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角度理解儿童的发展
本章的目的是培养父母正确的儿童发展观,即父母怎么理解儿童的发展。
父母怎么理解儿童的发展,会影响自己的养育态度和行为。本章将从儿童发展的三个维度、发展的时间线、平衡看待儿童的发展、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解释儿童的发展。希望父母在读完本章以后,可以看到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成长。
儿童发展的三个维度
儿童的发展由三个维度构成
我们总是提到儿童的发展,那么儿童的发展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有人说,发展就是长大。比如年龄、身高、体重等的增长。
有人说,发展就是变化和进步。比如,朋友变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步了,等等。
这些回答都对,但是都不全面。
发展心理学对发展的定义,包括以下三个维度(见图1):
第一,生理发展。指身高、体重、大脑、激素水平等的变化,也包括动作技能的变化。
第二,认知发展。这是智力上的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指人际交往的发展、情感的发展等方面,包括认识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技能、情感的交流、友谊、道德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我们养育孩子,就是要促进孩子这三个维度的均衡发展。
发展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发展的三个维度缺一不可。这三个维度不是独立发展的,而是相互促进、彼此交织、共同发展的。
图1 发展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脑的发育是生理维度的发展,这些生理上的发展又是孩子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生理基础。正因为大脑的发育,2~5岁孩子的注意力比0~2岁孩子有大幅度提高,情绪调整能力也比0~2岁孩子更好。注意力属于认知发展维度,而情绪调整能力属于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维度。所以,我们无法割裂地去看待一个孩子的发展,不可能这个月专门培养认知发展,下个月突击培养社会性与情感发展。
再比如,孩子学说话从表面上看是语言发展,但实际上,语言发展是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学说话,首先要具备正常的生理条件,并且需要认识一些事物,理解一些概念,这是认知发展。同时,学说话必须跟人交流,说话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交谈,这是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所以,孩子学说话也是发展的三个维度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
理解三个维度的关系对育儿实践的指导意义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跟育儿有关系吗?我为什么需要知道这些?”
了解这些对于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因为父母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将直接影响父母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父母怎么对待孩子。
如果说儿童的发展是一棵树,那么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一整棵树,而不是其中一根枝丫,然后用尽全力去修剪这一根枝丫。这样不仅无法帮助孩子进步,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发展。
有位妈妈非常发愁她三岁孩子的社交问题:“我家孩子三岁了,特别胆小。我经常带她去各种游乐场所锻炼胆量,有时候一天带她下楼两三次,看到别的小朋友就会催她过去和别人一起玩。”
这位妈妈的做法,非但没有改善孩子的社交能力,相反,孩子现在一看到有别人,扭头就走。面对这种情况,这位妈妈越发着急了,认定孩子在社交方面有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用尽全力修剪一根枝丫却得不偿失的例子。妈妈越是催促孩子和别人一起玩,就越焦虑;妈妈越焦虑,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孩子的压力越大,就越退缩。效果怎么会好呢?
