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
余从医60载,1964年始,师从金公寿山翁,重点研究《伤寒论》,同时进行《伤寒论》教学,并在临床较多应用《伤寒论》的方药。至今已历40余载,略有心得。20世纪90年代曾主编全国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限于教材体例,更为集体编写,未能尽抒己见。前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建议编写中医经典著作的临证发微,使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相结合,善莫大焉。余虽老病,未敢推辞,年来咯血频频仍未撤笔,勉力于龙华医院病房中草成初稿。
本书之写作绝非旧稿翻新,而是力求创意。与过去注解《伤寒论》的著作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将历代《伤寒论》注家的优秀传统提纯浓缩,融化在本书“发微”一栏之中,虽大多不再引用其原注,但仍保留其精粹。
第二,较多引用温病学家对《伤寒论》理法方药广泛应用的经验与认识。如明清时代的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近代当代的丁甘仁、蒲辅周等名家的医案、医话。这不仅在临床实践的层次上融冶了寒温两派的相关学说,并推进了中医药学的进展。《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三泻心汤的医案约有80则,真是琳琅满目,集大成者。《蒲辅周医案》中应用《伤寒论》方的案例,数量虽不多,但极为精彩。其中治疗急性中毒性菌痢呈半昏迷状一例,中医辨证为里实表郁,用桂枝加葛根汤先表后里,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大量引用近代当代的临床实际经验,用以验证、阐明过去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伤寒论》中的某些证候,如蓄血、结胸、少阴三急下、厥热胜复等等,使古老的汤方证论治在现代临床重现生机。
第四,结合临床实践、实验研究以及与日本汉方医观点的对比,对一些方药的基本功能、配伍理论提出新的看法。
本书出版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T0305)。本书所引《伤寒论》原文依据刘渡舟《伤寒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笔者学识有限,掌握的资料不多,虽有求新之意而深感力不从心。不当之处,请海内外同道多多赐教。草成之际,略陈微意,并赋小诗四首,为序作结。
题《伤寒论临证发微》
一
八十衰年意未除,汉王笔底写长沙。
东洋四度传经去,老树春深更着花。
二
千载医林自有知,伤寒一脉仍当时。
医家齐仰南阳圣,杏苑年年吐嫩枝。
三
芳华杏苑发新枝,卅载掇英酿蜜时。
一瓣心香求创意,《发微》十卷献金师。
四
轻云远树四方宽,世代医林放眼看。
汩汩源头流活水,古砚新墨写《伤寒》。
柯雪帆
2007年元月10日于龙华医院干部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