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英团
林则徐在澳门收集情报,试图利用英美两国商人间的不和来制衡英方。此外,他还将那些之前从事走私相关工作、因严禁走私而失去生活手段的沿海渔民组织起来,编成义勇水兵,令他们的生活安定下来,以防他们被英国利用。
冲突发生后,中方采取的战术是,派军船在夜间靠近英国船并将之烧毁。也有说法是,擅长潜水的广东人潜到英国船底部,在船底打洞,使英国船沉没,但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不过自1839年至1840年年中,林则徐将英方追逼得无路可走却是事实。
然而,当1840年6月英国的远征军抵达之后,形势开始扭转。
上文曾提到广州有三股意图打破广州体制的势力,分别是鸦片商人、兰开夏棉纱业者、英国外交部(外相为巴麦尊)。对三者而言,若能创造动用武力的契机,反倒是最好的。当然,这一主张在议会中遭到了格莱斯顿等人的强烈反对。但1840年3月,出兵以九票的优势获得通过。6月,由查理·义律的堂兄乔治·懿律率领的远征军抵达广东水域。

英国海军占领川鼻岛
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分别担任正、副全权代表,共同率领远征军一路北上,占领舟山的定海,并在8月抵达白河口的大沽口。他们向中国皇帝递交了巴麦尊的照会书(要求赔偿被没收的鸦片,给英国使节提供文明国待遇,保证英国商人的安全以及割让相关岛屿,支付行商债务和远征军费用),声称不惩办那些收受贿赂和捞好处的官员,并在没有发出警告的情况下直接采取严厉措施是不当的。
与英国交涉的是直隶总督琦善。他向朝廷进言,应通过让步解决眼下难题,罢免国法忠实执行者林则徐的职务,交由刑部审议。上岸与琦善交涉的查理·义律看出琦善是比较好说话的人,于是南下广州,与为此次交涉而转任两广总督的琦善谈判。乔治·懿律中途退出,由查理·义律担任全权代表。
次年1841年1月,义律和琦善缔结了《川鼻条约》。内容如下:(一)割让香港;(二)赔偿600万银元;(三)允许英清两国直接对等交涉;(四)1841年2月1日前重新开放广州贸易。这一条约遭到中英双方共同否决。清政府见英军南下,强硬派意见占了上风,琦善遭免职并被没收财产。清政府后派奕山(清朝皇族,后成为黑龙江将军,缔结《瑷珲条约》,以致清失去黑龙江以北领土)作为靖逆将军来到广州。
战争再次开始。英军攻陷珠江沿岸炮台,入侵广州,并占领商馆区。3月虽短暂休战,但当英军看到奕山的军队集结在广州后,又再次发动攻击,占领了广州西北的城外高地。
5月末,掌握广州生死命运的奕山以支付600万银元、集结在广东的外省军队和英军撤退为条件,与英军达成了休战协议。这600万银元中的200万出自广州民众。
当时,驻扎在广州的外省军队不但没有战斗意志,反而进行各种抢掠暴行,让广州民众苦不堪言。广州市民组成“城厢社学”,近郊农民组成“升平社学”等自卫团体,以对抗外省军队和英军。尤其是针对那些抢掠鸡、猪、牛和对妇女施暴的英军,广州西北郊外一百多个村子的农民一万余人举起“平英团”的旗帜,在三元里围击那些从广州西北高地撤退下来的一千多名英军,致使英军多人死伤。在应义律之请赶到的广州知府的劝说下,他们才将包围解除,英军侥幸逃脱了全灭的命运。心怀恐惧的义律匆匆将军队撤回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