2~3岁孩子跟成人交往的经验多于跟同龄人打交道的经验。孩子一生下来,主要跟家里人打交道(其中大部分是成人)。成人会哄他高兴,带着他玩。至于怎样跟别的小朋友打交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学习,不能急于求成。2~3岁孩子还不能主动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正常现象。
如果父母能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并能从整棵树而非枝丫的角度看待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事情的发展也许会截然不同。
下面我会以此为例,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指导孩子与同伴交往。
第一,独立感。
随着生理的发展,2~3岁孩子的动作技能正在逐渐发展和熟练,开始渴望独立做一些事情,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由生理发展带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孩子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希望发展独立感。
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自己做事、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比方说,给孩子三套衣服,让孩子自己选择想穿哪套;或者给孩子两三样早餐,让孩子自己选想吃哪样。让孩子从小的选择开始,然后慢慢懂得:我可以对我的生活负责,我可以对我的行为负责,我可以做出一点决定。
第二,能力感。
让孩子有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慢慢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对自己有信心,产生能力感。通过这种尝试,孩子也会了解自己的能力边界:我现在可以做成哪些事情,但是还做不了哪些事情。了解自己能力的孩子,在面对新情况的时候也愿意试一试,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
第三,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为孩子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家成为一个值得孩子信任的安全基地,这样孩子才会有勇气去探索世界,并和他人交往。
这三点,看起来和孩子的同伴交往没有关系,其实却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没有机会自己做一些事情,他怎么会想到主动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呢?他顶多在旁边看看,或者等着别人来邀请自己。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哪些事情,就没有信心跟别的孩子一起玩,他可能会心慌:“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么。”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孩子也就不会信任自己的父母,自然也不会信任他人。
父母如果想要促进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先不要着急去催促他和别人一起玩,可以先从上面三点入手,循序渐进。
我家小宝小时候非常内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几乎不怎么说话。老师说,要是有别的孩子抢了他手里的玩具,他不哭也不闹,而是会换别的玩具玩。平时,小宝主要跟三个性格非常温和的孩子一起玩。
很多妈妈可能会觉得,小宝被别人抢了玩具都不哭不闹,太懦弱了,得教他学会反抗。可是据我当时观察,这件事情并没有对他造成明显的困扰。而且,他和三个性格温和的朋友玩得很开心。
在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之前,我就只观察,按兵不动。不过,我在独立感、能力感和家庭氛围这三个方面给了小宝大力支持:在家里,尊重他的想法和情绪,培养他的独立感与能力感;出去玩的时候,让大宝陪着他,他会默默跟在大宝后面。到了4岁多,小宝终于敢开口了。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遇到别人插队,他会大声说:“不要插队!”碰到不认识的孩子在玩沙堆,他会自己跑过去说:“我可以来帮忙吗?”
我并没有在小宝内向这件事情上用力,而是花了两三年时间,从各个方面帮他做好准备。独立感、能力感以及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下形成的人际关系技能,这些都是社会性发展。只要孩子在社会性方面整体都发展了,再加上生理和认知的发展,同伴交往这一小部分自然也就进步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的发展
在上节中,我们了解了从发展的三个维度去理解一个孩子的发展。我们还可以从时间线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发展。父母要学会把孩子某个阶段的发展放到时间的长轴里去考虑。
儿童的发展是终生发展
按照发展的时间线,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婴儿期、学步儿期、儿童早期、儿童中晚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成年晚期。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并且会随着时间而发展。我们要有这样的眼光,即儿童的发展是终生发展。学步儿期的发展不可能与婴儿期的发展割裂开,也不可能和儿童早期的发展割裂开。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孩子在某个时期的发展特点,也要看到这个时期的发展是建立在前一个时期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下一个时期发展的基础。
比如,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爱发脾气,认为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有问题,一心想给孩子矫正,结果却造成更加激烈的亲子冲突,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要知道,孩子的情绪发展需要很多年时间。0~6个月大的婴儿有四种基本情绪:高兴、伤心、生气、恐惧。通过和周围人日复一日的互动,6个月之后,孩子的情绪渐渐变得丰富多样。他们开始对不同的社会情境做出不同的情绪反应,并能逐渐读懂别人的情绪。到了1岁半到2岁期间,孩子发展出更高级的情绪——自我意识情绪。这和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紧密联系,包括羞愧、内疚、自豪等。这些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又和孩子的自我概念、自尊的发展相关。所以,孩子情绪的发展是随着时间步步发展,并和其他方面的发展环环相扣。
