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你的心理与情绪:高情商者如何自我控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每个人都会情绪低落,少数人能将影响降到最低

为什么不好的那个总是我

“拒绝任何人都让我觉得自己是有罪的。”


我时常在咨询中听到这样一句话,明明想要拒绝对方,在开口的时候却总是回答“好”。这背后的心理机制大概是:我要不断地满足别人,才能让别人喜欢我。这实际上指向的是极低的自我价值感。

这和抑郁型人格的表现很像。如果我无法满足对方,我就会体验到自己是不够好的,接着我就会开始自我攻击,感到内疚。这种状态被称为“内射型抑郁”[1]

抑郁型人格的形成源于婴儿早年与养育者分离得太早,如果一个妈妈过早地丢下婴儿去做其他事情,如工作,那么婴儿体验到这种“分离”之后可能会得到两种结论:“我不够好”或者“我的能力不够”。

体验到“我不够好”的婴儿会固化这种认知,接着陷入无尽的自我指责中;体验到“我的能力不够”的婴儿也会固化这种认知,并陷入对自己需求关系的羞耻感中,因为在他们心中,有需求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种对自己的指责会促使一部分人更加努力,成就社会意义上的高价值,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不痛苦。

实际上抑郁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讲,是指向自恋的。一个人只有全然地“恋”上自己,才会把所有的能量指向自己。这里所说的能量包括喜爱与苛责。

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抑郁”的情绪,这也不总是一件坏事。因为每个人都爱自己,不管是多还是少,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能活下来。抑郁能让我们与自己的感受更加贴近,对事物的感知更加敏感,有更高的觉察力。其实,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尽管我们在享受抑郁带给我们的敏锐的感知力的同时,可能也会遭受过多的敏感带来的痛苦感受。但是在遭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做一些调整,让自己不会始终沉溺其中。

咨询案例

小会,27岁,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

小会是家里的老大,在她1岁半的时候,家里迎来了弟弟。在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下,全家人的注意力都被新降生的弟弟吸引了,因此小会从小就被忽视。不仅如此,成长中的小会也被要求事事让着弟弟。有好吃的,弟弟先吃;有好玩的,弟弟先玩。用妈妈的话说,女孩长大之后就要嫁人,不是自己家的人,只有男孩才能继承家业。

于是,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小会就成了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唯一一次小会和妈妈的争吵,是在她考上大学的时候,妈妈不打算让她继续读。后来还是爸爸实在看不过去,家里才答应给她第一年的学费,后续的学费需要她自己挣。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小会始终不敢相信自己是足够好的,尽管她在学校里成绩拔尖,年年都拿奖学金。毕业之后,小会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她总能很精准地抓住客户的需求,又能很好地协调技术人员开展相关工作,每一个她经手的项目,结果都非常好。入职三年,她的工资翻了两番。

可是她一点都不开心。

她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每一次和人交流她都觉得很累,每一次别人提出一个需求,即使她非常不情愿,也会装作很有兴致地去应对。她在咨询室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觉得自己快要疯了。

我问她,为什么不拒绝?她很吃惊,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拒绝别人,因为她从小就有一个观念:只有自己满足了别人,别人才会喜欢自己。被别人喜欢,自己才有价值。而让别人失望,是她不能接受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自己没有价值了。

在后续的咨询中,我们开始深入了解这种无价值感。她说作为女生,本身就是没有价值的,这个观念已经在她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很久了,久到已经深入骨髓。尽管她理智上知道这很可笑,因为她能做到的事情要比大多数男性优秀,但是她依然无法相信自己真的是优秀的。

事实上,价值感是一件比较虚无的事情,很难量化。我们花了很久的时间来谈论她的无价值无意义感的由来,在那种空荡荡的状态中她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她希望我能够赋予她价值,但是我并不能做到。我唯一能做的,或者说我们可以一起做的是,去发现其实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动力学的咨询和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涉及人格层面的改变。截至我写下这个案例的时候,我们的咨询依然在继续。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能够做的很有限,不过通过接受她的理想化移情[2],我看到她内化了一些生而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说,她开始慢慢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不像从小到大一直被灌输的那样认为,女性本身没有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咨询的这段时间,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对于她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她的男朋友。在和男朋友的相处中,她从不相信会有人真的爱她,到慢慢开始相信。男朋友这个优秀的孪生自体客体[3],补充了她的自恋中缺失的那部分。

一段好的关系真的能疗愈一个受伤的灵魂。

如何应对自己的无价值感?

1.察觉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感到无价值?

一个人并不是在所有时刻都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种感觉往往会集中在某一类事情或者某几类事情上,这时候就需要我们了解对自己的哪些部分不满意。

2.确认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够好,还是仅仅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不总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会给我们努力的动力。但是无论现实如何,总是苛责自己,感到痛苦和无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注意了。

我们可以通过向外求证,比如征询别人的意见;或者向内求证,与之前的自己对比,来发现自己体验到的痛苦和无价值感,引发它们出现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臆想出来的。

3.面对无价值感,你可以做些什么?

想一想你是否能做些什么来避免这种无价值感,还是对此束手无策?

4.在你感到无助的时候,你有什么人或者什么地方可以依赖和信任吗?

你是否有一些可以依靠的人,或者可以去哪里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5.在你感到安全的情况下,去体验自己的无价值感,体验一下自己有什么感受。

6.以往你怎样处理这样的感受?

回顾之前在你有这种感受的时候,你是怎样处理的,有没有一些好的经验。再次面对这种感受的时候,以往的经验也许能够帮助你。

7.记录你是如何处理这种感受的?

记录你的新的经验,和以往进行对比,发觉怎样做会让自己更舒服,并把这种更好的方式运用到以后再次体验到这种感受的情境中。

自我康复训练

1.你在什么情境中会体验到无价值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你体验到无价值感的时候,你正在做什么?是你真的做得不够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别人是如何评价你的?你自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之前有没有过做类似的事情时,自己觉得做得还不错的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有,当时是什么样的?你是怎样做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你感觉到价值感的时候,你的感受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种感受你可以分享给别人,让别人来做见证人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可以怎样利用曾经成功的经验让以后的自己做得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