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篇 孟河学术继承篇
第一章 颜正华习医与工作经历
一、少志鸿鹄,献身岐黄
1920年2月27日,颜正华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祖父曾参加太平天国起义部队,后定居于江苏丹阳,因豪侠仗义,乐善好施,深得当地人尊敬,被称之为“颜客人”。颜正华的父亲原做桑蚕生产工作,日寇侵华时,房屋连同家产被全部烧毁,遂改做农民。颜正华乃家中长子,自幼具长者风范,又受家庭环境熏陶,聪颖过人,敏而好学,知书达理。幼年的颜正华已十分懂事,他下定决心,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将来要成为国之栋梁。新中国成立前,颜正华所处的江苏农村惨淡可泣,哀鸿遍野。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帝国主义的入侵,国人奋斗自强的呼声极高。此时的颜正华正值风华少年,耳濡目染,感触颇深。亲眼目睹人民的疾苦,面对父母的期望,他立下鸿鹄之志,一定要发奋学习,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1934年6月,14周岁的他第一次走出家门,跟随同邑儒医戴雨三学习,步入岐黄。戴雨三时年七十上下,是当地名儒,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他既教书又行医,在当地很有名望。颜家与戴家相距十八里,颜正华食宿都在戴家,上午听课,下午自读。戴先生见颜正华聪颖好学,年少有志,很是器重,颜正华也与戴先生朝暮相随,聆听教诲。戴先生每以亲身经历启发教导颜正华,告诉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为民献心尽力,解除疾苦。这些观点对年少的颜正华影响很大。期间,他研读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温病条辨》等典籍。凡所读之书,颜正华均逐字推敲,仔细琢磨,重点之处均圈点批注,且力求抄录背诵。因敏而好学,博闻强记,颇得戴雨三先生赏识。目睹戴先生的临床治验,颜正华从内心深处由衷地敬佩医术高超的老师,学习中医的兴趣日加浓厚。1936年12月,颜正华在跟随戴雨三学习两年半之后,结束学业回到家中。
1937年1月,颜正华来到毗邻的武进县城,拜孟河医派第三代传人、清末名医马培之再传弟子杨博良为师,继续学习中医。杨先生家学深厚,精通内外科,名震江、浙、皖,求诊者甚众。颜正华借住在老师家中,珍惜难得的机会,白天随师侍诊,勤习临床技艺,晚间秉灯研读医经、方书与本草。他悟性极好,侍诊三年,颇得杨氏真传。此后,每当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颜老总是深情地说:“杨博良老师对我人生影响最大,如果我没有跟随杨先生学习,在临床经验的积累方面可能还要摸索更长时间,随名师习医是学习中医的最好途径。”
1940年6月,颜正华出师回到丹阳,独立悬壶行医。日间接诊,至夜仍专心苦读。他以“善良、诚信、尽责、求精”为座右铭,对患者一视同仁,誉满乡里。1947年秋,颜正华参加全县中医统考,名列榜首,声噪丹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颜正华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国家的进步,更加努力为群众健康事业服务。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其他医生一道成立了丹阳县导墅区联合诊所,并担任导墅区联合诊所所长与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
二、创建学科,誉满杏林
颜正华不仅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也是中医药教育家。他参与创建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主持并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第1版至第5版《中药学》教材,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医药高等人才,为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多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即是早期试点之一。颜正华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学习。次年,从师资进修班毕业后,受命担任中药教研组组长,为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和开设中医本科中药学课程进行筹备。当时,中药教研组只有几名教师,既无教材,更无讲授经验,一切须从头摸索,而建院招生任务又迫在眉睫。颜正华带领全组教师,昼夜工作,数月内编写完成适合中医本科学习所用的《中药学讲义》,并积极组织备课和试讲,为讲好中药学课程摸索经验。此外,颜正华还收集多种中药材标本,以备直观教学之用。这些均为南京中医学院的创建及中医本科中药学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1957年,颜正华奉调至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任教,9月报到,10月就上台主讲中药学。面对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不完备、实验设施条件差等诸多困难,担任教研组组长的颜正华知难而上,在实践中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中药学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即课堂讲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颜正华认为,中药学讲授应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临床,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在讲授方法上,应当以药物的功效主治为核心,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加以阐明,并进一步结合临床说明药物的配伍应用、用量、用法及禁忌等。对于药物的来源、形态、产地、采制可仅作简单介绍,通过穿插观看标本、参观药厂实际操作等,使学生加深对药物性能的了解。他带领全组教师认真编讲义、备课、讲课。