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节 小柴胡汤证
本节论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与不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并分析小柴胡汤方的药物配伍、剂量、煎服法及随症加减。
第一 典型的小柴胡汤证
[原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声不响)不欲饮食,心烦喜(常有)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96条)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作出),邪高(盛)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太阳病中篇第97条)
[发微]
(一)主旨
论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的主证及或然症,小柴胡汤证的基本病机。小柴胡汤的药物配伍、煎服法及方后加减。太阳病、少阳病与阳明病的比较分析。
(二)正确认识“半表半里证”这个概念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第96条的注解中说:“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自此之后,就把少阳病及小柴胡汤证说成是半表半里证,而忽略了“在表里之间”这一重要的内涵,甚至误认为半表半里证就是一半表证加一半里证。具体地说,半表半里证既非太阳表证又非阳明里证,是在阳病范围之内,与太阳病、阳明病并列的一种病证。从八纲辨证的角度看,小柴胡汤证已经由表入里、由寒化热,基本上属于里热证。但其入里化热的热邪尚未达到炽盛的程度,尚未内结,故其性质与阳明病的里热炽盛、内结肠胃不同。再者,小柴胡汤证虽然正气尚有抗邪的能力,基本上属于实证,但正气已略有不足,这一点也不同于典型的太阳病和阳明病。
(三)小柴胡汤证4个主症的病机分析以及与太阳病、阳明病相关症的比较
小柴胡汤证的4个主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与心烦喜呕),全面反映了小柴胡汤证的基本性质,即使这4个主症不是同时出现,也能反映本证与太阳病、阳明病的区别。分析比较于下:
1.热型
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但热不寒,本证(属少阳病)是往来寒热。这反映了正邪斗争有进有退,邪胜则寒,正与邪争则热,正胜邪略退则汗出热暂退,正气无力完全祛除病邪,病邪复进则又寒。可见往来寒热提示证情处于虚实寒热转化的关键,因而后人借用《素问·阴阳离合论》的理论,称少阳病是三阳病之“枢”。
2.胀痛部位
太阳病项背强痛为足太阳经循行的部位,阳明病腹满胀痛为足阳明经循行的部位,本证胸胁苦满为病邪侵入足少阳经的一种主要表现。足太阳经在表,足阳明经在里,足少阳经在表里之间。
3.精神状态
太阳病病在表,尚未影响心神,一般无烦躁,发热较高时可能有烦,热退便消失。阳明病邪气炽盛,上熏心包,轻则烦躁,重则语。因此,明显的烦躁是太阳病由表入里,传经的重要标识之一(参见原文第4条)。本证邪已入里化热,对心神有一定影响,出现情绪郁闷(嘿嘿)或有心烦,但并不严重。
4.饮食
太阳病在表,对消化道影响不大,偶有干呕是鼻咽部气道不畅所致。阳明病绝大多数影响饮食,出现口渴,不欲食或呕吐。本证对消化道有一定影响,可见食欲不振,经常有呕吐。
5.脉象
三者的主脉不同,太阳病主脉浮,阳明病主脉大或滑,少阳病主脉弦细。至于临证的具体脉象变化较多,难以尽述。
(四)从六经病的传变看小柴胡汤证的性质
在《伤寒论》中关于小柴胡汤的条文共有17条,其中有12条在太阳病篇。包括少阳病篇第266条原文及本小节第96条在内,不少条文明确提出小柴胡汤可以由太阳病伤寒证或太阳病中风证发展而来。从阳明病篇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少阳病与阳明病可以互相转化。总之,从六经传变理论来看,太阳病可传向阳明病,也可以传向少阳病。阳明病与少阳病都是里热证,易于互相传变。三阳病均有可能直接传变为三阴病,由于少阳病正气已略有不足,因而传入三阴病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从传变理论上将少阳病排列在三阳病之末,更接近三阴病。由此可以看出,少阳病的范围很广,小柴胡汤证是少阳病中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个证候。
(五)小柴胡汤配伍分析