另外,孩子的情绪调整能力还和大脑的发育有关。大脑的前额叶是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而前额叶要到20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所以,父母要求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能力。
由此可见,孩子情绪调整能力的发展和生理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每当有父母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特别想请这些父母先反思一下自己:你的孩子才多大?你都几十岁的人了,不是有时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吼孩子、骂孩子吗?如果成人都觉得控制情绪很难,为什么要强求那么小的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因此,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哪些特点,并为孩子提供温和的环境,支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父母的大部分焦虑和恐惧,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很多事情在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后,都会产生变化。父母如果只盯着孩子发展的某一个点,并将这个点无限放大,最终就会产生雪崩式的焦虑。
比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挑食是一个坏习惯,只有营养均衡,孩子才能健康成长。于是,家里的饭桌成了战场,父母和孩子打起了拉锯战,双方都很伤神。
关于这件事情,我有两点建议:
第一,父母可以先带孩子去咨询儿科医生,如果儿科医生认为孩子的发育曲线正常,就不需要再担心。父母只有先把自己的压力卸下,让家里的饭桌不再乌云密布,孩子的进餐心情才会好,才会愿意尝试更多食物。
第二,父母要牢记,这只是孩子人生发展的一个阶段,在孩子漫长的人生里,他们的口味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
认识到这两点,会帮助父母减轻压力,从而更加接纳孩子,改变家庭氛围。
我的两个孩子口味各不相同,常常出现我做的一道菜,其中一个孩子不吃的情况。我会说:“不爱吃就不吃,不过妈妈做了,你可以尝一口试试。”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尝试一两口。慢慢地,他们能接受的食物种类就变多了。去年,大宝突然喜欢吃茄子了。他说:“妈妈,我以前不爱吃茄子,现在我觉得茄子很好吃。”我说:“对,因为我们的口味是会变的。”
在这里,我的育儿原则就是“将心比心”。我小时候不爱吃芹菜,也不喜欢喝西红柿鸡蛋汤,但上了大学以后对这两种食物都很喜欢。所以我从来不强迫孩子吃不爱吃的东西,这样我和孩子都没有压力。我的两个孩子现在几乎什么食物都愿意吃,连糙米都爱吃。
其实,就像人的口味会变一样,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事情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父母可以放下自己的执念,就会发现孩子在某个阶段的行为和表现,仅仅是那一段时间的而已,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父母只有自己淡定了,才不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才不会给他们太多压力,这样很多所谓的问题就会逐渐消失。相反,如果父母特别在意,一心想强迫孩子去改变,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平衡看待儿童的发展
我上大学的时候,一直想找到一个完美的教育理论。然而学了这么多年,我终于明白:世上并不存在什么完美的教育理论,每个理论都是从某个角度出发去解释儿童的发展。每个理论在提出来的时候,都有它先进的地方,然而当我们不断去研究这个理论的时候,往往也会发现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养育孩子,没有必要遵循某一种理论。如果只遵循一种理论,就很容易走极端。真正的养育之道是:客观地评价每个教育理论,取其精华,然后平衡看待儿童的发展。
怎样才能做到平衡地看待儿童的发展呢?我们先要了解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
儿童的发展,到底是先天因素决定的,还是后天因素决定的?
先天因素是指与生俱来的特征,即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传信息。
后天因素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周围所有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比如,学校教室的布置是物理环境,而学校老师的教学则是人文环境。
物理环境怎么影响人的发展呢?
比方说,美国的小学教室会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在同一个时间段,学生甲可能在阅读区阅读,学生乙可能在作业区做数学作业。这样的物理环境为孩子的独立学习提供了条件。而中国的小学教室是一排排的课桌,方便学生统一听老师讲课。两种不同的物理环境,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文环境怎么影响人的发展呢?
比方说,老师是和学生一来一往的启发讨论式教学,还是不容置疑的填鸭式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关于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起决定作用这个问题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法国哲学家卢梭(Rousseau)认为,儿童天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有天生的发展时间表,时间到了,孩子自然会按着时间表依次成熟。而英国哲学家洛克(Locke)认为,孩子出生时是一块白板,他们的成长完全取决于怎么养育。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华生(Watson)和斯金纳(Skinner)同样认为后天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通过奖励和惩罚可以塑造孩子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研究到今天,我们认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主体性,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是相互作用的。
那么,天生因素和后天因素到底是怎么相互作用的呢?
