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站在哈佛肩上,放大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深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最深切的渴望,是你成就事业的原动力,梦想能激发你生命中的全部潜能。哈佛学子之所以有充沛的精力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理想。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幸好有差距,不然,谁还稀罕理想。不要因为理想还没有转化为现实,或是因为希望渺茫就放弃了理想。为了理想要不屈不挠,不要让日常生活淹没了理想或使理想失去了亮色。
来到哈佛要有属于自己的梦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亨利是在贫穷中长大的。他的梦想是考上哈佛,还有就是当体育明星。当亨利16岁的时候,已经很精通棒球了,他能以每小时90英里(1英里约1.6千米)的速度投出一个快球,并且能击中在棒球场上移动的任何东西。亨利高中的教练贾维斯对亨利充满信心,认为他会成为伟大的棒球手,但是亨利想出去赚钱养家,攒钱为妈妈买一栋房子。
在亨利高中三年级的那年夏天,一个朋友推荐他去打一份零工。这对亨利来说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这意味着他将会有钱去买一辆新自行车,添置一些新衣服。但是,亨利也意识到,为了保证打零工的时间,他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棒球训练,那就意味着他将不得不告诉贾维斯教练,自己不能够参加棒球比赛了。对此,亨利感到非常害怕,但他还是鼓足勇气去找贾维斯教练,并决定把这件事情告诉教练。
“孩子,能告诉我你将要去干的这份工作能挣多少钱吗?”教练问道。
“一小时5美元。”亨利仍旧不敢抬头,嗫嚅着答道。
“啊,难道一个梦想就值一小时5美元吗?”教练反问道。
亨利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就在那年夏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去了,并且就在那一年,他被波士顿红袜队选中了,签订了50000美元的协议。他还因此被波士顿市的哈佛大学录取,获得了哈佛大学的棒球奖学金,它使亨利获得了大学教育。2005年,亨利和波士顿红袜队签订了500万美元的协议,终于圆了为妈妈买一栋房子的梦想。
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梦想不仅是行动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诸多才能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些可以明确说出他们梦想的人,比那些对自己要什么都只有一个模糊概念的人,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哈佛大学就是一个能够帮助有志者实现理想的理想之地。在哈佛,有的人选择了科学,把探索大自然奥妙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的人选择了法学,把以法律维护正义作为人生的信条;有的人选择了商学,准备未来在商界搏击,叱咤人生……尽管每一个人的理想都不同,但是来到哈佛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哈佛的这个传统精神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先哲柏拉图。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柏拉图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在年轻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而且是一位勇猛的战士。
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他青少年时期热爱戏剧诗歌,写过颂诗和抒情诗,表现出了其所具备的文学才能。柏拉图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影响之下,柏拉图放弃了从政的理想,开始了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哲学事业。
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苏格拉底之死使得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他开始转向寻求一种理想的政体,并让它付诸现实,从而让人们生活在一个理想国度——在那里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然而,西西里之行不仅没有使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实践他的理想,反而使他成为阶下囚、人口市场上被卖的奴隶。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柏拉图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了回到雅典办学,传播他的哲学、教育、政治理念。在此后的生涯中,尽管艰难、危险时刻伴随着柏拉图,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美国诗人休斯有这样一个描写梦想的诗句:
紧紧抓住你的梦想
一旦梦想消亡
生命就像断翅的鸟儿
再也不能飞翔
尽管柏拉图的理想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但是他在播种理想、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思想,却被他的万千门徒传承了下来,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发端,这万千门徒中就有哈佛。
一个人不管有什么样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散发着一种魅力,这是一种集自信、努力、奋斗于一身的魅力,这个时候的人是最高尚的,也是最值得人敬重的。哈佛教育它的学子们,要像柏拉图一样在心中树立一个理想,带着这个理想,走进哈佛,在哈佛为它浇灌甘甜雨露,让它慢慢成长,若干年后,再带着这个理想走出哈佛,去实践它。时至今日,哈佛学子不论是辍学生还是在校生、毕业生,血液中无不渗透着柏拉图的精神,无不在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践行着哈佛的这一理念。
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哈佛大学激励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梦想。哈佛大学的退学学生比尔·盖茨从小就有一个这样的梦想:将来,在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而在这些电脑里面运行的则是自己所编写的软件。正是在这一伟大梦想的催生下,微软公司诞生了,也正是在这个公司的推动和影响下,软件业才从无到有,并发展到今天这种蓬勃兴旺的地步。
1952年,美国《生活》杂志曾登载了约翰·高德的故事。
高德15岁时,偶然听到年迈的祖母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我年轻时能多尝试一些事情就好了。”高德受到很大震动,心想自己绝不能到老了还有像老祖母一样无法挽回的遗憾。于是,他立刻坐下来,详细地列出了自己这一生要做的事情,并称之为“约翰·高德的梦想清单”。