小柴胡汤的组成比较复杂,有扶正有祛邪,有清热有温中,有升发有沉降。方中人参、炙甘草与大枣是甘平微温,扶助正气之虚;柴胡与黄芩微苦微寒,清解清泄少阳之热;半夏与生姜辛温和胃,理顺中焦之逆;其中黄芩是苦寒清热沉降的,柴胡是升阳透发的,又能疏理气机之郁滞。七味药性能不同,照顾到多个方面,但又不是大温大补、大寒大泻,用药比较稳妥,这种方法是和法的一种。后世多以小柴胡汤作为和法的代表方。但是,小柴胡汤并不是面面照顾、四平八稳、可以到处使用的方剂。从小柴胡汤用药的剂量来看,柴胡用量最大,为半斤(约125g)。柴胡微苦微寒,一说苦平,功能发散解热,又能升举清阳,疏肝利胆。柴胡配以苦寒清热的黄芩,可见本方以散邪解热为主,扶正是第二位的。(小柴胡汤的加减变化及临床应用将在下一节中论述)
(六)和法与小柴胡汤小议
中医的“八法”之中,和法的概念不太明确。上海中医药大学系列教材《方剂学·和解剂》中说:“凡是具有和解少阳、疏肝理脾、调和肠胃等作用,以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以及肠胃不和等病证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这个定义没有内涵,外延也不完整。重要的是“和解”二字源出《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今将桂枝汤排除在和解剂之外,将调和营卫、调理气血排除在和法之外,是不全面的。全国统编5版教材《方剂学》认为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可是,和法中有不少方剂,如逍遥散、痛泻要方、当归芍药散等并不以祛邪为目的。由此可见,和法的范围甚广,和法的概念难以明确。笔者认为,用药比较平稳,方药作用照顾到多个方面包括对立的方面,进行调理的方法属于和法,且小柴胡汤与桂枝汤都是和法之中一个类型的代表方。
中医学界及日本汉方医学界认为小柴胡汤不属于和法的观点也屡见不鲜。如张景岳《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将小柴胡汤不列入和阵而列入散阵,强调其疏肝散郁的作用。黄元御《长沙药解》也认为小柴胡汤的主要作用是益气与疏肝。日本丹波元坚《伤寒论述义》解释小柴胡汤时提出“此盖为清剂中之和者也”。近年,国内也有人认为小柴胡汤的主要功效是清解。这些看法是有一定的临床依据的,可见小柴胡汤是一个作用比较复杂的方剂。
(七)小柴胡汤的方后加减法
《伤寒论》原文在小柴胡汤方后有7种随症加减法,对临证选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简述于下:①胸中烦提示可能有痰热结聚,故去人参而加瓜蒌之清热化痰散结。单有无形邪热,可以不去人参,有痰热结聚则不宜再用人参。不呕故不用半夏。②口渴故去半夏之燥,加天花粉之生津,加重人参之益气以生津。小柴胡汤证进一步发展而出现口渴,则可能是热邪炽盛转变为阳明病的一个标识。③腹中痛故加芍药以缓急止痛(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如属热痛可以不去黄芩,寒痛则必须去黄芩。④胁下痞硬可能有水饮结聚,故去大枣之甘缓,加牡蛎软坚利水。⑤心下悸、小便不利故加茯苓宁心利水,去黄芩恐其寒凉之性影响气化通畅。⑥外有微热而不渴,是伴有轻微的风寒外感,故加桂枝以解表,人参的去留可视正气之盛衰而定。⑦痰饮作咳宜加五味子、干姜,肺热作咳则不宜,人参与大枣之去留亦可酌情而定。
(八)小柴胡汤的煎服法
小柴胡汤的煎药方法是用水量较大(2 400ml),其特点是先煮1次,水量减半之后,去滓再煎(浓缩)使水量再减半。其原因在于:①方中柴胡用量多、体积大,必须用大量水煎煮。第一次煎煮之后,有药汁1 200ml,量太大难以服用。去掉药渣之后再煎煮浓缩,可以避免浓缩的药汁吸附在大量的药渣上(残渣吸附)而被弃掉。②近年药理实验发现,柴胡在弱酸性溶液中长时间加热,能增加柴胡的有效成分。③中医古代医籍中曾提出,小柴胡汤去滓再煎可使“药性和合”有利于“敷布表里”。这一看法可能是临床应用的体会,也可能是推理所得。
小柴胡汤的服法,每日3次,每次1 000ml。这是一般的服法,若与桂枝汤的“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调胃承气汤的“少少温服之”、大承气汤的“得下余勿服”相比较,可以看出,本方是药性平稳、副作用较少的方剂。
(九)温病学家与小柴胡汤及疟疾
