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君病根秘穴埋线针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埋线疗法的研究进展

埋线疗法经历了从留针、埋针的雏形期到如今辨证取穴、操作规范而严格的成熟期,随着埋线针具和线体不断改进创新,临床操作方法不断发展进步,埋线疗法的发展趋势逐渐呈现简单化、微创化、多功能组合化。埋线材料及埋线工具也不断革新,其治疗疾病的机制认识也不断深化。

一、埋线材料

穴位埋线的材料从最开始的磁块,钢圈,羊、鸡、兔的肾上腺,脑垂体,药物,脂肪等发展到如今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羊肠线、聚乳酸-羟基乙酸等,不良反应大大减少,安全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如今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可吸收羊肠线,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局部硬结、发热、疼痛、皮下瘀血等不良反应,但大多较轻微,经过穴位揉按、心理疏导、充分休息后,症状多可消除或缓解,未造成严重后果。第四代可吸收性医用缝合线为1995年中国湖南省新化县曾家修教授历经多年研究,首创发明的纯天然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该种材料经国家医用高分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胶原蛋白占93%,弹力蛋白占3%,脂肪占4%,为天然成型材料,采用生物原理制成,生产过程中无任何化学成分掺入,为原生态蛋白质材料。由于主要成分为Ⅰ型胶原蛋白,用于创伤缝合后,能为伤口愈合提供充分营养,并且经过临床试验和科学检测,具有吸收完全、使用方便、生物相容性好、无组织排异反应、吸收时间合适的优良特性;并于2000年取得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证书,是目前已知最早获得国家认可的可吸收缝合线火炬计划项目。胶原蛋白线也是最常用的可吸收肠线,因为它是哺乳动物肠衣经科学生物方法制成的,埋线使用后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中也被广泛使用。其次,聚乳酸-羟基乙酸、普迪思、壳聚糖、药物羊肠线(与方剂相结合,用药物汤剂浸泡,共有清热开窍线体、活血化瘀线体、补气补血线体、滋阴补肾线体4种)等新型埋线材料在临床上也有应用,各有其鲜明的优势,如中药线体发挥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壳聚糖以抗感染为特点等,是埋线疗法不断发展进步的体现。

二、埋线方法

埋线方法从开放性伤口到微创操作,最初采用割开埋线,但创伤较大,易出现感染、疼痛等不良反应,患者不易接受,临床现已不常用。现多采用微创埋线操作,最常见的是套管针埋线,使用套管针将羊肠线埋入相应穴位,此法操作简单便捷、感染风险低、创伤小、临床接受度较高。早期应用埋线疗法时,并没有专门的埋线工具,多采用创伤较大的有创针具如手术刀、三角针等,此种工具对脏腑刺激较大,疗效较为持久,但其缺点也很明显,术前需麻醉,麻醉剂过敏者无法进行操作,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大,术后易留瘢痕,不利于广泛开展。随着埋线疗法的不断发展成熟,埋线工具逐渐微创化,现常用的有穿刺针、注射器针、埋线针、埋线针刀,而微创针具较细,创伤小,操作简便,成本低,易接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三、埋线疗法适应证

1.慢性荨麻疹 临床表现为皮肤反复突发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界限清楚,瘙痒剧烈,发无定处,进而可出现全身不适等症状,呈突然和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病属中医“瘾疹”范畴,中医学认为此病多与风相关,埋线时可以曲池、血海、膈俞、风门为基本用穴,具有祛风活血、止痒的功效,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外,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选穴,如风寒型可加合谷、复溜等穴;风热型加大椎、大肠俞等穴;湿热证加脾俞、足三里、中脘等穴;气血两虚型加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穴位埋线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患者而言痛苦较小,相对安全且易接受。联合使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较好,并且可缩短治疗时间。运用埋线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时,还可予以中医护理干预,平时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如风寒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科学作息,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食温性食物,避寒凉、清淡饮食。风热型慢性荨麻疹患者要防热邪入侵,戒烟酒,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气血两虚型慢性荨麻疹患者应多进食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核桃、大枣等,较之单纯使用穴位埋线治疗相比,有助于促使机体康复,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

2.过敏性鼻炎 本病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学习、睡眠和社交,随着环境的恶化,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中医学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鼻鼽”,中医学认为,此病病位在肺,与脾、肾等脏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时,可以迎香、印堂、大椎、鼻通、肾俞、肺俞、足三里、曲池等穴位为主穴,调节各脏腑功能,再辨证加减选穴。如肾阳不足者可加关元,肺脾气虚者可加脾俞等;配合针刺蝶腭神经节可双向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刺激到位后,对于缓解鼻部及耳部症状都有立竿见影的疗效。此外,穴位埋线可配合火针使用,埋线半个月后行火针治疗,选取上述穴位再配通天穴,用碘伏消毒后,用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至白亮,迅速点刺,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病根穴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采用第四颈椎(C4,下同)、第一胸椎(T1,下同),配鼻旁沟穴、足三里穴等。