同时,收集标本,联系安排临床见习,参观药厂及上山采药等,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了对药物的了解。实践证明,颜正华创立的课堂讲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完全适合中药学的教学,且效果良好。时至今日,这套教学方法仍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颜正华深知,编写好《中药学》教材是建立中药学学科和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的基础。故此,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始终将编写、修改、充实、提高《中药学》教材放在首位。每讲一轮课,他都要对自己的讲稿进行修改,不断补充完善。1964年,颜正华在历版讲义的基础上,正式筹划编写《中药学》教材。该教材介绍了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和药性理论,对各论中的每味药,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从古代各家论述到现代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将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紧密联系,进行阐述。该项工作量大,难度高,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但他凭着对中药学的挚爱,对中医药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日以继夜,呕心沥血,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基本完成了《中药学》1版教材的初稿。遗憾的是,因“文化大革命”,这部教材未能及时问世。至1976年高考恢复以后,这本教材才得以正式使用。此后,颜正华又对教材进行了多次修改,增加了许多现代研究的内容。20世纪70年代末,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其他教师的通力协助下,颜正华这本自编教材作为本科教材正式出版。该教材内容丰富,被历版《中药学》教材视为圭臬,为《中药学》教材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药学学科地位的确立。1984年,本教材以《临床实用中药学》之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现已多次再版,成为全国医药人员学习中药的重要参考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记忆单味中药的性能主治,颜正华又编写了内容与教材相匹配的《中药药性歌诀》,对《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药学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颜正华除自编《中药学》教材外,还参加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的编写。1959—1963年,颜正华先后编修或审定了第1、第2版《中药学》教材。1983年,颜正华与成都凌一揆共同编写了《中药学》第5版教材。1987—1990年,颜正华又主持编写了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全书150余万字,是中医药人员学习研究中药学难得的参考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颜正华注重中药直观教学,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到京任教伊始,他即着手组织筹建中药标本室。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共收集到标本1 000余种,并仿《中药学讲义》,按药物功效将其分类陈列,以便教学使用。他组织制作或与兄弟院校交换蜡叶标本,并配以文字说明,装入镜框内,陈列于教室和教学楼走廊,以便供学生熟悉药物的形态、产地及功效。颜正华还与校内外美工合作,绘制了常用中药彩色标准图,供课堂教学使用,使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便具备了国内一流的中药标本室和较完备的中药直观教具。颜正华常说,中药文献资料甚为丰富,古本卷帙浩繁,现代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是研究教学、编写教材、更新讲稿所必需的资料。他常教导后学要广泛地积累资料,并将抄录的资料做成卡片,凡涉及药性理论、药物采制、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的新内容都加以收录。在他的带领下,教研室的全体成员在教学之余均主动查阅文献资料,摘录成卡片,作为教研室的共同财富,供大家使用。颜正华认为,合理的学科梯队是学科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为此,他非常注重中药学学科的梯队建设,对中青年教师精心培养,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每以“业精于勤荒于嬉”之古训告诫后学,要求青年教师广读书,多思考,勤动手,特别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增长才干。在教学实践中,他要求青年教师通过随班辅导、备课试讲、研习文献、编修讲义、撰文著书、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等,进一步钻研中医药理论,学会讲授、研究中药学的方法,提高业务水平与工作能力。在颜正华数十年的潜心培育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学科已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教学团队成为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颜正华热爱中医药教育事业,执教60余年,为培养中医药人才辛勤耕耘。他先后为中医药专科、本科、中药研究班、西学中班、赤脚医生培训班等数十个班次和数以千计的各类学生主讲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课,以及带教临床见习、实习。