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滑坡变形特征及滑坡结构分区
2.5.1 滑坡变形形迹
由于滑坡总体以平移运动为主,滑坡滑动后,原有的地形地貌改变不大,基本轮廓未变。滑坡滑动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解体分块现象,主要变形形迹见图2.28,分述如下:
(1)后缘拉裂缝。
据调查,2003年6月13日,后缘高程400m左右即开始出现拉张裂缝,随着滑坡变形加剧裂缝逐步扩张,至7月12日,后缘280m高程以上出现弧形贯通拉张裂缝,张开宽约2m,深约2m。
(2)侧向拉裂槽(壁)。
滑坡发生后,滑坡西侧边界形成长约400m、宽20m左右、深10~15m的拉裂槽,槽内散落堆积块体;滑坡东侧主要受剪切作用,形成高5~13m的陡壁。
(3)横向张裂缝。
下部缓坡平台的后缘部位(高程165~170m)120~180m宽度范围出现带状横向张裂缝,裂缝走向约30°,宽一般0.2~0.5m,可见深2~3m,连续延伸长度一般5~10m,多呈“之”字形追踪分布,显张性特征。裂缝间距一般5~10m。此处带状横向张裂缝是滑体下部弧形转动滑块的后缘标志(见图2.3)。
(4)下部缓坡平台地面反翘。
下部缓坡平台的后缘部位(高程165~170m)120~180m宽度范围出现房屋、树木向坡后歪斜,部分路面、地坪向坡后倾斜10°~20°,也是滑体下部弧形转动滑块的标志。
(5)纵向裂缝。
滑坡前缘、滑体中部高程180~280m(平直滑动区)范围见有纵张裂缝分布,分布稀疏不均。纵张裂缝反映了滑体运动过程中的受挤压状态,前缘滑体受到河床及青干河南岸坡的阻滞与挤压,中后部平直滑动区滑体受到中下部弧形转动滑块的相对阻滞与挤压。
(6)堆积区地层反翘。
受滑坡变形破坏影响,块裂岩体产状与原岩有一定变化,在青干河南岸滑坡堆积区出现岩层反翘现象,岩层产状为337°~353°∠41°~47°(见图2.7)。
(7)影响区拉裂缝。
受滑坡影响,滑坡影响区残坡积物中出现牵引拉裂缝,张开宽度0.05~0.3m,走向主要为顺侧边界线近EW向。
图2.28 千将坪滑坡地表裂缝分布图
2.5.2 滑坡结构分区
滑坡结构分区见图2.29及图2.30。
横向分区:按整体滑移中的相对错动,滑坡体总体分东、西两大区,两区分界线大体在滑体中部略偏东,地貌上以沟和洼地分界,见有明显的纵向拉裂缝。西区地势较东区高,西区相对东区向滑坡滑移方向错动10~20m。
纵向分区:滑坡滑动后,滑坡纵向上自后缘滑壁至河南岸堆积区分为后缘滑壁、散落块体堆积区、平直滑动区、弧形滑动区、滑坡堆积区。其中,东区平直滑动区又分为两亚区,两亚区有如图2.29所示的相对错动,这是滑坡滑动后期滑块间的调整所造成。
图2.29 千将坪滑坡结构分区示意图
图2.30 千将坪滑坡2—2′剖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