他总共写下了127项详细明确的目标。里面包括10条想要探险的河、17座要征服的高山。他甚至要走遍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还想要学开飞机、学骑马。他甚至要读完《圣经》,读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狄更斯、莎士比亚等十多位大学问家的经典著作。
他的梦想中还有乘坐潜艇、弹钢琴、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当然,还有重要的一项,他要结婚生子。高德每天都要看几次这份“梦想清单”,他把“梦想清单”牢牢记在心里,并且倒背如流。在高德去世的时候,他已环游世界四次,实现了127个目标中的103项。他以一生设想并且完成的目标,述说他人生的精彩和成就,并且照亮了这个世界。
高德的故事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话:人生因梦想而伟大。
人不能没有梦想,试想:你连想都不敢想的事,那你会去做吗?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所做的事是不会超过他的梦想的。所以梦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要有的。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满足现状、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你就更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拼搏,逐步向目标逼近。
梦想不是有钱人的奢侈品。当斯蒂芬孙还是一个贫苦的矿工时,就梦想着要发明蒸汽机车,而他的确革新了世界交通工具。
梦想也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肯德基的创办人哈兰·山德士先生60岁退休后开始着手经营自己的生意。61岁时研究出独特的炸鸡方法而开始经营炸鸡店,在全美、欧洲及日本等地都享有盛誉。他摆脱了既成的框架而获得了成功。
有一位名叫莱特的主教与他的朋友一起吃饭。席间,主教认为耶稣很快会再度降临,原因是一切事物的本质都被发现,所有可能的发明都已实现。他的朋友不同意,他认为未来的50年中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明,比如人类会飞上天。
莱特主教生气地说:“胡说八道!只有天使可以飞。”
这位主教有两个儿子,就是日后有名的莱特兄弟,他们与父亲完全不同,梦想有一天能飞上天空,后来他们果然把父亲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了现实。
梦想,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它是一种重要的力量,你可以加以利用,使自己获得好处。梦想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你可以利用它来补充你身体的精力,并使你发展出一种坚强的个性。
有一位哲人说过:“理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那么就只能原地踏步。但我们知道,理想往往是比较大的人生规划。要想实现理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实,要想实现理想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有明确的目标,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去努力,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理想一旦选定,就要坚持下去
理想是人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执着于最初的理想能让人孜孜不倦,充实一生,活出生命的价值。哈佛的学生来到哈佛,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该往何处走,因为哈佛教学资源丰富,在体制上给学生们以最大的自由,这使学生们能够在学校自由地培养和发挥自己,但是他们也往往因此面临着艰难选择:我该选修哪一方面的课程?我该以什么作为我的主攻方向?我该搞科研呢,还是该走向政界?为此,哈佛用一个故事告诉学生:选择要慎重,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几个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人生是什么?”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长满苹果树的果园,要求大家从果园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挑选一个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苹果。中间不许走回头路,不许选择两次。
在穿过苹果林的过程中,学生们认真细致地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苹果。等大家来到苹果林的另一端,苏格拉底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了。他笑着问学生:“你们挑到自己最满意的果子了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回答。
苏格拉底见状,又问:“怎么啦,难道你们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苹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苹果,但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苹果林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看到的那个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接着说:“我和他恰好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一个我认为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后来我又发现了更大更好的。所以,我有点后悔。”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请求。
苏格拉底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这就是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哈佛告诉它的每个学生,人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无法重复的选择。理想一旦选定,就要执着地坚持下去,因为人生没有回头路。
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地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仍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最好时期,也是开始选择人生目标的时期,我们该怎么选择自己的梦想和人生目标呢?或者说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目标?到底怎样把握设定人生目标的度呢?一般来说要符合SMART原则。
