是人类的重要食物之一,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而且历来在各种重大仪式、活动、节日的餐饮中更是占有重要地位。如民间宴席中传统习惯最后一道菜一般都是鱼,喻意“有吃有余”。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鱼,所以,我国历代与鱼有关的传说典故和成语非常之多。如西周姜太公“渭水垂钓”、武王伐纣“鱼跃孟津”、战国伍子胥与“渔丈人”、姬光使专诸刺姬僚的“鱼肠剑”、汉严子陵垂钓七里滩、齐孟尝君食客冯谖弹铗无鱼,等等。历代戏剧也多得很,如《打渔杀家》《追鱼记》等。与鱼相关的成语更是难以胜数,如:鱼目混珠、鱼质龙文、鱼龙混杂、鱼龙漫衍、鱼头参政、鱼烂土崩、鱼水相投、鱼水情深、鱼水相欢、鱼生空釜、鱼米之乡、鱼沉雁杳、鱼帛狐篝、鱼封雁帖、鱼菽之祭、鱼贯雁行、鱼游沸鼎、鱼肠雁足、鱼溃鸟离、鱼龙变化、鱼瞵鹗[è]睨、鱼烂河决,等等。历代还有很多名人钓鱼的遗址,最著名的就有北京阜成门外钓鱼台、江苏扬州瘦西湖钓鱼台
、陕西宝鸡蟠溪河钓鱼台
、河北南皮钓鱼台
、福建闽侯钓鱼台
、江苏淮阴钓鱼台
、山东鄄城钓鱼台
、浙江桐庐钓鱼台
、湖北鄂州钓鱼台
、安徽贵池钓鱼台
、江苏宜兴钓鱼台
、湖北大冶钓鱼台
十二处之多。从诸多的“钓鱼台”名胜遗址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及对“渔”兴趣之浓厚、历史之悠久、形式之广泛、事业之兴盛。
我国各地与鱼相关的地名很多,除了小地名(如村、组)之外,乡镇取名的也是到处都有,如广东仅英德有鱼坑、鱼咀、鲤鱼、鱼水、鱼坪五个乡;怀集有鱼藤、鱼东、鱼南、鱼北四个乡。河溪水滨地区以鱼取名的随处可见,如鲶鱼嘴、青鱼峡、鲤鱼滩、钓鱼矶,等等。历史上甚至还出现过以鱼为国名的“鱼国”,可见鱼与人类的渊源实在非同一般。
由于渔夫长年闯荡于江湖之间,漂泊于烟波之中,终日与风月为伴、萍鸥作邻,享天地之精华,受山川之灵气,放浪形骸之外,不在名利之中,所以自古以来渔夫都是豪杰志士、贤者高人倾慕的对象,也是历代文人墨客绘画、吟咏常见的题材。因为打渔这一行业,虽然艰辛平淡,但能给人一种逍遥散漫、自由潇洒的境界和怡然自乐的感受,并被认为是超脱尘俗的隐逸象征,因此,历代文人对渔夫的写照佳句名篇不计其数,今仅从唐人诗歌中遴选部分佳句,以示其概。
韩偓《醉着》: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
章孝标《梦乡》:寻常梦在秋江上,钓艇游扬藕叶中。
陆龟蒙《寄友人》:上得云梯不回首,钓竿犹在五湖边。
郎士元《赠强山人》:或棹轻舟或杖藜,寻常适意钓前溪。
皮日休《钓侣二章》: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
李九龄《荆溪夜泊》:点点渔灯照浪清,水烟疏碧月胧明。
郑谷《雪中偶题》: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周贺《浔阳与孙郎中宴回》:浔阳渡口月未上,渔火照江仍独眠。
司空曙《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众多的诗句情景交融,字里行间给人一种淡泊隐逸、清雅洒脱的感受,积淀成一种精彩灵秀而又深远博大的“渔文化”。