中医界都知道,伤寒学派推崇小柴胡汤的解热功能,而温病学家治温热病却忌用柴胡,忌用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炙甘草与大枣,其故何在?笔者认为,这并非完全是学派的偏见,而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依据的,只是明显地扩大化了。张凤逵、柳宝诒、叶桂、王孟英等温病学家均提出了柴胡伤阴、参枣草温补助邪之说,主要是针对暑湿温热病证而言的。暑湿温热病证包括许多流行于夏秋季节的疾病,或为疟疾,或为有寒热往来而近似于疟疾的病证,或为消化道感染等病证,有些能用小柴胡汤,有些不宜用小柴胡汤,更不宜长期应用。特别是江南流行的疟疾用小柴胡汤或能暂时降温而终归无效。于是产生了柴胡劫阴之说。但是,当时也不乏有经验有见识的医家能提出比较明确的认识,如《临证指南医案》区分风寒正疟与暑湿时疟,认为前者可用小柴胡汤,而后者不宜,可改用青蒿。张景岳则提出治疟疾宜在小柴胡汤中加常山。
但是温病学家也并非完全否定小柴胡汤。如吴有性认为疫病和解可以用小柴胡汤。在《温疫论·下后间服缓剂》与同书《下后脉反数》篇中所用的柴胡清燥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半夏,加知母、天花粉、陈皮而成。吴瑭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84条明确指出少阳疟用小柴胡汤主治。在同篇第83条又指出青蒿鳖甲汤是“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
(十)小柴胡汤中柴胡的剂量问题
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主要用于解热,不限于本条的往来寒热,不限于少阳病的头痛发热,在阳明病潮热、厥阴病呕而发热及差后复热等证,均有可能用小柴胡汤。方中均用大量(八两约合125g)柴胡。后世用柴胡解热,用量仍然较大。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柴胡用八两(合110~125g,按《晋书》《隋书》计算),金刘完素《伤寒直格》柴胡用二两(约合79g,按金代砝码计算)。明清之际,有些医家柴胡用量明显减少,但王士雄《温热经纬·方论》小柴胡汤中柴胡用六钱(约合22.38g)。吴瑭小柴胡汤中柴胡常用量为五钱(约合18.65g,按今藏中国剂量科学研究院清乾隆钦定户部库平砝码一两重37.3g计算)。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柴胡的主要成分柴胡皂苷必须在大剂量时才有解热之效(《中药药理学·解表药·柴胡》)。近年临床报道用小柴胡汤解热,柴胡剂量大多在 25~125g。
[医案医话选]
(一)小柴胡汤加减治少阳病寒热往来
钱,三十四岁。太阳中风汗多,误与收涩,引入少阳,寒热往来,口苦,脉弦,与小柴胡汤和法。其人向有痰饮喘症,加枳实、橘皮,去人参。
柴胡五钱,姜半夏六钱,生姜五钱,广皮五钱,小枳实四钱,大枣二枚(去核),炙甘草三钱,黄芩炭一钱五分。煮三杯,先服一杯,寒热止,止后服,尽剂不止,再作服。二帖。
风入少阳,与小柴胡汤已解其半,仍须用和法,寒多热少,而口渴,较前方退柴胡,进黄芩,加天花粉。
柴胡二钱,姜半夏三钱,生姜三大片,天花粉三钱,炒黄芩三钱,大枣二枚(去核),炙甘草二钱。煮三杯,分三次服。(《吴鞠通医案·伤寒》)
(二)小柴胡汤治妊娠寒热
伊氏,二十二岁。妊娠七月,每日午后先寒后热,热到戌时微汗而解,已近十日。此上年伏暑成疟,由初春升发之气而发,病在少阳,与小柴胡法。
柴胡五钱,姜半夏四钱,生姜三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二钱,大枣二枚(去核),黄芩三钱。煮三杯,分三次服。一剂寒热减,二帖减大半,第三日用前方三分之一,痊愈。(《吴鞠通医案·疟》)
(三)小柴胡加石膏汤治疗流感
胡某,男,25岁。畏寒发热,身酸痛,微咳,已9日。寒轻热重,午前轻午后重……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滑数……投以小柴胡加石膏汤。
柴胡10g,黄芩12g,生姜2片,大枣2枚,党参6g,半夏6g,生石膏30g。2剂病愈。1957年郑州地区流感流行……用此方治愈者无数。用其方于临床,收效理想。(《当代医家论经方·田彦文医案·小柴胡加石膏汤治流感》)
(四)小柴胡汤加减治肠炎发热
叶幼,肠炎之热多起伏无定,然则仲景之小柴胡汤,其适应证亦在消化系。
柴胡 3g,黄芩 6g,半夏 3g,生姜 1 片,党参 6g,神曲 6g,百草霜 5g,苦参6g,红茶 3g。(《章次公医案·儿科》)
(五)小柴胡汤加减治化脓性胆管炎
某女,53岁。右胁及腹部突发剧痛,寒热往来,呕不能食,目睛发黄,口苦咽干,小便黄少。某医院诊断为化脓性胆管炎。目前神色衰败,身体重困……时发谵语,视物昏花,双目若定,大便失禁。脉象弦细欲绝,舌质灰黑少津,上布干黄腻苔。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白晒参9g,柴胡15g,枯黄芩12g,白芍12g,茵陈12g,枳壳12g,法半夏9g,生姜3片,大枣4枚,甘草6g。