颜正华于1979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于1986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5个年级19名,博士研究生9个年级13名,指导学术经验继承人7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又积极支持社会办学,主持北京市高等自学中药学考试,参与光明中医、中药函授学院等民办中医药学校教学工作,与其他同道一起,又为国家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中医药专科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在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颜正华又积极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及应试指南的审定工作,为国家选拔数以万计的执业药师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教学中,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中医药知识与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他讲课简明生动,深入浅出,重点明确,具有长者风度,待学生如子弟,宽厚仁爱。他处处为人师表,使学生既学到了渊博的知识,又学到了良好的品质,深受学生爱戴。如今他所培养的学生遍布神州大地,大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或专业领导,有的甚至已成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和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部分弟子涉洋过海,或行医办学,或合作研究,或继续深造,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精诚济世,享誉大师
颜正华常说,诊病疗疾是医生的工作,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他一直以大医精诚标准要求自己,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他认为,临床实践是中医的根本,中医离开了临床实践就失去了根基。他还认为,一个称职的医生要德高技精,既要有精湛的医技,更要有良好的品德。修仁德,精医技,服务社会,普助苍生,是医生的信念。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80余年的岐黄生涯中,始终将临床医疗作为自己工作的主旋律。
早年在家乡开业时,他无论是诊所应诊,还是到病家出诊,从不懈怠。他对患者的社会地位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对于病家要求出诊的请求,无论白昼还是黑夜,也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总是有求必应。对疾病的诊治,不论是病情较缓的常见病,还是病情较重乃至极重的传染病,从不推托。在无数次的诊病疗疾过程中,颜正华十分注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分析、体悟方药的治疗机理,总结、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使医疗技术日加精湛,医疗水平迅速提高,不但治愈了不少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许多疑难病也是药到病除,受到了患者们的信赖与赞誉。20世纪50年代中期,颜正华开始从事中医药教学工作。他在认真搞好中药教学工作的同时,仍然重视临床实践,将临证诊病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之一,总是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为患者诊病疗疾,或定期去医院出门诊,或带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临床实习,或利用休息时间为上门求医者诊治,或与同事们一起到基层巡回医疗,处处都可以见到他为患者把脉诊病的身影。20世纪90年代,当颜正华被确定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后,他更是注重临床,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带教与指导徒弟诊治疾病的工作中,每周数次,按时出诊,从不耽误。即便是在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日子里,他也毫不退缩,依然坚守岗位,带着徒弟们出诊。当时有的徒弟曾劝他停诊。他却说:“没事的,‘非典’属瘟疫类疾病,不必惧怕,日本侵华时期曾有瘟疫流行,那时我在家乡行医,还不是照样应约出诊,只要自己注意预防就行了。”直至21世纪的今天,颜正华虽已年过九旬,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顾年迈,坚持每周出半天门诊,一面为患者诊治疑难杂病,一面指导徒弟及学生。在悬壶应诊的伊始,颜正华专工内、外科,兼及儿科。近30年来,他独重中医内科、中医儿科,兼及中医妇科,尤擅治中医内科杂病及疑难病证。他遣药组方,知常达变,平和轻灵,在平淡中见奇效。他主张在药治的同时,要调饮食,畅情志,慎起居,以巩固或增强疗效。他推崇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并把它贯穿于诊病疗疾的各个环节。漫长的临床实践,铸就了他辨证细腻、用药精当、综合调治的独特风格,展现了一个又一个治验案例与验方,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临床经验。颜正华这种注重临床实践的牢固信念和从不脱离临床实践的执着坚守,为后学树立了热爱本职工作、无怨无悔地为传承岐黄之术而努力奋斗的光辉典范。
2009年1月6日,在北京市政府召开的首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颜正华被北京市卫生局等三部门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并作为代表讲话。6月16日,又参加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座谈会,并接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证书和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