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消费能源消耗核算研究: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生产与消费高速发展,但也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消耗资源,另一方面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数据表明,发达国家最终消费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已逐步超过产业部门,人们逐渐意识到最终消费的直接与间接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已经或将成为影响资源环境新的因素以及节能减排的重要突破口。随着中国内需拉动经济政策的实施,最终消费快速增长是大势所趋,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会愈加严峻。因此,为促进国内市场发展,使供需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循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不断完善,在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不断加大的现实背景下,以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核算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研究背景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人类要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起来,走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的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得到高度关注与一致认同。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注重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对资源环境进行核算。其中以联合国推出的环境经济账户体系(SEEA)为最高理论蓝本(向书坚,2006;王德发,2008),各国纷纷以此为指导进行实践计算。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也可称为“绿色GDP核算”(朱启贵,2005),中国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绿色GDP核算进行探讨,不仅对资源环境实物量核算进行探讨(高敏雪、许健、周景博,2004),而且以不同方法研究各种自然资源的价格,力争在其价值量核算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突破。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是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耗减、环境污染以及未来避免环境降级所做出的维护成本(高敏雪、许健、周景博,2007),不仅包括生产领域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核算,还包括消费领域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核算(廖明球,2011),但是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生产领域(王金南,2009)。正如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绿色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向书坚、郑瑞坤,2013)。近些年关于绿色生产的研究成果很多,关于绿色消费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绿色消费还未形成统一的核算体系(向书坚、平卫英,2008;廖明球,2011;张莉、徐元春,2011)。上述国际资源环境核算与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核算体系的不完善,为度量中国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理论背景与研究空间。

(二)现实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生产与消费取得高速发展,但也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消耗资源,另一方面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随着产业部门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生产领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越来越多的目光关注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生产部门与消费部门的能源消费以及污染排放相分离的相关研究,使人们开始关注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最终消费部门对能源的消耗超过产业部门(Weber,C.,Perrels,A.,2000;Weidman,Thomas,2007),尤其是居民消费成为碳排放的主要增长点。诸多学者就消费者行为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1997年美国居民消费能耗占全美能源消耗的28%,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美排放量的41%(Bin,Shui,Dowlatabadi,H.,2005)。更有学者认为,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的根本原因,不是生产,而是最终消费(樊纲、苏铭、曹静,2010)。由此人们逐渐意识到最终消费直接或间接能源消耗、污染与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等已经或将成为影响资源环境的新因素,以及节能减排重要的突破口(汪臻、赵定涛、余文涛,2012)。

中国积极探索由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转型之路,未来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与目标,消费需求进一步对生产部门提出相应的要求,决定生产的方向与内容,因此分析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能源消耗以及相应的污染排放的规模、影响因素与变动特征,探讨最终消费与资源环境两者协调的发展方向和措施,对于更好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基于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方式的要求以及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逐步超过生产部门的趋势,在积极响应国家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下,本书立足于最终消费,根据能源消费的重要性与研究需要,以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本文专指二氧化碳排放)为例,度量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别推导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核算模型,分析其影响特征与影响因素,最后对最终消费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协调发展进行评价与情景分析,量化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为更好地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二 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工作涉及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核算模型与实证分析,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耗减、环境污染以及环境保护等,包括生产与消费领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只是目前的研究偏重于生产领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绿色消费”涉及较少,特别是绿色消费核算方面还未形成统一的核算体系。本书研究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理论上将有利于完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中国学术界对资源环境核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领域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与核算原则、核算方法等,较少从理论与实证方面全面探讨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本书尝试在理论上探讨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核算方法,尤其是间接影响的核算模型,实现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度量,补充和扩展绿色经济核算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

其二,为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提供数据来源。本书着眼于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包括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其实物量的核算方法与模型,另一方面从实践角度度量其影响程度、表现、影响因素等,最后对消费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评价与情景分析。这有利于全面度量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为度量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提供数据来源。

(二)现实意义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不仅要求实行可持续生产,而且需要进行可持续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王建明,2010;刘占伟,2005)。尽可能降低居民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同时政府消费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全面综合度量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即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居民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较少涉及政府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所以本书以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综合量化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在资源环境约束下,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模式提供参考。

本书研究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量化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差异性,有助于居民与政府部门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促进消费者采取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消费方式,强调政府部门采取“绿色采购”的必要性,并且为政府树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消费理念建言。其二,促进企业生产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型产品,满足消费者长远需要,实现可持续生产与可持续消费相结合,减少最终消费对资源环境的直接与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