上方服4剂后,诸症大减,腹泻停止,能进饮食……脉稍转有力,舌上津回(前方加减再服4剂后出院)。(《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李斯炽医案)
(六)汉方医论小柴胡汤为清剂中之和者
柴胡为物,固非芩连之寒,亦非麻葛之发,然其性微寒,而能豁壅郁。故于清解少阳,适然相应,但其力稍缓,故佐以黄芩。其喜呕者,似是胆症,然胃气不安则柴芩不得擅其力,是所以用半夏生姜也。人参动辄助邪,故前辈或弃不用……又本汤(小柴胡汤)成氏以来称为和解。然经(指《伤寒论》)中曰和曰解,所指不一,且无谓此方为和解者。此盖为清剂中之和者,若专称和解,恐不允当。(《伤寒论述义·述少阳病》)
(七)汉方医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与辨证要点
有五点:①热性病初期已过,出现弛张热;②因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膜炎等病有咳痰胸痛,胸胁苦满,食欲不振者;③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黄疸之有胸胁苦满者;④胃反、胃酸过多、胃酸缺乏、胃溃疡、胃痛等;⑤淋巴腺炎、乳腺炎、产褥热、睾丸炎等。应用小柴胡汤的辨证要点有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干呕,颈项强,弛张热。(《汉方概论·药方解说》)
第二 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
[原文]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太阳病中篇第98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太阳病中篇第99条)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太阳病中篇第101条)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太阳病中篇第103条)
[发微]
(一)主旨
阐述少阳病主要是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与曲折性,从而能正确地对本证进行辨证施治。
(二)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与曲折性的原由与发展
原文第96条所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有4个性质不同的主症,还有7个或然症。见症繁多,这是小柴胡汤证之所以容易出现不典型证候的基础,也是小柴胡汤为临床广泛应用的原由。后世温病学家针对湿温、温热病的邪留三焦、气分流连等理论是对《伤寒论》中这一理论的发挥。张志民在《伤寒论方运用法·小柴胡汤类方》一书中指出:“本方应用甚广……可用于温病。”近代医家丁甘仁善用柴胡治湿温。《丁甘仁医案》中,治湿温共25案,有12方用之。治疗温邪留恋三焦,于温胆汤中加入柴胡、黄芩,治效比单用温胆汤为佳。
(三)《伤寒论》原文对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与曲折性的描述
1.从临床症状来看
原文第98条与第99条指出小柴胡汤证的热型未必是往来寒热,可以是身热恶风,或恶风寒而发热不明显。下文阳明病篇第229条“发潮热”也用小柴胡汤。第98条与第99条原文又增加了“颈项强”一症,日本汉方医对此症颇为重视,认为是小柴胡汤的使用要点之一。第98条又增加了黄疸一症。第98条、第99条均未提及心烦。由此可以看出,小柴胡汤证未必全部出现原文第96条所列的4个主症,其见症的不典型性是很明显的。
2.从病证发展过程来看
原文第98条的病证,发病已经六七日,又经过二三次攻下法治疗,证情虽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尚属于柴胡汤证。原文第103条的病证,太阳表证已过10余日,又经多次攻下,仍应先用小柴胡汤。其病证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十分明显。此外,下一节还有一些原文可以说明柴胡证病程的曲折性。
(四)如何理解“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原文第101条的这个提法,在中医界几乎是尽人皆知。此说为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起了明显的推广作用。但对这一句原文的具体理解却有不少差别,有的认为“但见一症便是”的一症是指原文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的7个或然症之一,有的认为是原文第96条的4个主症之一,有的认为是少阳病篇原文第263条“口苦、咽干、目眩”三症之一。这样的分歧对临床正确应用小柴胡汤有一定影响。笔者认为不能执着于“但见一症”的一字,岂有只凭一症便可决定治法方药之理。