一、打渔工具
鱼体柔软而光滑,在水中游动灵活快速,捕获很不容易,必须凭借工具和一定的方法才能顺利打捞捕捉。历代打渔的工具形制种类不一,难以胜计,其用法功能也因时代变化和地方习俗各有所异。
我国各地传统的捕鱼工具主要为绳线制品类和竹制品两大类型,而又以竹制渔具最为普遍、种类数量最多。
(一)文献资料记载的常用竹制渔具
簺[sài]:用竹木编成的断水捕鱼的栏栅。《集韵·代韵》:“簺,编竹木断水取鱼也。”
筌[quán]:捕鱼的竹器。《玉篇·竹部》:“筌,捕鱼笱[gǒu]也。”
箄[bēi]:竹制捕鱼具。《广韵·支韵》:“箄,取鱼竹器。”
笱[gǒu]:竹篾织成的捕鱼笼子,口大颈细,颈部装投倒须,腹大而长,鱼入而不能出,南方叫“籇子”。
笓[pí]:捕虾的竹器。《广雅·释器》:“篝、筌谓之笓。”
䇼[yì]:捕鱼的竹器。《集韵·文韵》:“䇼,捕鱼竹器。”
篊[hóng]:鱼梁,用竹篾编成的捕鱼器具。《字汇·竹部》:“篊,取鱼具也。”
簖[duàn]:插在河水里的竹栅栏,用来阻挡鱼、虾、螃蟹,以便捕捉。《陆龟蒙集》:“编竹取鱼曰滬[hù],吴俗谓之簖。”
籱[zhuó]:捕鱼竹罩。《说文解字》:“籱,罩鱼者也。”
篧[zhuó]:捕鱼竹罩。《尔雅·释器》:“篧谓之罩。”
箉[guǎi]:鱼笱上的竹具。《广韵·蟹韵》:“箉,竹具,用之鱼笱竹器。”
簎[cè]:捕鱼的竹帘。《字汇·竹部》:“簎,取鱼箔也。”
罶[liǔ]:捕鱼的竹篓,鱼进而不能出。《尔雅·释器》:“嫠[lí]妇之笱谓之罶。”
[gōng]:江海捕鱼竹器。《广韵·姥韵》:“,海中取鱼竹名。”
笭箵[líng xīng]:装鱼的竹笼。《大唐新语》:“渔具总曰笭箵。”
(二)文献资料记载的常用绳线渔具
网:一作網[wǎng],线制罩鱼具。《说文·网部》:“网,庖犠[xī]氏所结绳,以佃以渔也。”有打网、甩网、拖网、抄网、围网等数种。
罾[zēng]:一种用木棍或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有踩罾、扳罾、鸡毛罾等数种。
罟[gǔ]:渔网;网的总称。《国语·鲁语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韦昭注:“罟,鱼网。”
罛[gū]:大鱼网。《诗经·卫风·硕人》:“施罟罛。”毛传:“罛网也。”
罠[mín]:钓鱼绳。晋·左思《吴都赋》:“罠氾连纲。”
罨[yǎn]:捕鸟或捕鱼的网。晋·周处《风土记》:“罨如而小,敛口,从水上掩而取者也。”
罩:捕鱼器,形如笼,有竹、线制二种。唐·温庭筠《罩鱼歌》:“持罩入深水,金鳞大如手。”
罱[lǎn]:捕鱼或捞水草、河泥的工具。清·张岱《陶庵梦忆》:“鱼艓千余艘……罱者夹之,罛者扣之。”
罭[yù]:捕小鱼的细网。《诗经·幽风》:“九罭之鳟鲂。”毛传:“九罛,罟,小鱼之网也。”
罿[chōng]:捕鱼和鸟网。明·宋濂:“销兵铸铁耕以农,生民有如鱼脱罿。”
[tīng lǐng]:小网。《广韵》:“,小网也。”清·何焕《春望》:“渔童小结网,溪畔冲风一笠斜。”
罜[zhǔ]:小鱼网。清·吴伟业《矾清湖》:“前窗张罜网,后壁挂耒锄。”
罺[cháo]:捕鱼用的小网。晋·左思《吴都赋》:“罩两魪[jiè],罺鰝[hào]虾。”
䍡[lù]:小鱼网。汉·张衡《西京赋》:“布九罭,设罣䍡。”