什么是SMART原则?它由组成一个有效目标的五大因素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而成:具体明确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接受的(Acceptable),现实可行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制的(Timetable)。按照这几点设定的目标就是切实可行的好目标。
所谓SMART原则,即是:
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目标不能模糊或者抽象,比如过上幸福的生活。你幸福生活的标准是什么,要具体化,一一写下来;或者你要做个科学家。那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
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要量化你的目标,步骤化你的目标,将之大而化小,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完成其中的一个。
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cceptable):设定的目标要高,要有挑战性,但一定是可达到的,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的。比如你的视力若有问题,就不要把当宇航员作为目标。
目标必须是现实可行的(Realistic):你的目标必须符合生活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还要有实现的条件,或者你能够创造实现目标必要的条件。
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实现期限(Timetable):你必须能够估算到在某个时间点上实现你的目标,要给自己一个期限,为此你要保证效率。
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例外,原则只是一个需要参考的基本准则,关键是要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理性评价,这样设定的人生目标才不会因为太高而无法实现,或因为太低而让你没有努力的兴趣。
设定梦想,追求梦想
2009年夏天,还在复旦大学念大四的成都女孩胡馨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专业录取,成为哈佛大学硕士研究生。胡馨月毕业于成都一所著名的中学,当时最出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她的学姐,她初一刚刚进去的时候刘亦婷刚毕业,听老师讲述了刘亦婷的故事后,胡馨月不服输的性格上来了,“她能去,我也能去”。之后,胡馨月选择留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同时仍然不忘自己的“哈佛梦”。而胡馨月从大一就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除了训练语言考试,也非常重视平时成绩,最后于2009年被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全奖)等七所顶尖名校同时录取,她当仁不让地选择了自己的梦想所在地——哈佛大学。
生于台北,知名华人作家刘墉(1949—)的梦想就是上哈佛读书,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是哈佛!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但早在20世纪60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
其实不只是胡馨月和刘墉,去哈佛大学读书是很多人的梦想。《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就讲述了一位贫穷的女孩莉丝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哈佛大学,圆了自己哈佛梦想的故事。这部电影是以现实中存在的故事改编的。莉丝·默里(Liz Murray),1980年出生于纽约市布朗克斯区,父母吸毒,15岁莉丝便无家可归。她在居无定所、流浪街头的日子里,用两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学业,以全优的成绩考入哈佛,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莉丝还曾获得“白宫计划榜样奖”及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特别颁发的“无所畏惧奖”,更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接见。2003年莉丝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该片获得第55届艾美奖三项提名。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
主人公莉丝(索拉·伯奇Thora Birch饰)出生在美国的贫民窟里,从小就开始承受着家庭的千疮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贫穷的莉丝需要出去乞讨,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难似乎无穷无尽。随着慢慢成长,莉丝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方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现况。她从老师那里争取到一张试卷,漂亮地完成答卷,争取到了读书的机会。在学校,莉丝肮脏的衣着和藏在头发里的虱子让她饱受同学嘲弄,终因逃课被送进女童院。15岁时,莉丝拼尽全力维持的家庭最终破碎,她开始流落街头,捡拾垃圾,偷东西,她整夜乘坐地铁,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温暖入梦。莉丝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光鲜明亮的世界,只是她与那世界始终相隔。
莉丝流落街头时,母亲因艾滋病感染而死,莉丝深受触动,她决定不再继续这样生活,她要改变命运,重返高中。莉丝把自己的梦想设定为考上哈佛大学。为了能实现梦想,无处安身的莉丝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睡觉,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并获得“《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哈佛大学。
女主人公在电影中说:“虽然我知道梦想似乎是那样遥不可及,但是只能竭尽全力去做。”带着那份独立、坚强,她走进了哈佛。
这是一个女孩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面对逆境与绝望,她为了实现梦想的勇者精神,令人动容!
对比一下女主人公,你的生活比她更糟吗?你的努力与她相差多远呢?看到莉丝的故事,扪心自问:你尽力了吗?为了梦想你真的努力了吗?
生活,对于那些有追求、有梦想的人来说,总是为他们留着出路的。如果一个人有奋斗的目标、有努力的方向,就会知道他自己是要向着什么地方前进。他比起那些终日游荡不定,不知自己要去往何处的人来说,会更有成就。
伦敦《泰晤士报》的大老板诺思克利夫爵士被誉为“新闻界的拿破仑”。有一次,他在一个他从未见过的助理编辑的办公桌前停了下来,和那个助理编辑聊了起来:“你到这里有多久了?”