(五)从外感病发展的全过程看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与曲折性
伤寒是多种外感病的总称,外感病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阳证与阴证两大阶段,其中正气较为有力,能够抗邪,以发热为主症的阶段,称为阳证。在阳证中,有明显表证,以发热恶寒为主症的称为太阳病(在《伤寒论》中,将某些太阳病的变证如痞证、蓄血证等亦归入太阳病篇)。热邪炽盛,明显结聚于里的称为阳明病。阳证中除太阳病、阳明病及特殊的变证之外,便属于少阳病。由此可见,少阳病是阳证之中的一大类不典型的证候。不少古代医家不仅把小柴胡汤证看做是半表半里证,还认为本证有或偏于半表或偏于半里,或偏于热或偏于寒,或偏于虚或偏于实等的变化,颇有难以捉摸之感。这实际上反映了临床上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与曲折性。再从病变脏腑来看,小柴胡汤证不限于肝胆,其病变可能出现于心、肺、脾胃肠、膀胱、子宫等器官,病变可能影响多个脏腑而又不十分突出表现于某一个脏腑,这也是不典型性的一种表现。
(六)原文第98条所述之证能否用小柴胡汤治疗
不少伤寒注家认为原文第98条所述之证是太阴病,是脾阳虚、寒湿郁滞,已经不宜用小柴胡汤。误用小柴胡汤之后出现下利后重或本渴饮水而呕,则更不可用小柴胡汤。如从《伤寒论》前后原文中所体现的小柴胡汤证的不典型性与曲折性来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是湿热之邪外袭,湿多于热。湿病与脾胃有关,但湿病脉迟未必虚寒。误用攻下,病情发展,出现黄疸、不能食、胁下满痛等症,是湿邪逐渐化热之象,证情仍属少阳,未入阳明,可用小柴胡汤。用后如出现里急后重,无论为热毒或为中气下陷均不宜再用小柴胡汤。如病人原有口渴饮水而呕一症,则是水饮内停,宜用五苓散或小柴胡汤与五苓散同用。
(七)小柴胡汤方的药物配伍
小柴胡汤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之邪热,柴胡使邪热从外解,黄芩使邪热从下泄,从剂量来看,以外解为主,故服用小柴胡汤之后,多出现汗出热退;二是人参、炙甘草、大枣,甘平益气;三是半夏、生姜和胃止呕。具有相对作用的多种药物合用是和法的一种体现。
(八)小柴胡汤的实验研究
本方具有较显著的解热效果,同时又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故临床上用于多种感染性疾病而有良效。本方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可能与方中柴胡、黄芩、人参等药有较强的免疫功能促进作用有关。柴胡与甘草同用,可降低柴胡皂苷的毒性,缓和其对肠道的刺激,加强其镇痛作用。本方的剂量,柴胡应大于人参、甘草1倍,才能有解热作用,若人参、甘草的剂量大于柴胡,或剂量相等,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本方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因方中黄芩、柴胡、半夏、大枣均有程度不等的降压作用。本方中柴胡对肠管蠕动有增强作用,而黄芩、生姜则对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故本方对胃肠功能起调节作用。本方有抗肝损害的作用,故能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等肝脏疾患。但近年来日本厚生省通报了小柴胡汤的副作用,媒体也有报道,如肝损伤、膀膀炎、荨麻疹等。可能与服药疗程过长,辨证有误有关,对此应予重视。