3.疼痛 疼痛作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或者疾病,是指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广泛见于临床各科疾病之中,病因复杂多样,程度或轻或重,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穴位埋线治疗的疼痛,从疾病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内科、妇科、骨科、神经科、肿瘤科等各科相关疾病的疼痛。

(1)神经科相关疾病: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选用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及痛点进行埋线,亦可选取相应节段的夹脊穴进行速刺埋线(常规消毒,埋线针刺入相应穴位所需深度,取得针感后立即取针并按压),联合应用腹四针(中脘、关元、双侧天枢),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病根穴埋线采用相应神经节段支配位置选穴,如头颈部疾病选C2、C3、C5、C7等,胸背部选T7~10、T12等,腰部选第二腰椎到第五腰椎(L2~5,下同)等位置埋线。

(2)肿瘤科相关疾病:可用于治疗癌性疼痛,以俞募配穴加夹脊穴,临床根据不同的癌性疼痛予以辨证加减,如肝癌引起的癌性疼痛可加以肝俞、胆俞、期门等穴,骨转移性癌痛可加大杼、悬钟、足三里、阿是穴等穴,肺癌引起的疼痛可加肺俞、膻中等穴。

(3)内科相关疾病:可用于治疗胃脘痛、消化性溃疡痛、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的上腹疼痛等。可选取脾俞、胃俞、足三里等为主穴埋线治疗胃脘痛,选取额旁2线埋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五针”(星状神经节、乳突下点、足三里、内关点、胃俞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穴位,在临床上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病根秘穴埋线则采用“胃六针”埋线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疗效良好。

(4)骨科相关疾病:可选取阿是穴进行埋线治疗颈肩肌筋膜炎,有相应的文献记载,有效率可达96%,或配伍大肠俞、委中等穴治疗腰痛,6次治疗后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再复发。取腰阳关、命门、长强、腰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八髎等为主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达97%以上。选取肩髃、肩贞、肩髎、曲池、手五里、外关、八邪等穴埋线治疗肩手综合征,并对照常规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表明,埋线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取肩贞、肩髃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总有效率为97.7%。病根秘穴埋线中采用“坐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取得了好的疗效。

(5)妇科相关疾病:穴位埋线疗法在妇科,可用于治疗原发性痛经、围绝经期诸症、分娩镇痛、盆腔痛、经前期乳痛证等。选取关元、肾俞、足三里、中极、三阴交等穴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多次治疗后,行经痛多可缓解甚至解除。以三阴交、次髎、关元穴为主,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并与针刺治疗、西药治疗互相参照,发现埋线治疗后效果均优于其他两组。取三阴交埋线用于分娩镇痛,并与正常分娩做对照,发现疼痛级别在治疗后有显著性降低。取肾俞、天枢、三阴交、阳陵泉、阴陵泉、气海、足三里、关元、血海、水道、归来等穴治疗女性经前期乳痛症,总有效率为96%。取关元、气海、太冲、次髎、三阴交等穴埋线,配合耳穴,治疗急性盆腔炎后遗症中慢性盆腔痛,总有效率为93%。选取肾俞、肝俞、心俞、三阴交(双侧取穴)为主穴,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安全有效,疗效与应用百忧解相当,不良反应却远低于百忧解。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选取肾俞、命门、关元为主,配以心俞、肝俞、三阴交等穴,可有效改善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延缓甚至逆转卵巢的衰老。

(6)其他: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疼痛,若有痛点者,均可考虑选用,往往能取得一定的疗效。病根秘穴埋线中常使用阿是区或阿是点埋线,如治疗胃病,选用T7以上的阿是区,乳腺病中T4~5周围的阿是区或阿是点上都是解决病症的经验要点。

4.单纯性肥胖 中医学认为,“肥人多痰湿”,肥胖的发生以脾虚为主,与肝、肺、肾及体质因素密切相关,故治疗肥胖多从脾虚痰湿论治,辨证论治选取水分、三阴交、天枢、丰隆、足三里等为主穴,健脾祛湿,再者腹部脂肪肥厚,可加用大横、天枢等。此外,特殊选穴可用靳三针之肥三针(中脘、带脉、足三里)和脂三针(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双侧取穴。亦有采用腰腹群针埋线法治疗肥胖症者,腹群针以腹部肾经、任脉、胃经、胆经、脾经5条经脉在腰腹部的穴位为主,以大横、天枢、关元、中脘为重点;双侧腰部以取胆经的五枢、带脉、维道为主;并且于腰腹部脂肪较多处取穴。腰群针以腰背部督脉,膀胱经第1、第2侧线经穴为主,以大肠俞、肾俞为中心,在骶臀部脂肪较多处取穴,另在脂肪堆积无经穴处取阿是穴。此外,还有穴位埋线配合使用小针刀疗法、电针疗法使用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临床疗效。

5.高脂血症 俞募穴与穴位埋线相配合,选取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俞、募、合穴为主穴(胃俞、中脘、足三里、脾俞、章门、阴陵泉等穴),配穴星状神经节、丰隆、三阴交、内关、三焦俞等穴,疗效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相当,但较之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更长,简单易行,无毒,无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

