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 引言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阶段,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道德滑坡问题(邹平林,2011;孙立平,2001)。“嫌贫爱富”便是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嫌贫爱富”描述的是一种人际关系,意为愿意与富人接近,不愿与穷人相处。这种处世方式虽然在道德上不为大家所赞同,但却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从交友上的“傍大款”行为,到婚恋中对“高富帅”“白富美”的追求,及“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均是“嫌贫爱富”行为方式的体现。道德层面的批判可能无助于改变这一现状,因为简单的批判无法改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深入分析社会道德问题的成因对转型期的中国至关重要,因为道德乃是可以带来经济价值的“生产性”精神资源(王小锡,2011)。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嫌贫爱富”这一道德问题。
作为两个相互影响的概念,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在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探讨了经济问题与道德问题相互交错的复杂性。他认为解决经济问题是解决所有其他问题的基础,但必须注意“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如果不依靠道德的支持,经济问题没有解决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经济的基础作用,认为道德是“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决定。这与孟子所言“苟无恒产,将无恒心”,以及管子所说的“衣食足而后礼义兴”具有贯通的逻辑。因此,分析道德行为的“经济基础”,很可能使我们获得对这一道德行为的更深刻理解。
事实上,随着中国社会道德体系的变迁,经济学界也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道德问题。李建德和罗来武(2004)认为价格结构与道德体系具有密切关系。在他们看来,价格结构变化既可以解释基本社会公德和社会基本道德观念的变化,也能够解释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变化。价格结构的相对变化改变了社会道德观念和个体道德行为的激励模式,从而改变了这两者的供需意愿,并使它们发生变迁或变化。这一观点符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论断,但相对价格理论在解释道德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价格理论的分析框架中,价格反映了决策所需的关键信息,人们根据价格做出决策。这就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道德恰恰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形成和变迁的。一个人的决策不仅受到经济系统中的参数(价格)影响,还受到其他人策略选择的影响。尤其是在价格不容易观察和感知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策略互动就具有更重要的影响。(59)刘文革等(2003)对于道德腐败问题的分析强调了个体道德行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他们建立了一个动态的模型解释基于道德导致腐败规模变化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腐败陷阱”这一新概念。但这一模型对个体决策中的“策略互动”过程分析得还不是十分充分。如果从“策略互动”这一视角出发进行分析,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博弈论。韦森(2002)从博弈论视角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运用静态非重复博弈和动态博弈中的纳什均衡分析对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进行反思,并且从动态博弈的角度分析了市场经济活动中道德的实质。这一研究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本文遵循这一思路,使用博弈论框架对“嫌贫爱富”这一道德问题进行经济分析。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社会网络博弈这一较新的分析方法。原因在于,“嫌贫爱富”反映的是一种人际关系,而社会网络博弈恰恰是分析人际关系的一个妥当的视角。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成熟于20世纪90年代(Scott, 2000),主要用于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行为以及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当前的研究多关注社会网络与风险分散的关系(Fafchamps and Gubert, 2007;deWeerdt, 2002;Dercon and de Weerdt, 2002),信息和疾病的扩散(Cohen et al.,2001;Jackson and Rogers, 2007),以及网络结构与行为动机等方面(Bala and Goyal, 2000;Goyal et al.,2006)。作为社会网络分析与博弈论的结合,社会网络博弈分析已经产生了很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例如,把人际网络和就业机会联系到一起,进而分析劳动力市场、就业行为和失业率(Granovetter, 1995;Granovetter, 1973;Montgomery, 1991)。还有将网络博弈的分析框架用于公共物品和集体行动的分析,如Bramoullé and Kranton(2007)和Lopez-Pin-tado and Watts(2008)。然而,目前的社会网络分析尚未拓展到道德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博弈这一经济学视角,对“嫌贫爱富”这一道德问题的动机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本文是第一篇利用社会网络和博弈论分析框架探讨“嫌贫爱富”现象背后行为动机、解决策略的学术论文。在这一分析框架下,我们基于资本约束的现实假定,对“嫌贫爱富”现象存在的原因做出了全新的解释。我们认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在未来都可能遇到各种机会。机会是随机的,而且把握住机会需要付出成本。因此,如果金融市场不发达,人们必须严重依赖社会网络,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亲戚朋友获得资金支持,从而把握住机会。那么,人们就会为了提高自己动用资金的能力(资本实力)而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构建和维持人际关系需要付出成本。因此,每个人必须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合理分配维持关系的资源,从而构建起一个最有效的关系网络。所谓最有效的关系网络就是能够最大化自身资本实力的社会网络。研究结果表明,在资本实力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面临预算约束的利益主体必然会采取“嫌贫爱富”的行为模式。模型表明“嫌贫爱富”是一个网络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意味着道德上的批判无助于改变“嫌贫爱富”这一行为方式。我们接下来对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商业网络对私人网络的替代。我们认为,发展金融体系,利用商业网络替代私人网络可以减少社会成员对私人关系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嫌贫爱富”这一道德问题。以上这个分析框架还可以用来解释转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道德滑坡以及拜金主义等道德问题。
后文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博弈模型,从资本约束的角度描述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对这个模型解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模型的均衡状态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当前存在的社会道德问题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嫌贫爱富”这一道德问题的可能办法:利用商业网络替代私人关系网络;第五部分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