表观遗传学提出了很多观点,其中一个概念叫作反应区域(range of reaction)。反应区域的意思是,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一个孩子,而每个孩子具有自身独特的特质,因此对环境所做出的反应是独一无二的。所以父母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要去观察和判断孩子的反应。有的孩子需要特别丰富的环境才会发展到最佳,而有的孩子在一般丰富的环境里也能发展到最佳。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能发展到最佳的环境因人而异。比如,有些人可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玩具越多越好。但是,如果父母注意到给孩子太多玩具,他反而不知道该玩什么了,就应当减少一些。这才是对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婴儿刚开始只会发出一些声音,然后有一天他突然会讲清晰的单词了;婴儿本来不会玩假装游戏,然后有一天大人突然发现他在玩假装游戏。于是很多人会问:孩子的发展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是突然地从无到有的呢,还是渐变的?
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种持续的、渐进的变化,即发展是量的变化。同一种技能慢慢变得越来越强,通常可以从数量上去衡量。比如,一个人的词汇量、记忆量,甚至大脑容量等方面的变化,都是数量上的变化。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种突变,而非持续性的变化,即发展是质的变化。比如,不同的思维方式,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不是数量的不同,而是性质的不同;再比如,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质的不同,我们也无法用数量的多少去衡量。
目前我们认为,儿童的发展在某些方面是连续的,是量的变化;而在某些方面则是非连续的,是质的变化。
比如,很多父母都关心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孩子可以在一件事情上持续保持注意力。我们可以用时间来衡量孩子的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持续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会越来越长。这是量的变化。我们还可以测出孩子能够同时注意到几件事情,也就是注意力的分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够同时注意到的事物会增多,这也是量的变化。那么,怎样才算是质的变化呢?婴幼儿在不断地学习新的事物,他们会很快注意到周围的任何新鲜事物,这有利于孩子的快速学习。而成年人已经有非常多的经验了,所以往往只注意到对他们有用的事物,而不再像婴幼儿那样关注所有新的事物。这就是注意力发展的质的变化。
如果父母了解儿童发展的这种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就会平衡地看待儿童的发展,而不会对诸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过于焦虑。因为对婴幼儿来说,注意力不集中是完全正常的现象。
单一性与多样性
有人认为,人的发展是单一性,所有人的发展都遵循着一定的进程。比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人的认知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人类到了青少年后期,都会发展出抽象思维。但是后来的跨文化研究发现,这个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个人独特的成长环境和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千变万化的。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认为,由于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遵循同样的发展进程,有的人一辈子都无法达到抽象思维。
理解发展是单一性的还是多样性的,还有一个角度。比如,有人认为,童年经历决定一切;也有人认为,人的发展充满了可能,后期经历对人的发展也很重要。如今,大量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性的。童年的经历对人一生的发展确实影响很大,但并不是说人的一生都由童年经历所决定。
我们举一个安全依恋的例子(第三章中会详细讲述母婴依恋)。研究发现,有些非安全依恋的孩子,如果母亲得到家庭或者朋友的有力支持,有可能转变为安全依恋。而有些安全依恋的孩子,如果家庭贫困,生活环境不稳定,父母压力过大,也有可能转变为非安全依恋。由此可见,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发展的多样性促使我们关注孩子的发展环境。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其独特的特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不同,成长的道路也可能不同。当代心理学家认为,正是这些不同的成长环境,塑造出了复杂、多层次的个体发展。
所以,早期的童年经历固然重要,但是青少年时期甚至成年以后的经历,仍然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比如,很多成人选择重新回到课堂修大学学位,这个经历就有可能改变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和道路。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介绍,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平衡看待儿童的发展。这样的视角会让我们对孩子更接纳、更有耐心,也更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
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的发展有三个维度,我们需要依据时间线,平衡地看待儿童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孩子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且直接的(第三章中会详细讲述父母的影响)。然而,父母并不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唯一因素。在这里,我要为大家特别介绍一个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是他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生理条件。比方说,我家小宝是早产儿,小时候经常生病,这就是他的先天生理条件。他在婴儿时期的大动作发展要比别的孩子落后一些,但是后来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这个差别到上学的时候就消失了。
每个孩子也有一些自己的先天个性。比如,小宝不喜欢足球等有身体冲撞的运动项目,所以他选择了棒球。这就是一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和周围环境积极、主动地互动。
那么,周围环境指的是什么呢?布朗芬布伦纳认为,这是一系列复杂的环境系统,包括5个层面(见图2)。