䍣[léi]:捕鱼网。晋·郭景纯《江赋》:“筩[tǒng]洒连锋,罾䍣比船。”
另外,民间常用的捕鱼工具如鱼叉、罩笼、捞勺等,以及一些铁制的渔具如:钩、钓、枪、叉、耙、梳、扎等,各地形制不一,种类繁多。
二、打渔方法
民间的打渔方法很多,因各地的环境(水面面积的大小缓急及所产鱼类品种)和风俗习惯而有所不同,可归纳为两种形式:岸上打渔和水上打渔。
岸上打渔,多为附带性和临时性的,渔夫一般是住在水边,早出晚归,每天都要回家。因为要时常随身携带,岸上捕渔作业的工具一般轻简方便,多为笱、篧、罩、网、罾、捞勺、钓、渔盆、叉、耙、撩、梳等渔具。
水上打渔一般是专业性的,多以船具为家,用船、筏或渔盆漂浮于水面作业。这类的船、筏、渔盆体型都小,灵活快速。渔船俗称“渔舟”“渔艇”或“渔划子”,有放钓船、鸬鹚船、赶罾船数种。放钓船、鸬鹚船都很小,一般为一人,偶也有夫妻船的。赶罾船最少以四船为一组合作,人数在六个以上。渔筏通常以毛竹削去竹青并扎成一排制成。渔盆一般为杉木或柳木制成,涂抹桐油以防浸水,其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长圆形,一般只可乘一人。这种渔盆使用时只可蹲坐,难以站立。渔盆盆体木板很薄,所以很轻,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可以随身携带。
水上打渔的作业形式分为固定和游动两类。固定是指打渔者居住在水畔湖滨(俗称“江村”),早出晚归,飘萍于波涛之上,歇宿于茅舍之中,每天打到鱼提到临近的集市上去卖钱换取生活物资。另一种是流动打渔,渔夫没有固定的落着点和打渔区域,或是有落着点而专门驾船到外地,终生以船为家,吃住皆在渔舟上,或单舟,或结伴,船到哪就在哪里打渔,随处漂流,这种船多为夫妻船。水上打渔使用的工具一般比岸上打渔的工具大而复杂。传统的渔舟使用的渔具主要为挂钓、滚钓、赶罾、鸬鹚几种。
民间打渔的形式很多,但以放钓、打网和放鸬鹚为最常见,还有一种特殊的不多见的情况:专业水手合伴驾船,徒手潜水捕捉。这类捕鱼者水性极好,能抓起水里的大鱼,但很辛苦。规模形式最大的要数赶罾渔船,为大型捕渔船组,他们用两只较大一点的渔船并连起来,在船头端安上一座竖起的大罾架,罾架的前端置有一架用竹竿支起撑开的大罾,后端置有吊起的长撬板,均以巨绳相牵。捕鱼时将船尾撬板升起,使船首巨罾沉入水中,然后以2~4只小渔船分两头从巨罾四面的水面向巨罾围拢而来,小渔船上牵着一根很长的绳子,绳子上间隔扎着许多鸬鹚形状的羽毛(据说即鸬鹚羽毛),一面用竹篙使劲拍打水面惊动鱼群,一面向巨罾合拢,待把鱼赶到水底的巨罾处,罾船上的人即刻登上与大罾相反方向的长撬板,迅速向其上端踏去,将撬板压下,使其牵动罾架竖起而将水底的巨罾从水中提出水面,将鱼捕获。
(一)常见的各种打渔法
民间打渔的方法很多,难以一一尽叙,兹将其常见者归纳为如下几种。
1.捉鱼法
这是一种原始而常见的最基本的形式。一般指不用任何工具,直接用手捉鱼。此种方法适用于水浅、面积不大的河边湖畔、溪池塘坝之处,当地人了解地形构造(如水的深浅)和鱼性,于浅水中的泥窟石缝、草丛烂泥之中进行抓摸捕捉,还有潜入深水中捉鱼的,那就需要良好的水性和身体素质了。
