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齐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郑齐鲁铁三角同盟建立

公元前720年,潜心国内治理了11年的齐僖公,终于决定与郑国建立同盟关系。

郑国国君郑庄公当然举双手欢迎齐国的亲近!

是的,郑国作为中原新贵,自踏入中原以来,就一直与中原宋卫等这些传统老牌国家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尤其是那个本与郑国在大周王朝里都是卿士地位的卫国,随着卫武公去世,在大周王朝中的地位迅速下降。

卫国,对郑国可谓羡慕忌妒再加恨。于是,郑卫两国,就这样交上怨了。

还有那个级别高得吓人的公爵宋国,公爵大国,一直以来以大周王朝贵客自居,根本看不惯这个新来的郑国,一有机会便对郑国使几个阴招。

郑宋之间,自一开始郑国迁到中原便交恶了。

于是,宋国与卫国就为了对付郑国结成了军事利益集团。就这样,郑国苦苦与宋卫周旋着。

此时,见齐国向自己伸出橄榄枝,郑庄公当然热烈欢迎。齐僖公一发出邀请,郑庄公马上表示将赴齐国会见。

公元前720年12月,齐僖公在齐国的石门款待了郑庄公。这次会见,史称郑齐石门会盟。

据说,这两位春秋初期的国君重温了齐、郑两国的传统友谊,虽然我们不知道传统友谊到底有哪些。

但重点是两国国君再次学习了各自先祖曾经在卢地发表过的盟誓精神,表示今后郑、齐两国应同舟共济,世代友好相处。

卢地在哪里?在今天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国街村一带,古称卢城洼,古卢国所在地,后来成了齐国的附庸卢邑。

据说,这个地方是卢姓发源地。对了,2000年6月18日,韩国前总统卢泰愚还专门到卢地寻根问祖呢。

令齐僖公和郑庄公都没想到的是,随着齐国主动与郑国交好,齐国南边的中原重要诸侯鲁国也参与了进来,主动要求加入郑齐同盟。

鲁国为什么要加入进来呢?

原来,鲁国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原几大诸侯相争的危险隐患:宋国和卫国一直在针对郑国,如果郑国被打倒了,那一定会助长宋、卫两国气焰。

鲁国对宋国没什么好感,主要是因为宋国本就仅仅是大周王朝为尊重前朝而给予建立的一个诸侯国,爵位高得吓人,公爵。

宋国奉行的是商礼,在宋国看来,商礼比周礼更高大上。所以,宋国总是对列国诸侯唱着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腔调。

但鲁国是什么诸侯?开国之君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建立的诸侯国!

鲁国本就是大周王朝嫡系诸侯,被大周王朝放在东边的重要藩国,始封君周公旦更曾经是大周王朝的摄政王!

鲁国,是真正的大周王朝宗邦诸侯,是全世界最讲周礼的诸侯,是整个春秋绝无仅有的政治大国、文化大国!

鲁国作为大周王朝宗邦诸侯,自封国伊始,就负有监视宋国、莱国等非姬姓诸侯的主体责任。

周礼与商礼之间,别看现在是共存着,但都较着劲。几百年下来了,鲁国和宋国之间,互相都有些意见和矛盾。

此时的鲁国国君是鲁隐公,不过,鲁隐公是一位未被正式认可的鲁国国君。作为庶长子,他因兄弟世子允年幼才当的摄政国君。

鲁隐公一直准备着,要将鲁国国君之位还给世子允。这是一位仁慈的国君,他希望今后交给自己兄弟一个拥有良好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鲁国。

所以,一直以来鲁隐公行事很低调,处理国政谦虚谨慎,努力将鲁国治理好。尤其是在处理外交事务上,追求一个小心翼翼,唯求各方平衡。

鲁隐公知道,鲁国与齐国一直以来也是矛盾重重的。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因为纪国的关系。

想当年,齐国建国时,大周王朝在齐国东边又封了一个纪国。

当时,齐国为了缓和与东边莱国之间的矛盾,认为在齐国和莱国之间设立一个纪国认为是符合齐国利益的。

但纪国却对齐国很反感,于是有一天向周天子报告说齐侯无道。

于是当时的齐哀公摊上大事了,尽管纪国的小报告是怎么打的我们不知道,但肯定很毒,而且是诬告。

史料记载,齐哀公居然被周天子给活烹了。

齐哀公无道?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纪国那一次是对齐国的诬告!