6.其他 以双侧星状神经节为主穴,埋线治疗高血压病,辨证配穴,如肝阳上亢者加双侧太冲、肝俞、肾俞、三阴交;阳明火热加曲池、足三里、丰隆、合谷;风痰上扰加丰隆、风池、百会、足三里等,可达到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等作用,使血压趋于平稳,达到降血压的目的。病根穴埋线采用C2、C6,配曲池穴、丰隆穴、肾俞穴治疗高血压有好的疗效。“老十针”穴位埋线(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双侧足三里、双侧天枢、双侧内关)联合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改善胃部腺体萎缩、慢性炎症、异常增生等。治疗特发性震颤,以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外关、阳陵泉、肺俞、脾俞、膈俞、肝俞双侧取穴为主穴,并根据不同情况随症配穴:脾虚者加中脘;肝郁者合谷配太冲;心血不足者加神门、心俞;肾气不足者配肾俞、太溪;痰盛者加丰隆,兼风热者配曲池,可配合头针(选取焦氏头针中的运动区上点、双侧上2/5点,舞蹈震颤控制区上点,双侧上2/5点与下2/5点及双侧平衡区。运动区和舞蹈震颤控制区,单侧肢体震颤选对侧区域,双侧发病选两侧,头部震颤选双侧,单侧、双侧或头部震颤,平衡区均选双侧)。以后溪、曲池、阿是穴、颈夹脊、大椎穴为主穴配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静脉滴注桂哌齐特治疗颈性眩晕,与药物常规治疗相比,总有效率提高。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面瘫,主穴牵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合谷等选取4~5个针刺,阳白、鱼腰、丝竹空、人中、太阳、攒竹、承浆、迎香等选取3~4个作为配穴,较单纯针刺可更好地改善面部神经功能。治疗中风偏瘫,依据循经选穴和辨病选穴,在相应部位进行埋线,疏通病变处的气血,濡养病处肢体,促进其功能恢复。除此之外,穴位埋线还可应用于治疗癫痫、类风湿关节炎、斑秃、早期肾功能损害、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失眠、压力性尿失禁、失眠、黄褐斑等。

四、机制研究

埋线治疗通过出血刺激、操作刺激以及线体吸收过程中的持续性刺激,进而通过穴位对机体发挥了良性刺激,主要起到了补虚泻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协调脏腑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作为一种持久而复杂的非特异性刺激性疗法,通过持久的作用,一方面将冲动传入神经至相应的脊髓后角,再到达脏腑,进行综合调节;另一方面经过脊髓后角将信息向大脑皮质进行传递,从而对中枢神经达到双向调节的作用。此外,埋线疗法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可通过对各类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合成和释放的影响,酶活性的调节及细胞表面受体、疾病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关于其更深层次,更为具体的作用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重要分支,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痛苦较小、适应证广、疗效显著等特点,由于肠线等材料在穴位内停留时间较长,待其自然吸收完全,可达2周左右,弥补了针刺在时间、次数上的不足,患者不必每日或者隔日施术,减轻了患者的时间和经济压力,且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依从性较强,在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供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宋红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林俞利

参考文献

[1]周艳,马重兵,刘安国,等.穴位埋线临床操作技术的分类与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8):951.

[2]杜鸿蒙,杨章薇.穴位埋线线体应用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9,25(4):121-122.

[3]侯璇,严兴科,马重兵,等.穴位埋线针具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2):136-140.

[4]阮雅敏,李祥林,杨岩,等.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5):36-37.

[5]李羞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医护理对策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8,31(2):177-178.

[6]蔡建斌,康梦如.穴位埋线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8,2(4):155-156.

[7]文小江.穴位埋线配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8,34(1):40-41.

[8]白欣蕊,任媛媛.速刺穴位埋线联合腹四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265,268.

[9]胡嘉威,刘嘉杰,霍志豪.穴位埋线治疗痛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3):35-37.

[10]赵晶,杨才德,郭立君,等.杨氏3+疗法“胃五针”穴位埋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3):126-128.

[11]秦尔奇,郭烨,李钰.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轻中度抑郁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721-1723.

[12]刘红,杨大男.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86例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2):5-7.

[13]温静怡,唐红珍.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8):180-182.

[14]杨才德,包金莲,马重兵,等.俞募合穴配穴埋线对高脂血症患者总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115-117.

[15]高敬辉,杨才德,马重兵,等.星状神经节为主埋线对高血压病患者AngⅡ、ALD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6):127-130.

[16]杨茜,谭文婧,刘少康.胃复春片联合“老十针”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8,36(3):20-22.

[17]王子梅.穴位埋线合头针电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5):20-22.

[18]郭康.穴位埋线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5):180-181.

[19]周彩虹.穴位埋线配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1):73-174.

[20]崔莎莎.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0):93.

[21]季盛.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医疗和社区护理,2019,40(14):32-34.

[22]魏玉婷,曹朝霞,李小娟,等.穴位埋线疗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633-3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