还有一种专门被饲养用来捉鱼的鸬鹚,是一种大型水鸟,也叫“水老鸦”“墨鹰”“鱼鹰”,体形似鹅,羽毛微黑色,嘴微扁而长,尖端有钩,水性极好。渔家以舟载之捉鱼,在其颈部系上铁环,脚上系有二尺来长的短绳。因其颈上铁环所限,鸬鹚捕到鱼后只能吞食小鱼,大鱼吞咽不下只能叼在口中,渔人见之,即以竹篙尾伸入水中从鸬鹚的水下一扫,将鸬鹚脚上所系的短绳带住,再用竹篙将鸬鹚挑起,将其所叼的鱼取下,赏以小鱼与鸬鹚食之,又放入水中再行捕捉。唐·王维《鸬鹚堰》:“乍向红莲没,复出清蒲飏。独立何褵褷[lí shī],衔鱼古查
上。”唐·杜甫《田舍诗》:“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渔民饲养鸬鹚捕鱼的历史也很悠久,文献多有记载。如清·叶桂《本草经解》:“鸬鹚,处处水乡有之。似鶂[yì]而小、色黑,亦如鸦。而长喙微曲,善没水取鱼,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则粪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渔舟往往縻[mí]畜数十,令其捕鱼。”
2.打鱼法
人类最初用石块、木棒之类在浅水中打鱼,现代只是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偶有使用。打鱼的工具一般都较简便,操作也很直接。这类工具有棍棒、飞叉、飞耙、梭镖、扎梳、抓耙、手撩等。
火药发明后,有人用炸药打鱼。这种方法威力大,效果快,但对人有危险,对鱼类的杀伤力又太大,所以历来被有关部门禁止。
3.钓鱼法
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捕鱼方式,简便易行,至今仍为很多人使用。其形式分为垂钓、挂钩、插钓和发钓四种。
(1)垂钓,也叫竿钓。由钓竿、钓线、钓钩、浮子、沉子组成。钓钩挂以鱼饵,垂于水中,鱼因吞食鱼饵其腮被钩住而被捉。
(2)挂钓,也叫滚钓。以绳线和钓钩组成的长的捕鱼工具。其形制以长绳(数十丈乃至于数百丈不等)间系以浮筒与钓钩,钓钩很大,锋利无比。将其放至水中,不须挂饵,不管水中何物触之即被钩住。只要被一钩挂住,若是挣扎,其附近的钓钩即被拖拢一齐滚来,将上钩者团团钩住,真是“插翅难逃”!但操作时手段繁杂,需顺序有次,摆置清楚,才能使其不杂乱缠结。若钓钩稍钝,则须逐个依次打磨锋利。钓钩数量不少,所以此举颇为辛苦。
(3)插钓,形制如同挂钓,只是规模器具很小,是以长绳系有饵之钓钩抛置水中,绳端以竹木固定插入岸上,晚放早收,捉取被钓住之鱼。
(4)发钓,也叫车钓。这是打渔行业中非常需要技能的一种方式,非一般人所能使用。发钓由钓竿、车盘、钓线、钓钩、钓砣组成。打渔者持在车轮上装满钓线、钓线末端装有吊砣和钓钩的车钓杆站在岸上,以他们独特的经验判断出有某种鱼(一般为专钓甲鱼),并准确地判断出它的位置,不管多远,将车盘上的带线杆端的钓砣用力一抛出去即将鱼钩着,实为奇异。也有的并没有这种专业技术,只是用长绳系上多个钓钩,不停地向激流瀑布漩涡迴澜中投掷,鱼若碰着即被钩住。
4.诱鱼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食物的特殊气味如香气、腥气等,将水中的鱼引诱到捕鱼的工具里来。这类工具有大小不同的各种形式,取材便利,制作容易,如栅、籇[háo]、筻[gàng]、筌[quán]、笼、篓等。有的没有这些专门工具的,用一些日常用具也可捕到鱼,如缸、盆、壶、罐、桶等。方法是在捕鱼工具里面放上一些特殊气味的食物,然后将其口子用布或竹席蒙上,上面留一个小进口,进口处或制一个过道,外大里小(叫“倒口”),或装上倒须,鱼闻着气味游进入后便无法出来,而里面的食物又是隔离的,鱼只闻得到气味却吃不到,反而被捉。
