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韦氏奇穴的治疗原理
一、经筋学说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头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经筋的主要作用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运动的功能。十二经筋分别依靠十二经脉及相关络脉的经气渗灌和濡养,即经筋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赖于经脉的供给,正如《灵枢》中记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循行于筋肉之中,二者通过络脉发生密切的联系,经脉之气由络脉布散于筋肉,起渗灌气血、濡养机体组织的作用。因此,经筋只有在络脉通畅、气血畅行的情况下,才能保持正常的生机;同时,经筋受阳气的温养,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任应秋亦认为:“所谓阳气者,卫气也”,其性傈疾滑利,行于经脉之外,外而皮肤筋肉,内而胸腹脏腑,以温煦脏腑,温润筋肉皮毛,即卫阳之气在其循行过程中,直接布散温养筋肉,从而产生正常的舒缩活动。
《素问·长刺节论》中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为筋痹”。此说明了经筋功能失常是导致痹证的重要原因。《灵枢·经筋》就十二经筋病候指出:“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表明“疼痛”“筋挛”“聚结”为经筋的病理常态。也就是说,整块肌肉的作用点在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处,即腱之末端,它是肌纤维束或肌腱的应力集中点,这个点经筋理论谓之“结”“聚”,正是损害性活动的首先承受部位,也是经筋痹痛常见病损处。所以,从现代医学上看,其发病部位即所结之处多为肌腱、韧带在骨骼上的附着点,或神经容易被卡压的部位。
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经筋》中记载:“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输,遂以病居痛处为输”。邪结于筋,筋伤络阻,经筋失养,则经筋局部疼痛、拘急、活动受限或弛缓痿废不用。所以,急性损伤及长期的慢性劳损,尤其是不正确的劳动姿势和休息体位是造成经筋损伤的重要原因,另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加重和诱发疼痛。五劳及不协调活动会首先损害关节周围的经筋,使其经脉闭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而长期反复的经筋损伤可致气血痹阻,导致粘连、瘢痕,形成肥厚、条索、结节等痛性反应物,这些痛性经筋损伤,是引起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
《素问·调经论》中所指出的“病在筋,调之筋”“病在肉,调之分肉”,《灵枢·卫气失常》中所指出的“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灵枢·经筋》将两者总结为“以痛为腧”。此处以痛概言经筋病变的各种症状,且以病变部位作为施治腧穴,如“按之有痛应手,则邪客之处也,随痛应手深浅即而刺之”。故治疗重在调理经筋局部,祛邪外出,使气血通畅,经筋得养,功能得复。韦氏手法以“以通为用”为治法,采用理顺、推散、松解、反射等手法对这些经筋上易发且特定的筋结点进行推拿,松解经筋粘连,可以快速解决疼痛。
二、神经学说
痛觉来自于痛觉感受器,生理情况下,机械的、化学的或热力学等的高强度刺激作用于外周神经末梢,由特化的感觉神经元即痛觉感受器感受、加工后传向中枢最终引起痛觉。痛觉感受器的激活或兴奋起始于伤害性信号的“转导”。
“转导”指的是一个环境刺激引起定位于痛觉感受器末端、能够直接或间接引起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的特异性蛋白质构象改变的过程。伴随离子通道的开放和离子流的改变导致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导至位于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的中枢末梢、引起神经递质释放、激活突触后神经元。被激活的脊髓神经元在脊髓水平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做出反应,并上传到脊髓上中枢,从而引起痛觉。
痛觉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机械的、化学的、温度改变的刺激,当其强度没有达到伤害阈值时,都有相应的末梢结构特异的感受器分别被激活,引起特异但不是疼痛的感觉。当刺激的强度足以引起损伤时,痛觉就会发生。根据闸门学说,由初级A神经元和C神经元、投射神经元(T细胞)及胶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SG细胞)组成一个网络环路,T细胞的兴奋状态受到SG细胞的调控,A和C神经元的传入都可激活T细胞,对SG细胞的作用则根据传入纤维的不同而相反,A类纤维的传入兴奋SG细胞,C类纤维的传入则抑制SG细胞的活动。当损伤刺激诱发C类纤维活动时,抑制SG细胞,使闸门打开,T细胞激活;而当A类纤维传入时,兴奋SG细胞,闸门关闭,T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减弱T细胞的伤害性冲动的上行性传入,疼痛则缓解。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会本能地通过手轻抚损伤、疼痛组织周围,就像动物会用舌头舔触伤口周围来减轻疼痛感。伤害性刺激毫无例外地引起肌肉的紧张,人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诱发的这些行为动作,暗示着触觉或肌肉紧张产生的A类纤维传入对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有调节作用。
