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齐晋鞍地之战(1)
卫国大夫孙良夫战败回卫国都城后,越想越气,本想着报个仇,但搞了个损兵折将的后果。
原本卫穆公便不同意自己出兵,自己强出头,现在倒好,大败亏输,这个面子丢不起。
怎么办?
孙良夫眉头皱成了川字,心想着回到国君那里实在抬不起头来,根本无法向国君交代。
去晋国吧,去晋国搬兵!
现在郤克是晋国中军将了,他也一直想着报那日受辱之仇,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一定能成功。
正在此时,鲁国也派出使者鲁国大夫臧孙许赴晋国求援,经过卫国,正好碰到孙良父。
于是,两人一起便奔赴晋国。
两人快马加鞭到了晋国,直接求见中军将郤克。
郤克早就想教训齐国了,见断道之盟的两个盟友都跑来求援了,这种机会那是求也求不来的,于是立即求见晋景公。
上一次他出使齐国回来后便请求发兵讨伐齐国,晋景公不同意。现在有了足够的理由了,晋景公心里对齐国也不禁生气了。
是的,你齐国也太不是东西了,明明答应了加入晋国阵营,却偏偏背信弃义攻打鲁卫两国,看来不教训教训你齐国是不行了。
就这样,晋国出兵了。按郤克的要求,晋军兵力为800乘。
当时战争中兵车是代表军事实力最直接的概念,用乘来计量。一般的编制是一辆战车配3名武装甲士,再配72步卒。
战车上的三人,一人负责驾车,位置在战车最前方,为车御;一人持戟负责近距离攻击,位置在战车右后方,为车右;一人用弓箭,负责远距离攻击,位置在战车左后方,为车左。
如果是将帅或者君主在战车上,那是要处在车左这个位置。有时这个位置上面架起战鼓,君主和主帅主要是亲自擂鼓以助士气。
能够在战车上作战的,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一乘战车的兵力却不止是3人,在春秋时期,一般是一辆战车要配套72士卒,加上战车上的3人,那标准配置是75人。
所以晋国此次出动800乘战车,相当于大军约6万人。在这当时的贵族战争中,也算是较大兵力了。
想当年,晋军与楚军在城濮开战,晋文公出动了全部兵力,总兵力不过700乘。
现在晋景公给了郤克800乘,只占到当时晋军总兵力的一半,说明晋军的实力已经大大增强了。
齐顷公听说晋军前来,把眉毛一扬:那就来战吧!
是的,这就是齐顷公,他从不拖泥带水,说话直率,办事干脆。
你晋国既然要来打,那咱就好好打一架吧。
就这样,晋齐双方在鞍地摆下了阵势。
鞍地,在现在的济南一带,也就是说,战场是摆到了齐国境内。从某种意义上讲,齐国算是主场作战。
但从双方排兵布阵上讲,这一场齐晋鞍地之战,与当年晋楚的城濮之战简直不能比,城濮之战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经典的一场战役之一。
城濮之战,晋楚双方无论是从外交、心理、阵形、出击时机等都充满着智慧,战役过程中所运用的示弱、佯败、疑兵、埋伏、包围等等战术层出不穷。
这一次晋齐之间的鞍地之战,从一开始便是相当于以前香港旺角两帮势力的火拼。
大家把阵势摆开,然后老大一声令下,双方互砍的那类。
齐顷公站在自己的战车上,他以邴夏为车御,以逢丑父为车右,遥指晋军,威风凛凛,大声道:“勇士们,谁敢一展身手,显我大齐之威?”
什么意思?
齐顷公说,谁敢前去挑战!
见国君丝毫没有怯意,齐国上下顿时也兴奋了起来,上卿高固主动请命前去致师。
什么是致师呢?
