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便宜国舅生存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2章 蝗灾之预

“怎么,你们不相信?”

对于他们的震惊,长孙安业很是理解。

“对啊,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会发生?而且,那么久远的事情,掌柜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尉迟敬德没有经历过长孙安业的分析,其他两人也是看过账本,明白市面上的这些市价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区的情况。

可长达一个月的预言,这可能怎么准确?

“几位难道没有发现,就这么短短几日的时间,这市面上的东西都涨价了吗?老弟,你这商队难道不是刚从边境回来?那边境地区的情况你应该更加清楚才是啊?”

长孙安业狐疑地看着充满质疑的三日,内心不断地吐槽。

不对啊,虽然老弟说自己的生意在江南地区,但现在边境的走商队伍都回来了,那边的情况应该早就汇报过才对啊?

不是都说商人都是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神人?怎么李老弟这没事就一直问东问西,一副什么东西都不理解的样子?

长孙安业怀疑他们,李世民一行人也同样质疑着他:

“这,我倒是听说过陇右道最近无雪,可持续一个多月的大旱?那可是算得上十年难得一遇了,这么离谱的事情,真不是我们不相信啊。”

李世民苦笑。

“行吧,看来你们几个平时也都是两手不沾阳春水啊,我这就不一样了,开着一家酒楼,平时也就关注了些市面上的东西,上次的牛羊肉如此,现在的陇右道同样如此。

我就只提一点,你们可以现在就出去问问,陇右道的粮食最近都有一定的涨价,有的甚至都已经缺货很久了。”

“而且,你们这几天难道没发现,长安城内乞讨、衣衫不整的人越来越多了吗?”

李世民愣住,尉迟敬德更是一个暗示的眼神递给暗处,暗处一阵微风飘过,好似有什么东西离开了一样。

房玄龄:“旱灾这事朝廷也有消息传出,可陛下已经安排了户部、吏部联合前往河东、陇右赈灾,江南地区的粮食也在积极往西北运输,想来灾害应该会很快缓解才对啊?”

“对,朝廷参与确实是可以缓解,但要是这场旱灾并不是简单的旱灾,而是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旱灾呢?”

房玄龄面色发白,长孙安业说的虽然很是离谱,但有着预言两次都成功的案例在前,那长达几个月甚至是半年的旱灾好像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这要是真发生了,光凭借朝廷储存的那些银钱,河东一带能支持多久?一个月?两个月?或者说可能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下来?

大唐,要说粮食储量最多的地方,既不是闻名的江南水乡,也不是威严庄重的皇家,而是错综复杂、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

“可是现在草原不是正在经历雪灾吗?等到几个月之后,这些雪水不就顺着河道流下来了吗?怎么会持续那么长时间?”

“你说的没错,旱灾确实会因为雪灾影响减小,但你们不要忘了另一件事,要是在伴随着旱灾的蝗灾呢?”

“蝗灾?!”

“不可能!”

“陇右道怎么可能会发生蝗灾?这不就是一次常见的旱灾吗?掌柜的,你莫不是在胡说八道吧!”

三人反应强烈,但表达的意思都是强烈的质疑。

“怎么不可能了?陇右地区本来就属于半干旱地区,这种气候地区本就是蝗虫泛滥的重灾区,今年更是遇到了这样的旱灾,没有足够的雪花覆盖,陇右地区所有蝗虫的虫卵都将不再受到任何的影响。

等到气候暖和起来,陇右哪里的自然气候就成为了一个天然的虫卵孵化场,到时候,所有躲藏在土壤中的蝗虫卵就会被孵化,破土而出,与陇右地区的百姓们一起争抢粮食,争抢所有的绿色植物,那种遮天蔽日,蝗虫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的情景,你们可以想象吗?”

长孙安业的解释很全面,至少,听完他的江苏,李世民三人的脸色就开始不断地苍白起来。

说到遮天蔽日!寸草不生的人间炼狱情景之时,他们眼前就好像真的出现了这么一幕,遍地衣不蔽体,饿殍遍野的人间惨剧,一个个身体止不住的颤抖。

蝗虫?

对于后世人说可能只是农村荒野上的普通小虫子,但对于没有有效捕杀办法的古人来说,蝗虫那可是与洪灾、地龙翻身相提并论的三个自然灾害。

作为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代表,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之上,所以,怎么保证小农经济的稳定发展那就是历朝历代历位君主上位之后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而蝗灾,就是影响农耕文明的最大不稳定因素。

没有行之有效的防治手段,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整个华夏大地,无疑就成为了蝗虫肆虐的一个最佳场所。

根据历史学家们的统计分析,从战国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华夏大地平均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

面对蝗虫,古人通常束手无策,又因为百姓与统治者的愚昧不知,当蝗虫灾害发生之时,百姓们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前去捕杀蝗虫,而是在田间地头安置香案,提供祭品,给眼前四处纷飞的蝗虫磕头上香,希望上天看在他们虔诚祭拜的份上,饶恕他们的过错。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唐代蝗灾频繁,百姓们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蝗虫驱光这一特性,开始在夜间点燃篝火用以灭杀蝗虫,此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到了开元年间,山东地区蝗灾严重,当时的宰相姚崇借用诗经,提出火烧蝗灾的办法,这才快速有效地抑制了蝗灾的不断蔓延。

这两种方法的实施,这才使得人们在蝗灾面前不再那么被动,也进一步地发展了消灭蝗灾的具体办法。

但贞观二年,朝堂刚刚安稳,陇右就传来了旱情,本来李世民还不放在眼里,但这要真的再加上可能遮天蔽日的蝗虫,仅仅是一个猜测,李世民都觉得自己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