5.毒鱼法
也叫杀鱼法。即将对鱼有麻醉性或毒杀性的物质投入水中,使鱼昏迷或死掉后予以捞获,一般适用于水流不是很湍急的池、塘、圳、坝或小河。面积不大、水不很深的地方多用石灰,因其易得且价廉。但石灰毒的鱼味道遭到破坏,故一般只作为乡民自己食用鱼之用,商业性质的捕捉不多用。过去毒鱼一般是使用植物类物质,南方常见的毒鱼物是茶枯。茶枯也叫“茶饼”或“茶枯饼”“枯饼”,是油茶榨完油的圆饼状料渣,煮熟后投入水中毒鱼,很有效力。水中毒鱼最厉害的东西是“山八角
”和“净杆子(巴豆
)”。古代即用巴豆作为毒鱼的药,汉·桓谭《新论·祛蔽》:“巴豆毒鱼,礜[yù]石贼鼠。”俗有“一斤巴豆(能毒)十里水”之说。
6.围鱼法
河滩湖滨浅滩缓流之处,夏季水边百姓将水中泥沙撸筑成露出水面之长提,将水面围住一大块,俗称“撸沙氹[dàng]”或“塞沙荡”。在沙氹堤留几个进口,晚上鱼虾喜欢在岸边浅水乘凉和觅食,多误入所围沙氹之中,因所围区域大,内又筑有曲折迴环之沙堤,鱼进入后很难返回出来。次日一早渔者将进口塞住,留一出口装上渔具,然后将氹内的鱼一赶(即使不去赶,因天已亮,鱼也慌着要返回深水之中),鱼便进入渔具全部被捉。湖区还有大型的竹或木钉在水中的“鱼栅”,古叫“簖”,其形状如同篱笆,栅栏上有多处进口胡同,鱼只要靠近栅栏,就会不知不觉进入胡同,进入后都会被逼得只能进不能退,被逼迫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大小都会被捕捉。
7.捞鱼法
这种方法是不断将工具投入水中后迅速提上来,获取恰好经过的鱼虾,使用的工具有捞勺,即鱼抄(有竹制和线制两种)、捞子、扳罾等。这种方法适合于有草的水边、回流和混水之中,以涨水起潮时最为适宜。捞鱼常用的较复杂的大型工具是罾。罾和网形制基本相似,但网有坠脚,是单体使用,使用时将其用力甩开从上撒下。而罾则需以竹枝支撑张开,以树作支架立于水边,氽入水中,从下往上扳起兜捞水中之鱼。两者大小及线眼虽相似,但网外边为圆形,罾外边为方形。罾分扳罾、踩罾和定罾(鸡毛罾)等几种,板罾最大,踩罾最长,定罾最小。网则有打网、甩网、围网等数种。
8.拖鱼法
包括围鱼、网鱼、兜鱼各法。拖鱼的工具叫拖网,有的也叫拖罾。拖网有铅坠脚,而拖罾无坠脚。拖网均为长形,有普通型和大型两种,普通型长数丈到十数丈不等,网下端系有网坠。拖网使用时,先以长绳系之,再沉入水底拖之,以网获水中之鱼虾螺蚌等物。
还有一种网,叫围网或抄网,两端扎吊在竹竿上,将其一字形展开,在浅水两端由人持竹竿向前移动将鱼包抄到岸边来捕获。现代有一种大型的适用于大面积水域的巨网,叫海网,长数十丈甚至数百丈,一次可网鱼千百斤乃至数十万斤。
9.等鱼法
包括拦鱼、截鱼各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将捕鱼的工具固定在水中不动,让鱼自己游进来被捕捉。这类工具有簖、笱、罶、籇[háo]、麻篌[hóu]、筻等。这些工具多为竹制,因为竹制品有很强的硬度和牢固度,安置在泥水之中不容易移动变形。这些工具中一般都置有“倒喉”或须口,将其置于流水口子之上,喉口向下,鱼喜欢逆流向上游,一冲上去就进入其中而不能出。还有一种民间叫作“刬[chǎn]”的大型等鱼渔具,为竹木制成似编简式的隔板。将它置于溪渠流水口子的下端,鱼随水而下时,水从刬板的间缝中滤下,鱼被拦获。另外还有一种浮悬于水面之下的长浮网(今多为用尼龙丝织造),鱼若撞到网眼上,鱼头容易进去,身子却被卡住退不出来。有的还将这种小网眼和中网眼、大网眼三种网同时置放,称“拦河大网”,所经过的大小鱼只几乎全部网捕殆尽,煞是厉害。