(九)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既能清解邪热,又能扶助正气,还有疏肝和胃等功能,所以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流感、支气管炎、肺炎等病证的发热、咳嗽;②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炎、溃疡病、胆囊炎、胰腺炎、肝硬化等有发热、脘腹胀痛、胸胁闷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者;③心脏疾患,曾有报道本方加减用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取得一定效果;④泌尿系疾病,对肾盂肾炎、尿路感染效果明显,亦有用于肾病综合征的报道;⑤某些传染病,有较多报道用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结核病发热咳嗽等,有程度不同的疗效;⑥妇科疾病中,用于产后发热、月经期发热者较多,用于痛经及经前期紧张症者也不少;⑦五官科疾病中,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变应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中耳炎、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疗效。至于少量报道不及备载。
[医案医话选]
(一)小柴胡汤加减治湿温似疟
裘某,男。湿温热退数日,复转寒热如疟之象,胸闷不思纳谷,且有泛恶,小溲短赤,苔黄口苦,脉象左弦数,右濡滑。此伏匿之邪移于少阳,蕴湿留恋中焦,胃失降和。今宜和解枢机,芳香淡渗。
处方:软柴胡八分,仙半夏二钱,酒黄芩一钱,赤苓三钱,枳实一钱,炒竹茹一钱五分,通草八分,鲜藿佩各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荷梗一尺。(《孟河四家医集·丁甘仁医案·湿温案》)
(二)小柴胡汤加减治湿温发疹
赵某,幼。湿温已延月余,身热早轻暮剧,有时畏冷背寒,热盛之时,谵语郑声,渴喜热饮,小便短赤,形瘦骨立,纳谷衰微。舌质红,苔薄黄,脉虚弦而数。白疹布而不多,色不显明。良由病久正气已虚,太少之邪未罢,蕴湿留恋膜原,枢机不和……今拟小柴胡合桂枝白虎汤加减。
处方:潞党参一钱五分,软柴胡一钱,生甘草五分,仙半夏二钱,熟石膏三钱,赤茯苓三钱,炙远志一钱,川桂枝八分,通草八分,泽泻一钱五分,焦谷芽三钱,佩兰叶一钱五分。
二诊:进前方寒热渐退,谵语亦止,白疹布而渐多,脉象濡数,苔薄黄(调理方略)。(《孟河四家医集·丁甘仁医案·湿温案》)
(三)小柴胡汤加味治神经性呕吐
某女,15岁。1年多来,每月必发呕吐1次,先吐水,后吐食物……近半年来,每月发二三次,发则粒米不进,服药效不显,惟卧床休息二三日,慢慢缓解,诊断为神经性呕吐。病发前有外感症状,冷热阵阵发作,似疟非疟。苔薄白,舌边微红,六脉弦细。
处方:柴胡9g,党参12g,姜半夏9g,酒炒黄芩9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5枚,炒黄连3g,吴萸1.5g。3剂,病发稀疏,连服1个月而愈,后未复发。(《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熊寥笙医案)
(四)小柴胡汤加味治大叶性肺炎
梁某,男,19岁。两日前突然恶寒,继之发热咳嗽,进而牵引右胸掣痛,痰多色黄,口渴欲饮,饮后欲呕,不思饮食,溲黄便干。苔薄黄,脉弦滑而数。体温39.2℃,血压15.96/9.31kPa(120/70mmHg),右肺呼吸音明显减弱,血白细胞计数为1.65×109/L,中性0.86,右下肺大片状阴影,诊断为大叶性肺炎。证系肺胃蕴热,热在气分。治以解热为先。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2片,生甘草3g,生石膏45g(先煎)。
服药3剂,体温恢复正常。上方减石膏,加枳壳10g。又服药3剂,咳嗽胸痛减轻,共服药12剂,胸透病灶有吸收,血象恢复正常。(《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王永炎医案)
(五)小柴胡汤加味治肺部感染
某女,27岁。路途受风寒,发热恶寒、咳嗽已3日,逐日加重,忽寒忽热,晨低暮高,昨晚体温38.5℃,头痛,口苦,呼吸急促,胸骨下觉刺痛,压之更痛,咳嗽亦痛。痰稠黄,不易咯出。不欲饮食,食而无味。舌苔薄白中微黄,脉浮弦。有结核病史。拟小陷胸汤与小柴胡汤两方合用。
北柴胡12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生姜10g,红枣10枚,黄连10g,瓜蒌12g(打)。服2剂。体温37.1℃,形寒发热减轻,咳嗽较昨日增多,痰较易咯出,仍黄稠,胸痛大减,头仍微痛,苔薄白,脉缓。续服前方2剂而愈。(《伤寒论方运用法·小柴胡汤类方》)
(六)叶天士论战汗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人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过去偶有因汗出过多而出现虚脱,近世临床广泛应用静脉补液之后,战汗已经罕见。今选录叶桂经验之论,不作详析)。(《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