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跟老祖宗们聊聊天](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62/48034862/b_48034862.jpg)
第32章 至圣先师孔子
三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三天韩宇整理了许多资料,除了要和孔子他老人家聊得一些有关于儒学方面的东西,还有最近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抡语》!他觉得这个《抡语》会给大部分儒家学子造成强大的冲击,就是不知道孔圣人会不会不喜欢。
早上七点半,韩宇晨练回来,吃完了打包带回来的早餐,又去洗了个澡,直到九点钟了,这才悠哉悠哉的坐在直播间的椅子上,打开了直播。
【秦始皇嬴政:好家伙!我真是好家伙!主播现在是越来越懒了!以前好歹在早上八点就开始直播了,现在怎么回事?变得越来越敷衍了!这都九点了!】(时间统一用现代时间,要是再用古代的十二时辰的话,改来改去太麻烦了,谢谢!)
【汉武帝刘彻:就是啊!主播真是太不守时了!要是在朕这里,朕早就安排人好好操练一番了!】
【汉光武帝刘秀: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唐太宗李世民: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唐高宗李治: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唐玄宗李隆基: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宋太祖赵匡胤: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明太祖朱元璋: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明成祖朱棣: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清圣祖康熙: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其他人:支持!主播这样真不行!因为我都没有这样安逸!所以我不赞成!(自己淋过雨,也要把主播的伞撕烂!)】
【韩宇:......】
【至圣先师孔子:好了,请容丘说句公道话,丘以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主播能够现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工作,说明他那个时代肯定很幸福,不需要像我们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就能够生活的很好,我们又何必去指责呢?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主播小友讲述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其中有益的、符合各位当时时代的东西,将其和自己的时代相融合,提高你们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最后让你们那个时代的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
我认为,这才是直播间存在的意义!而且这也是为什么主播能够和各个朝代沟通的原因吧!】
【真不愧是至圣先师孔夫子!经过这几期的直播,我大概也猜出来这个直播的意义,没想到夫子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凭借只言片语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难怪后人对夫子的评价那么高:“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
【至圣先师孔子:丘,惭愧!】
【夫子谦虚了,后人之所以对夫子评价这么高,自然是因为夫子的思想和道德都是一等一的,没有人可以替代!所以夫子得到这样的评价实至名归!
那么,接下来咱们言归正传,夫子,咱们连个麦,说一说您的儒道!】
这时,孔子面前突然出现了一个面板,上面显示了一个提示框:主播韩宇请求与你连麦,是否同意?下面是“同意”与“拒绝”两个小方框,孔子直接点了同意这个选项,然后就看见一个身高八尺的壮汉,温文尔雅的出现在直播间。
或许壮汉和温文尔雅这两个词语放在一个人身上有些冲突,但是看到孔夫子的那一刻,韩宇觉得这两个词是完全可以按在同一个人身上的!没有一点冲突,反而是那么的和谐!
【后学末进韩宇见过夫子!】
【孟子:见过夫子!】
【荀子:见过夫子!】
【西汉董仲舒:后学末进儒家学子董仲舒见过圣人!】
【东汉荀彧:后学末进荀彧荀文若见过圣人!见过荀氏先祖!】
【东汉蔡邕:后学末进蔡邕蔡伯嗜见过圣人!】
【东汉荀攸:后学末进荀攸荀公达见过圣人!见过荀氏先祖!】
【东汉孔融:后学末进孔融孔文举见过圣人!见过先祖!】
【历代儒家学子:后学末进XXX见过圣人!见过各位前辈!】
【......】
【至圣先师孔子:丘,当不得圣人之称,真是折煞丘了!】
孔夫子真不愧是人类历史上的道德模范,连连拒绝大家称呼他为圣人。
【夫子不必谦虚,这是后人公认的称呼,数千年以来夫子一直被称为“文圣人”,就算是儒学受到抨击的时候,也一直是!这是夫子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得的!】
【至圣先师孔子:这,丘,愧受了!】
【对于夫子,大家应该也都了解,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介绍一下,我们华夏文明史上一位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