10.涸澈法
也叫干渔法,这是一种原始的方法。即将有底涵(洞)的池、塘的底涵扯开把水放干;或把出水口挖开将水放干;或将溪圳上游的水源堵住,把其中的水放干或用水车车干而捕鱼。如果是面积不大的沆洼池氹,水放不出去,就以盆、桶、水戽[hù]之类将水舀干。如面积大的则用水车车干(今人多用抽水机或水泵)。这种方式常用于水面积小,又缺乏捕鱼经验和捕鱼工具的地方,虽然费时费力,但却很可靠。
(二)四季打渔法
湖泊水区以渔为业的地方还讲究四季打渔法。
1.春季打渔法
春日水暖潮涨,是鱼类活跃、产卵之期,丘陵地区河溪水混潮急,鱼在水中视线模糊,易于捕捉,这时人们习惯以罾、网、捞勺等渔具进行捕鱼。湖区渔民用麻网拦截于青芦之外的浅滩甸口,鱼多喜来青芦之中觅食或产卵,即遭到捕捉。内湖则用油浸过的竹黄火把映照湖滨浅水水面,鱼见火光则伏驻水底泥上不动,即以竹篾鱼罩(或麻罩)罩住将鱼抓获。这种方法所捕到的鱼为鲫、才、鳅、鲶之类。
2.夏季打渔法
此时洪汛高涨,正是鱼跃凫飞之时,渔民用各种网具牵放于回流草滩之间,草、鲤、鲢、鳜等鱼类若来浅滩乘凉或产卵即被网获。或放挂钓于激流口上,挂钓钩随水摆动,鱼若碰上即被钩住。小鱼一经挂住,即不可动,大鱼如奋力挣扎,会牵动相连的其他钓钩滚来,越滚越多、越滚越紧,根本无法脱逃。夏季炎热之时,骄阳如火之际,有的渔民将有茂盛绿叶的树枝置于水中,俗语叫“打茬”,引诱鱼躲入其中避光、乘凉,渔人以网将水中的“茬”罩住,再捉取所网住的“茬”中之鱼。在内湖渔夫则乘小渔舟,持“麻罩”(直径约4尺,上有4根竹竿支撑,围以麻网)在湖面觅鱼。此时正是一些鱼类产卵之际,鱼靠在岸边不远的水下稳住不走,而尾部却因产卵不停地摆动,而使水面泛出微微波纹,渔夫即用麻罩罩住而将鱼捕获,俗称“切清”。
3.秋季打渔法
秋季天气渐凉,鱼类行动渐静,这时的捕鱼工具主要是靠挂钓、拖网或鸬鹚。湖泊之地主要是“围鱼”和“张鱼”。
围鱼是用高4.5尺、长度不限的线网,每距6尺左右用裂开为两半的竹竿扎紧,使网体能拉平展开并能竖立,将网的所有竹竿下端插入水底的泥巴上,围住一大片水面,留下两个口子,口子装上布袋篌,鱼若随水退出时已被围住,欲寻出口时则会钻入布袋篌而被囚禁。凡被囚之鱼,大小各类都有,连虾子也难逃脱,此法很有收效,每天都可围鱼达数十斤,甚至数百乃至上千斤之多。
秋季内湖捕鱼,最有效的是用三指宽眼的三层长浮网。此时正是白鱼产卵之季,将网浮置水中,浪逐网动,网由浪推动飘移,所到之处,白鱼几乎全被网住。
4.冬季打渔法
此时内河之地捕鱼进入淡季,渔具多为拖网、挂钓之类。而湖泊水区鱼入深水中聚集取暖而不动,正是捕鱼旺季。这时的捕鱼工具是顶冠、抓把和手撩。顶冠是用两根大拇指粗的长绳,缠上用小绳编好按行距排列、大小相等的很多的毛竹竿。绳子越长,围的水面就越大。捕鱼时用渔舟三只、渔夫三人,在两渔舟上装有轱轳,系着长绳两端。捕鱼时将毛竹竿抛入水中,长绳两端装有轱轳的渔舟分开前行,将长绳拉开。待绳子牵完后停住,插篙将渔舟泊住。然后各舟渔夫用脚踏动轱轳,两舟同时牵动毛竹长绳,在水中频频向前移动,另一舟的渔夫执砣篙,拿麻罩,眼盯竹梢上的棕毛,如棕毛忽然抖动,表示竹下有鱼在拱动冠绳,即以麻罩罩获。抓把子则是以小毛竹制成,去头留尾,绑上锋利的九枚大铁钩,扎成扇形,利用竹尾自然刚韧的弹性,渔夫持抓把子站于船头,将其伸入水中挨底速抓,冬天鱼沉底钻泥不动,即被抓把钩住。天气越冷,所抓获之鱼就越多。手撩子的用法、功能与抓把子差不多,只不过其为五口扁形的长齿,它和抓把子都是湖区传统古老的捕鱼工具。