20世纪,电生理学研究发现,刺激低阈值的有髓鞘初级传入纤维的传入,会减弱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对C类纤维感受器传入的反应,而阻断有髓纤维的传入则增强其反应。形态学的研究证明,有髓传入纤维对C类纤维发生抑制作用的部位是脊髓背角胶质区,这一部位主要由胶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构成,是伤害性传入的终止区。
伤害性信息在脊髓经过投射神经元形成上行性的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STT)投射通路,除了经过丘脑到皮层的投射主干以保证伤害性信息的精确传递外,从STT投射通路主干还分出大量侧支,投射到从延脑、脑桥、中脑等脑干的网络结构到皮层下结构的广发区域。由这些侧支形成非特异性的通路,使得中枢神经系统各个水平都存在辐射和汇聚的广泛的投射,这就形成了痛觉传入诱发全身性反应的形态学根据,同时形成离心性反馈投射调节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的任何中枢都不是独立的结构,而是有许多神经元构成的多突触联系的分回路系统,这种系统包括传入纤维、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部分。在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的传入也与其他感觉系统一样受到精细的下行性调制。
韦氏奇穴以“以通为用”为法则,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依据不同的病证进行选穴,并通过对该穴采用神经反射等手法进行点按,其按法接触面积小,有较好的深透性,可以激活脑啡肽能神经元,抑制伤害性冲动的传入,发挥“以痛止痛”作用,达到开通闭塞的止痛效果,因此常用于治疗临床各科病证。其中又以骨伤科和软组织损伤方面居多,特别是对肌肉或骨缝深处的旧伤或顽痹之痛点,更是疗效显著。
三、生化学说
韦氏奇穴大多分布在对刺激反应较为强烈的部位。通过点按穴位,使力传入体内,到达较深部组织,这种良性刺激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国内外研究表明,手法可以影响疼痛调制的递质系统,从而提高患者痛阈,产生镇痛的效果。
内啡肽(endorphin,EP)是存在于体内的一类具有阿片样作用的肽类物质,这种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可以阻止一部分疼痛信号上传,具有镇痛作用。研究证明,推拿手法产生的镇痛作用与提高痛阈及内啡肽系统的参与有关。对疼痛患者进行相应的穴位刺激并获得镇痛效应时,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内啡肽含量升高,其镇痛效应与升高幅度呈正相关,且在手法后5分钟增高尤其明显。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一种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的吲哚衍生物,在认知、运动、疼痛等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疼痛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5-HT是兴奋性神经介质,中枢5-HT具有镇痛效应,中枢5-HT的释放是镇痛的基础之一。研究证实,手法有增强中枢5-HT的合成和降低外周5-HT的合成的作用。
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是最早发现的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ACh参与学习记忆过程、感觉和运动功能的调节以及影响心血管活动,还与痛觉的产生和传导有关。ACh是兴奋性神经介质。外源性增加ACh可使痛反应神经元活性增强,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刺激脊髓节段产生炎性细胞介质,放大机体对损伤的反应,引起病理性疼痛的发生。而乙酰胆碱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从而清除乙酰胆碱。推拿可以加速乙酰胆碱酶升高,加强其活力,使外围乙酰胆碱分解和失活,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属于单胺类递质,它包括多巴胺(dopamine,DA)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去甲肾上腺素在化学结构上属于儿茶酚胺类,是神经递质,也是一种激素,主要由交感节后神经元和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是脑内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主要递质,在疼痛脊髓下行抑制中起作用。多巴胺主要集中存在于黑质和纹状体,在基底神经节、脑岛、前扣带皮层、丘脑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等脊髓以上区域起调节疼痛感知和镇痛作用。在推拿过程中,大脑释放具有镇痛效应的化学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研究表明,推拿手法可促进脑内释放这些物质,使血浆中单胺类物质的含量下降,尿和唾液中的单胺类含量升高,使交感神经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减弱血管收缩的作用,从而有益于血液循环,达到止痛的效应。