所谓致师,就是致其必战之志。这个致,就是展示的意思,师就是军队的意思,展示的是自己军队的必战之志。
但凡有致师,意味着没有谈判的余地了,来来来,就此一战。
这个展示必战之志,并非是随便派出一个战前使者前去通告一声那种,而必须是由勇士前去敌营阵前单挑。
在千军万马敌军面前,敢前去单挑的,当然是勇士中的勇士了,非自告奋勇者难以担此大任。
自愿前去致师而得胜归来的或者成功返回的,当然成为自己一方的骄傲。
在讲究荣誉胜于生命的春秋贵族战争中,这个荣耀是非同一般的。
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也曾有过致师,当时周武王派出了师尚父与百夫两个人前去致师。
周武王率领的联军敢于向强大的大商王朝大军致师,说明了当时周武王的决心之强和反纣联军的士气之盛。
齐顷公显然是一位血液里充满着贵族战争时代那种荣誉至上情结的国君,齐晋两军刚扎完营,齐顷公带着齐军将士与晋军对峙时,就希望弄一个致师。
于是,高固便主动请缨了。
高固心里是这样想的,想当年断道之会时,自己担心会有不测,故逃了会,这事一直压在心里,始终是个结。
在当时的贵族圈里,人最怕的是失去面子,高固本就是齐国一员猛将,他担心人家在背后说他胆小鬼。
“那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勇士。”高固心里暗暗提着劲,此时见国君下了动员令,立即自告奋勇前去致师。
齐顷公大喜,立即批准。
高固得令后,命令车御驾车直接冲向晋军军营。
由于高固动作太快,晋军那方居然一时没能反应过来。
只见一辆齐国战车风驰电掣般冲了过来。战车上一猛将,见人便射箭,晋军士兵被射死射伤不少。
高固把箭袋里的箭全部射光,才下令返回。
却不料,由于车御的动作太快,调头中战车被一块石头给绊了一下,登时战车车轮断裂,无法再战。
高固见状,也不多话,他捡起那块石头,朝着正向他驰过来的晋军一辆战车的车御便砸了过去。
不偏不倚,正砸中那车御的头,那车御一头栽倒车下。
高固一跃而上晋军这辆战车,那战车上尚有两名晋军士兵,见高固如此威猛,顿时呆在那里。
高固手中长剑抵着晋军车右喝道:“驾车去!”
那车右哪敢多说半个字?
再加上高固如此勇猛,内心对高固早萌敬佩之意。于是忙不迭驾车往齐军大营而来。
高固自己战车上的两人此时已经将战车上的战马解下,一人一骑,飞奔回营。
高固则俘虏着一辆晋军战车,威风凛凛而归。
晋营众将士看着这一幕,简直不可思议。
一般致师,无非就是驾着战车冲过来,然后射几箭,再拨车转向回去。
但这位齐国大夫,居然如此勇猛,在自己战车受损的情况下,没有惊慌失措,反而俘虏了一辆战车再回。
那边,齐军三军雷动:高上卿!高上卿!
齐军士气大振,高固心中也颇为得意。
突见道旁有一棵碗口粗般桑树,高固心想还得继续表演一番。
于是,高固跳将下车,两手紧握树杆,双臂一发力,大叫一声“起”,居然将这棵桑树连根拔起!
此等神力,连被俘虏的两名晋军士兵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高固将桑树绑在战车上,命回齐营。桑树树冠扬起一路尘土,在齐军震天雷地声中,回到齐营。
高固叫道:“有谁还需要勇气的?我这边还剩下不少,要的那便快快来买!”
成语“余勇可贾”便是由高固同志发明的。意思就是,大家伙来瞧瞧喂,本人虽然表现了此等英勇,但并非已经将勇力拼光,剩下还有不少,哪个需要,来买点去。
这说明什么?
神勇!
后来,有一个叫施耐庵的小说家在他的《水浒传》里,描写了梁山好汉鲁智深,单凭着倒拔一棵碗口粗的杨柳树,便立即震慑了一帮小混混,最后都表示归服鲁智深。
敢情施先生也是读过这段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