在众多的民间传统行业中,打渔是一种很特别的行业,打渔工常年漂荡于江河湖海,饱受风霜雨雪。很多人没有固定的家和田地,为了生活,终日奔波辛劳,不管严寒酷暑,一家人挤在一条小小的破旧渔舟之上,过着饱一顿饥一顿的日子,凄清简朴。北宋·洪适的《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可谓是其恰如其分的写照:“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此等情景,读来不免教人生出辛酸之感……
打渔工虽终生漂泊清贫、衣食难周,却淡泊自在、了无拘束,是自由的化身和隐逸的象征,个中情趣和感受非他人所能体会。
正是:枫叶荻花凭管领,江天水国托生涯。
●○打渔工歌谣
乡土民俗歌谣
(一)
人鱼关系远古深,美味佳肴岂可轻。
渔猎原为生存业,打渔水上属三工。
(二)
不辞寒暑与阴晴,长在江湖浪里行。
名利等闲身外事,只将鲜活换几文。
(三)
罨罟罱罩网罶罾,萆簺笱芘篧篊筌
。
获取龟鳖虾螺蟹,鳜鲋鳙鲤青草鲢。
(四)
清冷沙渚野凫鸣,飘摇小舟碧波中。
虹映波光撒银网,鸥惊芦花跃锦鳞。
(五)
长街卖鱼换酒归,醉卧船头无人知。
风清浪静夜江空,月光如水照蓑衣。
(六)
相伴鸬鹚共漂萍,一蓑一桨任平生。
茫茫烟波风雨里,江河遍地一渔翁。
无吾《传统乡土行业风情俚歌集》
打渔工
大水茫茫波浪汹,水中鱼怪害黎民。
观音大士临凡世,传授弟子打渔艺。
未学打渔先织网,罾网挂钓样样强。
大罾小罾鸡毛罾,抬网拖网和甩网。
只有甩网巧又轻,八百眼和一千眼。
一根网绳两丈长,稀密都把铅脚安。
铅脚它比铁脚好,大鱼小鱼跑不了。
打渔工的技艺精,心里有本打渔经。
不论大水和枯水,不管春夏与秋冬。
鱼的种类多得巧,各有本性不相同。
宜时宜水把网下,只要下水网不空。
《中国歌谣集成》
打渔经
三月桃花鱼溜滩,撒网打鱼莫等闲。
回水湾头鲤鱼汆,丝草窝里有老鲇。
乌龟喜欢隔岸抱,泥鳅溯水响连连。
网到螺蛳立夏吃,网到鲜子好咽饭。
网到鳙鱼好补体,网到鲢鱼清密甜。
日间打鱼在早晚,夜来打鱼三更前。
打三天来晒两天,活鱼上街最赚钱。
《中国歌谣集成》
大河攀罾[zēng]
喜气洋洋一点青,贵府堂前气象新。
狮子你把故事现,大河攀罾舞一轮。
这套故事果传神,真是大河一渔翁。
俗语近水知鱼性,数数鱼名大家听。
财鱼遍身是乌鳞,黄沙鱼好吃翅刺人。
鳜鱼全身是黑斑,鲤鱼散子上沙滩。
鲋鱼浮头把底落,罾攀不到用网拖。
每年总有鱼一滩,它斗上水朝岳山。
青草鱼儿像筒柴,鯮鱼喜欢住石岩。
青皮弄爱争脚古,肥头鱼嫩似豆腐。
乌龟背上八卦花,团鱼喜欢拱泥沙。
鳙鱼生来大脑壳,鲇鱼口大像皮戳。
白鳝生来滑溜溜,会弹会跳是泥鳅。
螺头行路蹴几蹴,黄鳝身长它会扭。
棍子鱼是长嘴巴,银鱼身小似头发。
鲢鱼爱浮水面上,游鱼子出水三个浪。
鲫鱼炖汤发奶婆,墨鱼骨头是刀伤药。
鲩鱼肚内一直肠,专把小鱼当食粮。
螃蟹横行八只脚,蟹仁是味大补药。