“将近三个月。”那个助理答道。
“你觉得怎么样?你喜欢你的工作吗?对我们的办事程序熟悉了吗?”
“我很喜欢我现在的工作。”
“你现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镑。”
“你对现在的状况满意吗?”
“很满意,谢谢你。”
“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职员一星期拿了5英镑就觉得很满足了。”
拿着5英镑的薪水,想着50英镑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应该有的雄心。当然,这需要一个前提,就是在想那50英镑时不能把手上5英镑的工作给扔了。
一些人认为,生命中去做某件事的冲动和激情是一种永远的品质,它将一直伴随在人的左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信心衰退、意志消沉、志向缺乏时,人们再想方设法把它储存起来,将发觉这是根本无法办到的。
我们去做某件事的最佳时机就是当我们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时候。而每一次拖延和迟缓都会消磨我们的决心,削弱我们的意志。不要让你的热情冷却,不要让志向的火焰熄灭。下定决心告诉自己:我不愿也不能在浑浑噩噩中虚度此生,我不愿也不能屈服于生活的现状。振奋起精神,朝着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大踏步前进,前进,前进!
哈佛告诉你,今天就出发
梦想是鲜活的存在着的力量,是一种最奇妙活动着的力量,也是存在于宇宙之中最不可抗拒的力量。截至2018年3月,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已有8位。人到底有怎样的潜力?人的梦想,为什么在哈佛就能实现?
先来看这样一则故事:亚历山大大帝在远征波斯之前,将所有的财产都分给了臣民,大臣皮尔底加斯感到非常惊讶,便问道:“那么陛下,您带着什么起程呢?”
“希望,我只带这一件法宝。”亚历山大坚定地回答说。
听到这个回答,皮尔底加斯说:“那么好吧,也让我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随着亚历山大一起出发。
亚历山大带着这唯一的法宝出发,却带回来了所要征服的全部。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希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正是希望使得人们能够对理想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和不屈的拼搏精神。爱因斯坦也说:“希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希望之光指引着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排除干扰,专注于他们的梦想,专注着他们所想的,而非一些不要的东西。
哈佛大学教授常常这样教导他的学生们:“要相信自己所做事情的伟大价值,不被那些阻挠和诽谤左右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成就伟业。”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一直是哈佛人的骄傲,1945年8月,随着两朵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升起,奥本海默的名字也为全世界知晓。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担任了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主席,拥有任何科学家从未有过的巨大权力。
只要一个人怀抱着梦想,并且踏实地追逐梦想,他终究会拥有他想追求的快乐人生。如同马可尼说的那样:“昨日的不可能,已成为今日的可能,而前一个世纪的幻想,今日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令人惊讶的是——人们伟大的努力。”
安东尼·吉娜是大学艺术团里的歌剧演员。那时她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汇成为一位优秀的主角。
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去欧洲旅游后去百老汇和毕业后去有什么差别?”
吉娜仔细一想:是呀,赴欧旅游并不能帮我争取到百老汇的工作机会。于是,吉娜决定一个月以后就去百老汇闯荡。这时,老师又冷不丁地问她:“你现在去跟一个月以后去有什么不同?”
吉娜听到后,想准备一下就出发。老师却步步紧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都能买到,为什么非要等到下星期动身呢?”
吉娜终于双眼泪盈盈地说:“好,我明天就去。”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我马上帮你订好明天的机票。”第二天,吉娜就飞赴纽约百老汇。
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来自各国的几百名演员前去应征主角。吉娜费尽周折从一个化妆师手里拿到了剧本。这以后的两天中,吉娜闭门苦读,悄悄演练。初试那天,吉娜以精心的准备出奇制胜。就这样,吉娜顺利地进入了百老汇,穿上了她演艺生涯中的第一双红舞鞋。
两年后的安东尼·吉娜已经是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负盛名的演员之一,她永远都感谢老师对她的督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有梦想,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有的人只想着过眼前的舒服日子,而有的人却勇敢地迈出了自己的步伐,向有梦想的地方出发,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所以,如果你想实现梦想,今天就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