图2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第一个层面是微观系统。
这个环境是指儿童生活的直接环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学校、同伴,甚至居住的小区。儿童和这些人与环境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第二个层面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中各个因素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比如,父母和老师的沟通多不多,父母了解自己孩子和什么样的孩子在交往吗,等等,这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
第三个层面是外层系统。
外层系统是指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包括父母的工作、父母的朋友、社区的一些组织等。它不是直接环境,却会影响孩子在直接环境里的经历。比如,父亲由于工作变动,出差变多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又比如,如果父亲或母亲的朋友或者其他组织能够给单亲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也会影响一个孩子的发展。
第四个层面是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包括文化、价值观、传统习俗、法律等。比如,国家政策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是否有政策上的倾斜,这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又比如,社会价值观的演变对孩子的发展也有影响。
第五个层面是时序系统。
时序系统指出了时间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时间维度从大方面来说是社会变迁,我们每个人都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小方面来说是指个人的人生事件。重要人生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也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比如,兄弟姐妹之间年龄相差小和年龄相差大,会对一个人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做个假设: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父母离婚了,这件事情会如何影响这个孩子的发展呢?
下面我就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逐层分析一下。
第一,离婚事件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微观系统,因为他有可能跟父亲一起生活,也有可能跟母亲一起生活,也有可能在父母两边一个星期一轮换。这就有可能造成问题。比如,孩子可能会说,他在妈妈家做完作业了,而其实他根本没做。也有可能父母一方搬家了,孩子居住的小区环境和同伴等因素也随之改变了。
第二,离婚事件可能会影响中间系统。比方说,父母都认为对方已经跟老师沟通过了,而实际上却都没有。
第三,离婚事件也可能影响外层系统。单亲父母一个人带孩子比较辛苦,能否得到其他家庭成员或者社区的支持,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四,从宏观系统来看,国家的离婚法律、人们对离婚的看法以及对婚姻做出的选择,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比方说,法律对离婚夫妻的抚养权的规定,决定了孩子跟哪一方生活,这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五,从时序系统来看,对比30年前和现在,整个社会对离婚的接纳程度不同了,不同的接纳程度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小的层面考虑,离婚事件发生在孩子人生的第几年,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同。也许在孩子小时候发生比在青春期发生要好一些。当然,孩子自己的个性,以及对父母离婚变故的接纳和适应程度,也会造成不同的成长结果。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对他产生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孩子的发展是由他的自身条件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整体理解孩子的发展
了解了生态系统理论后,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发展呢?
有些父母往往只盯着自己眼前能看到的几个因素,自以为已经做到位了。然而,还有很多父母当前看不见,也无法控制的因素,正在悄悄地对孩子产生影响。所以,父母要明白这个道理:养孩子并不是在温室里养花,可以控制温度、湿度等很多因素。因此,养孩子不需要像抓紧一把沙子那样,抓紧所有有限的、看得见的因素。孩子的发展是他和各种因素合力产生的结果。各种力一起作用在孩子身上,有的力大一些,有的力小一些,最后的结果如何,要看合力的方向。
比方说,很多人一方面离不开孩子祖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却担心祖父母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是祖父母没教好。如果小家庭离不开祖父母的帮助,父母就少一些抱怨,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相处,调整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信任自己,让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更多。祖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没有一些父母想象中那么可怕。而且,孩子上了学,还会受到老师、同伴、媒体、互联网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父母的作用,就是为孩子提供条件和帮助。
本章小结
孩子的发展由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环环相扣。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随时间而动态变化的过程,僵化地看待孩子的行为和表现,会传递焦虑的情绪,对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压力,从而阻碍他们的发展。父母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发展。
孩子的发展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双重影响,这种发展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发展的进程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平衡看待儿童的发展。
孩子的发展是他的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孩子的成长环境,权衡利弊,让合力的方向指向孩子发展的最优方向,这才是整体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