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宁城大儒
我们前文说过,雁鸣王雁小开上一次来汉城,本来是力挺书剑盟的,而他,打内心深处,对于老牌贵族铁家,都是持敌对态度的,甚至曾经武断的认为,铁胜旺就是铁定的杀人凶手了。可是,后来的事情,因为有了殷福平的强势介入,不但令“冷血斩俏罗刹”慕容舞柳的“千悲令”跟“我行我素”燕悲雪的“血神贴”无功而返,还使得书剑盟在老龙头“剑公子”帅一帆的领导下铩羽而归。铁的现实改变了雁小开的本心、初衷,使他不再一味的排斥、针对老牌贵族,而是更加积极、热情的参与到各地的改制变法活动当中,并且把自己的队伍逐渐扩大,甚至扩充到全国各地,而他还把自己的心腹手下雁小楚特意留在了咸阳道。
龙平静、钱运达等人遇到雁小开他们的那所小城正是宁城,而在宁城,他们还遇到了一个难缠的角色,这个难缠的角色就是曾经的户部尚书常行宽的次子常建秋。而这个常建秋虽然并未入仕,却是当地名著一方的大儒,还是红雨别院的院主。
而要说起这个常行宽跟红雨别院,那可是大有来历的。红雨别院的由来实在和前朝宰相霍千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还要回溯到宁王造反那年,霍千川就是当时宁城的知府,龙冲潜造反之初,碍于霍千川在当朝一时无两的清廉干练的名声,想要让他担任自己身边的吏部尚书,并且下了死命令,霍千川誓死守节、宁死不从,而他因为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在民间声望极高,龙冲潜本有杀他立威之意,手下人纷纷劝谏,才饶了霍千川一命,立时削职为民,而霍千川离开知府衙门就上了宁山,创了这样一个书院。书院中大都是一些爱国志士,在那些个晦暗的日子里,这些人并没有气馁,反而为了救国救民,积极奔走,使得四方响应,在当时名操一时。
而这个红雨别院原名为“青竹轩”,霍千川生来喜竹,无论是他的办公所在,还是起居的地方,他都喜欢种一些绿竹,有一点儿“宁可食无肉,不能居无竹”之意。
而龙冲潜的叛军只支撑了三个多月就烟消云散了,而龙冲潜最后一场杀戮就是在青竹轩,他为“青竹轩”这样一个组织的存在大为光火,在他兵败自杀之前,派了自己最信任的部下辛会来围剿宁山青竹轩,那真是,书生文士皆作战,独夫百姓俱甲兵。那一战,青竹轩死亡惨重,虽败犹荣,而辛会来被这种凛然的气势所压倒,他率兵杀人无数,却始终杀不掉那种虽万千人吾往矣的前赴后继,甚至,后来辛会来的叛军竟纷纷倒戈,这次事件,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宁王龙冲潜最后被围宁城,自杀身亡。而青竹轩却是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战事结束后,重整家园的工作就交给了刚刚升为咸阳道总巡的霍千川身上,他为了纪念那些在战争中死亡的英烈,当时霍千川就在青竹轩原址建了一所书院,而这个书院就有他亲笔题为“红雨别院”。
而要说起这个常行宽,就不得不说说当年的宁城三大贤吏,而在宁城三大贤吏当中,常行宽绝对是一个恪守本心、忠诚不二之人。当年承运大帝刚刚继位还立足未稳之时,秦王跟庆王相继谋反,宁城三大贤吏当中的平如厚跟沈儒涛就因为东阿先生的蛊惑,投入到当时风光无两的秦王龙在野门下,只有常行宽刚直不阿、独守初心,也因此遭到同僚的软禁,后来还是殷福平解救了他,而他,当初被贼人软禁之地就是这红雨别院。常行宽被解救下来之后,承运大帝就委任他为当时的吏部右侍郎,并且在不久后又擢升其为户部尚书,只是常行宽因为当年被流放到西北极寒之地,致使身子骨较为孱弱,在他上任户部尚书的第二年,正在百废待兴的大龙殚心竭虑、废寝忘食的常行宽不幸病倒在户部大堂,后来承运大帝派遣御医救治无效,还不到四十岁就死在了任上,可以说,他不但是一个忠臣贤吏,更是龙朝承运大帝身边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而对他,承运大帝更是不吝大肆封赏,不但在宁城本地封给常家子弟大量良田,还把常行宽的长子常建春擢升为顺平公,世袭罔替。那时候,顺平公常建春才不过八九岁,而常建秋也就五六岁光景。
常建春长大成人之后,子继父业,也成为一名名操一方的贤吏、干吏,现在已经是当朝礼部右侍郎,而他的弟弟常建春本意就不想为官,可是因为他苦读圣贤之书,并且从小就颇有文士风骨,早早就在宁城附近享有盛名,因为他们一家跟红雨别院颇有渊源,他也就就此留在了别院开课教学。常建秋虽然没有官身,却因为父亲的缘故,也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就在新法推行之初,这个常建秋就很是抵制,更是在七知府事件之后,对于新法,更是嗤之以鼻。
殷福平汉城、长辽一行,使得新法很快有了成效,并且在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滋生开来,常建秋便也开始在宁城跟新法针锋现对、处处设梗。毕竟,常建春本身就是当地的大儒,而且常家在宁城更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别说是宁城当地的直管官员,即使是咸阳道经略梅亭玖跟变法干吏李再询对这个常建秋都颇为头疼。因为雁小楚等几个年轻人就是奉雁鸣王雁小开的意思在四处宣扬、积极推行新法的,遇到了常建秋这个难啃的骨头,自然不肯就此让步,于是不但气冲冲带队前来,还在不久后就在常建秋这里吃了瘪子。
跟那些抵制、干预变法的各地功臣宿将的负隅顽抗不同的是,常建秋对待新法,却是别开名目的抵制、别具匠心的反对。而这,恰恰是各自怀友一身本领,而且造诣不凡的雁小楚、郝卫工他们浑身使力,也只有打在了棉花上的感觉,不但毫不奏效,还在了一个不小的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