蛏干好像胡壳肉,海参鱼翅和鱼肚。
湖壳子在水中漂,扁鱼薄得像把刀。
江猪出在洞庭湖,芦凌潭出葛边鱼。
丝螺海螺见水底,鱿鱼口前一把须。
还有一种千年弄,十年难长身半寸。
旁皮屑子刁子鱼,成群结队漂江湖。
平叶鱼来像张纸,木鱼确实是呆古。
娃娃鱼儿四只脚,带鱼硬像带子拖。
淘盆鱼和锅盖鱼,一堆就是一大窝。
黄鱼生得全身黄,鲸鱼它是鱼中王。
和合鱼儿如兄弟,从来不出水的面。
金鱼两眼生得鼓,颜色鲜美是玩物。
鳌鱼四脚撑四角,顶起三山并五岳。
江河湖海鱼百种,愚弟口拙赞不清。
若是其中多讹错,多蒙海涵在心中。
向国政《衡东民间节俗》
打渔山歌
百里河水桃花浪,江口渔船穿梭忙。
哥撒网来妹摇浆,一网一网兜春光。
《中国歌谣集成》
渔工
云淡风轻近午天,荻芦湖畔好流连。
随他春夏秋冬季,了我网罾钩钓缘。
惯向沧浪施捕获,喜捞鳞甲食新鲜。
卖鱼沽酒蓬舱醉,吩咐鸬鹚代守船。
益阳诗人薛海山民俗诗歌
●○诗词对联
诗词
渔者罾江湖之鱼,或存或亡。
汉·王充《论衡》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唐·孟浩然《宿武阳即事》
结缆排鱼网,连樯并米船。
唐·杜甫《舟中》
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
唐·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
买酒过渔舍,分灯与钓舟。
唐·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
谁谓笭箵[líng xīng]小,我谓笭箵大。
盛鱼自足餐,寘[zhì]璧能为害。
唐·陆龟蒙《渔具诗·笭箵》
大罟[gǔ]纲目繁,空江波浪黑。
沈沈到波底,恰共波同色。
唐·陆龟蒙《渔具诗·网》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罾鱼与伐荻,各自有生涯。
宋·陆游《闲行至西山民家》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起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宋·陆游《鹊桥仙·一竿风月》
樵夫叉了柴,渔翁扳了罾,故来下访相钦敬。
元·曾瑞《哨遍·村居》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明·孙承宗《渔家》
帆影悬残照,渔歌入暮烟。
清·秦蕙田《燕子矶》诗
小虹桥外溪如黛,三两渔船打网回。
清·蔡书升《访王蓴园遇雪翼日用壁间韵奉寄》
对联
江湖双桂棹,风雨一蓑衣。
笛颂渔家乐,网织芦苇春。
清歌沧浪水,闲访武陵源。
渔歌移远捕,牧笛弄斜阳。
明月双溪水,轻波一钓船。
夜网荡碎春江月,银鱼盈舱顺帆风。
海腾渔歌引霞彩,天挂落日耀锦鳞。
寒江打网随流水,孤屿归帆带斜阳。
一笛清风孤屿晚,半蓑寒雨旧江秋。
万里烟霞凭啸傲,半江云水作生涯。
桃花流水春取鳜,枫叶空江晚卖鲈。
清风晓月随流水,村曲轻舟载锦鳞。
一网春色迎朝曙,万顷碧波送晚霞。
白帆摇出东方日,银网收回南海潮。
船前明月双溪水,湖内轻波一钓船。
风树斜阳晴晒网,一蓬凉月夜吹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