研究表明,按压手法可以使局部的血液循环暂时停滞,且压力越大,血灌注量就越少,按压一段时间后,局部组织的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及H+等)堆积增多,这些代谢产物均有舒张血管的作用。随着按压手法的解除,周围的血液又会大量灌注到按压的局部,这时局部组织的基础代谢加快,不但减少疼痛物质的产生,还能降低局部疼痛物质的浓度。微循环的改善,供氧量的增加,使疼痛及肿胀现象得到缓解。
四、解剖学说
1924年美国临床医师Janet Travell发现针刺或按压骨骼肌中膨大结节时,可引起相应肌肉的抽搐反应,并伴局部的强烈疼痛或者远处的牵扯痛,因此提出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病理上的宏观表现为骨骼肌内的挛缩条束,在这个挛缩条束上可触及疼痛结节,当疼痛结节被刺激后可引发强烈的酸、胀、痛感觉和相应肌群的局部抽搐现象。在电镜下可发现,挛缩结节内出现了线粒体的畸形、减少和核内移现象,并带有异常高频率的自发电位,刺激肌肉收缩会出现低电压的纤颤电位。
肌筋膜触发点在临床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活化触发点,另一种为隐性触发点。其中活化触发点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远处牵涉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易疲劳和失眠等症状,常常伴有自主神经特别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现象,与触发点疼痛有关的自主神经现象主要表现为:血管收缩或舒张、竖毛肌活动、皮肤滚动疼痛、对触摸和温度高敏感性、血流改变、异常出汗、反应性充血、烧灼感和皮肤划痕症等。
而隐性触发点在没有机械性刺激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自发性疼痛,当创伤、疲劳、免疫力降低、营养物质缺乏、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因素刺激隐性触发点时,它们可以转化为活化触发点,导致触发点疼痛区域的大面积疼痛,并经触发点通路传导至远处牵涉性疼痛和自主神经高度过敏,形成一组疼痛症候群。
有研究表明,人类4岁后才开始在某些肌肉出现触发点。4岁后的儿童有长时间保持肌肉收缩的机会,使供应这些肌肉的小血管受到压迫,造成局部的代谢产物堆积和供能需要增加,局部的酸性环境(高H+浓度)刺激该骨骼肌产生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尽管这些隐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于不发病状态,但是它们会使骨骼肌变得极易受到损伤,如机体内某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以及某种内分泌激素的减少等,使受累骨骼肌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活化。
另外,根据肌肉尺寸原理,长时间持续静态工作,较小的Ⅰ型肌纤维首先被募集,最后下线。这种生理特征的肌纤维被称为灰姑娘纤维,易于产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在各种姿势肌中比例较高。而人们工作或生活中某些姿势处于低量、静止和持续的肌肉收缩超过30分钟,便引发肌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形成,如果一块肌肉的疼痛触发点长期得不到治疗还会造成机体局部的力学失衡,而且同一力学功能的其他骨骼肌和拮抗肌也会受到间接的过用性损伤,最终产生触发点,造成整个关节的功能障碍。再者,当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于靠近血管和内脏器官的位置,则会干扰相邻器官和血管的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症状。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Partanen等研究表明,至少40%的骨骼肌疼痛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活化所致。Bonica指出,美国每年因慢性疼痛而丧失劳动力造成的损失数以十亿计。当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计算机的普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造成的慢性疼痛人群更是趋于逐年增高的趋势。