因为齐国在扩张过程中,触及到了邻国纪国的国家利益,或者说引发了纪国对齐国的警惕。

纪国明着打不过齐国,却因此而诬告齐国,导致齐哀公落得了一个悲惨的下场。

从此,齐国与纪国算是结下了梁子。在这过程中,鲁国作为胶东半岛最正宗的姬姓诸侯,当然是坚定地维护着纪国利益的。

这种坚定,还表现在鲁国长期与纪国联姻。

历史上,鲁、纪两国是姻亲国,关系很铁。可以相信,当年周天子活烹了齐哀公时,原告是纪国,但鲁国也可能落井下石了。

鲁隐公刚执政不久,便与纪国联姻了。于是,齐国与鲁国一直以来不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齐国明着暗着向纪国复仇,至少全方位对纪国实施了压制。几百年下来,尽管纪国有着周天子和鲁国的支持,但在强大的齐国面前,纪国实在无法发展起来。

既然无法发展,那就择粗壮的大腿死命抱住。历史走到现在这个时候,纪国已经成为了鲁国的附庸国。

在现实中,无论是鲁国,还是齐国,两国其实都是需要和平相处的。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点:中原。

两国都不希望中原有哪一个国家做大做强,那就先放下两国在胶东半岛的那点无非是脸面上的纠纷,和平相处吧。

为了与齐国结盟,鲁国选择了首先与郑国结盟。因为郑国与齐国是盟国,于是,鲁国就有了与齐国结盟的基础。

就这样,公元前717年,齐僖公与鲁隐公在艾地会盟,正式开启了齐鲁友好相处的岁月。

现在,郑、齐、鲁三国都互相联盟了,齐僖公在这几次会盟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给中原列国诸侯有一个良好的形象:齐国人四处活动,原来就是为了与大家和平相处啊。

于是,齐僖公和平使者的名声便迅速在各诸侯国之间传开了。

是啊,诸侯国之间,干嘛总是为了一点小矛盾或者历史遗留问题就动不动刀兵相向呢?和平相处不是很好吗?

现在郑国与宋、卫等国之间的矛盾极深,双方都互相攻伐有些疲惫了。

齐国人是爱好和平的,能否让齐国人出面来调停一下呢?

齐僖公当然愿意,而且,他本来便是要在中原诸侯面前表现出一个国际和平大使的形象。

于是,齐僖公分别给宋国和卫国写了封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为了和平大业,我们齐国人做东,大家都到天子属地温邑去开个会,大家有事坐下来好好谈谈吧。

谈什么?

当然谈与郑国的关系问题。郑伯那边,寡人还是有几分薄面的。有什么想法,不妨跟寡人讲讲,寡人一定会转达给郑伯的。

不要打来打去了,这样下去,天子也不高兴嘛,百姓也不赞成嘛。”

郑伯,指郑国国君。宋公,指宋国国君。卫侯,指卫国国君。那个时候,称呼国君,是国名加上一个爵位名。郑国是伯爵,宋国是公爵,齐鲁卫等是侯爵。

对了,那称呼楚国呢?楚国爵位为子爵,当然得称楚子。

不过,楚国再过十多年自称为王,附庸国和属国、同盟国会尊敬地称呼楚王,但其余的诸侯仍旧称楚王为楚子。

宋国和卫国接到邀请后是兴奋加期待,尤其是宋国,立即与卫国联系,两国先到了犬丘召开了碰头会。

宋国与卫国讨论的不是参不参加的问题,而是详细讨论了去温邑参加齐侯主导的会盟上,希望齐侯如何帮助宋国和卫国的问题。

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摆在那里的,就是郑国与宋卫两国因为东门之役结下了梁子,郑国肯定要报复。战争隐患,就摆在那里。

所谓东门之役,就是宋国和卫国为主导,联合陈国、蔡国组成四国联军,趁郑国正在平定内部之乱、军队主要集结在郑国西部之机,发兵偷袭了郑国。

四国联军包围了郑国都城新郑,郑军在新郑东门外迎敌,结果败了。

这让郑庄公非常恼怒,这位强悍的春秋小霸主,腾出手来后立即发兵报复宋国、卫国。

就这样,双方之间连续打了几仗,大家都累了。

齐僖公本来也是邀请了郑国参加的,但郑庄公却打起了小九九:

如果自己参加的话,四国在协议上一签字,那就意味着郑国再也不能找宋国和卫国的麻烦了。但如果不参加的话,那就将郑国推到了失礼的一边。

郑庄公最后决定不参加,他写了一封信给齐僖公:一切都由齐侯安排就是,只要宋、卫等国不来攻打寡国,寡国愿意接受齐侯您的调停。

寡国,是对自己国家的谦称。寡人,是诸侯国国君的自称。

当时,天子自称予一人。大国诸侯一般称寡人,小国诸侯一般称孤,楚国国君往往自称不谷。

公元前715年7月,齐僖公与宋公宋殇公、卫侯卫宣公在温地会见,史称温地会盟。

齐、宋、卫三国签订了协议,发表了共同宣言:从此以后,大家不要再提东门之役了,宋、卫、郑三国应替天子着想,站在中原大局角度,各国之间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