因此,肌筋膜疼痛治疗方式的选择不得不需要引起全世界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韦贵康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相关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线、区),即“韦氏奇穴”,它们主要分布在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及督脉、任脉的循行路线上或附近。除穴位点外,在脊柱旁和腹部有不同数量的反应点连在一起构成“线”,又称“线上联穴”;而手背外穴(区)侧是头、颈、肩及上背部疾病反应点的集中区域,足背外穴(区)侧是下背部、腰骶部疾病反应点的集中区域,均称为“区”。而这些反应点、区与线,亦是骨骼肌容易产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区域,这些区域的骨骼肌常因为过度疲劳或损伤,造成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大大地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局部血循环的减少,从而引起异常的肌纤维运动终板处异常的放电,以致静息状态下肌肉持续痉挛,而这些异常肌运动终板神经末梢处的乙酰胆碱浓度在休息状况下存在着病理性增高,结果引起肌的后连接持续去极化,从而产生持续性肌节缩短和肌纤维收缩,因此出现了运动终板处的收缩结节。这种慢性持续肌节缩短将显著增加局部能量的消耗和减少局部血循环;局部缺血和低氧可刺激神经血管反应物质的释放,这些物质可使传入神经致敏而引起触发点疼痛,又可以刺激异常的乙酰胆碱释放,形成了一个正反馈环的恶性刺激,韦氏手法以“以通为用”为治法,采用理顺、推散、松解及反射等手法对这些易发且特定的反应点进行推拿,松解结缔组织粘连,调整筋膜系统,调节能量网络布局,打破这个区域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生物信息学说
生物信息是调节和控制生命活动的信号,与物质、能量一起成为构成生物体的三大要素。生物信息一般可分为遗传信息、神经和感觉信息以及化学信息。而神经和感觉信息靠电脉冲和神经递质携带和传递。神经系统接受内外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节和控制机体各部分功能。通常认为化学信息是除遗传信息、神经和感觉信息两类物质以外的化学物质所携带和传递的信息。生物体的各种功能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对环境能及时做出反应,是由于生物体内存在着通过各种各样的化学信息分子进行传递的信息系统。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属性,在机体的一切生命过程中都伴随生物电的产生,所谓生物电现象是指生物体内产生的电位变化和电流传导及其与生命现象和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包括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构成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体内所有生理功能和生化反应都是在细胞及其产物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的细胞具有细胞膜结构,细胞膜是一种多相的各向异性的介电材料,它既具有较高的电阻率又具有电容性。生物细胞受到刺激,使细胞膜电位不断发生变化,膜电位的变化过程作为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由于细胞膜电位的变化产生了电信号,并且这种电信号能载有信息,同时在体内迅速传递。
引发生物电导致疼痛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机体内部的炎症或外伤因素导致机体内局部环境中电荷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电荷容易形成异常的生物电流,当异常的生物电流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就会引发异常的生物电,当这种异常生物电达到一定强度或频率时,就会产生疼痛。同时,这些刺激也会引起末梢神经的一系列电化学变化,产生各种致痛物质,引发疼痛的感觉。另一类因素是神经组织自身的生物电信号规律发生了变化而直接引起疼痛。
在施术过程中,患者出现酸、麻、痛等感觉,这些感觉会刺激细胞膜对钠和钾的通透性瞬间增加,此时钠离子流进细胞内,导致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出现去极化。如果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钠离子将会持续内流至钠离子电化学驱动力达到平衡为止。实际上,膜电位达到时钠离子内流就停止,此时膜对钠离子相对已不通透。钠闸门关闭时,钾闸门仍保持全部开放,电化学驱动力促使钾离子外流。钾离子外流使膜电位重新恢复至负值状态,此为复极化。可兴奋细胞对于刺激发生的跨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这一刺激引起的电位改变足以使跨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
故韦氏奇穴可以以极小的能量和物质消耗,产生极大的生物效应,从而实现对人体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