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医疗一条街”
152
“医疗一条街”
从县政府大院的南大门沿人民东路往东,没走几步,也在路的北侧,就是“120”救护站、血站、体检站。每逢升学体检、征兵体检,里面摩肩接踵、人满为患。有时,少男少女排出的队伍一直从院子里延伸到门外的马路人行道上,颇有“源远流长”的意味。
继续向东,就是南汇县境内最高等级的公立医院,“南汇中心医院”。这地方,自然不太招人喜欢的,不过,生孩子的除外哦。不久的将来,我的儿子就在里面来到人世间的,嘻嘻。
我家和它的缘分深着呢。我爷爷的肺切除手术、我丈人丈母的术后保守治疗、我一大家子的头痛脑热等等,都离不开这块“宝地”。就连遭遇车祸后的阿舅,也被“110”、“120”直接送到了这里。唉!
——“丈人”发音“桑宁”,还可以叫“丈人阿爸”发音“桑宁阿爸”、“丈人老头”方言“桑宁老豆”、“老丈人”发音“老桑宁”等:岳父。口语一般直接叫“阿爸”。“岳父”属于书面用语,口语里极少使用。
——“丈母”发音“桑母”,还可以叫“丈母娘”发音“桑母娘”、“老娘”等:岳母。口语时也一般直接叫“阿妈”。“岳母”基本只作为书面词语出现,口语里不太可能用。
——“阿舅”叫“舅佬”、“大舅子”、“小舅子”:妻子的哥哥或弟弟。口语一般直接叫“阿哥”或“兄弟”。“阿舅”的妻子叫“阿舅娘娘”,口语一般直接叫“阿姐”或“姊妹”。
医院的东隔壁,还是和“医”有关,并排着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尤其是后者,是我或陪着爱人或抱着儿子常来的地方。没办法,婚前体检、孕后检查、产后康复、婴儿接种等等,都要光顾这里。
这一长串医疗机构的存在,差不多占据了人民东路的中段部分。这里,也妥妥的成了事实上的南汇“医疗一条街”。
因为诸多医疗机构的驻扎、深耕,很让周边有门面房的房东们的日子“红火”了几十年。直到2009年8月9日零时,面世了284个春秋的“南汇”,与浦东新区“两区合并”,“南汇中心医院”随即整体搬迁到惠南集镇区西北角的民乐社区,还改了名字,叫作“SH市浦东医院”,“高富帅”得很呐。
——这里,请允许笔者为家乡“南汇”备个注。公元1726年,清雍正四年,从上海县划出长人乡与下沙盐场建立了一个新的县。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这个新的县就被命名为“南汇”,隶属JS省。1949年5月16日,南汇县被解放军占领后划归JS省苏南松江公署管辖。1958年11月,国务院决定,将南汇县划归SH市管辖。2001年8月24日撤县设区。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南汇区,其行政区域整体并入浦东新区。2009年8月8日,浦东新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选举产生浦东新区新一届人大和政府领导班子。至此,原浦东新区和原南汇区的“两区合并”工作在法律意义上已经完成。自2009年8月9日零时起,原“南汇”区在行政层面上不再存在。从此以后,“南汇人”发音“馁围宁”,都变成了“浦东人”发音“浦东宁”。
——“高富帅”,指男人在身材、财富、相貌上“长得高、有大钱、形象帅”的简称。自然,这一网络用语也可以形容物品、建筑、单位、地方等。
卖药品保健品的,卖面条馄饨的,卖鲜花水果的,或者卖拐杖夜壶便马桶的,都在医院东隔壁及马路对面的底层门面房里登堂入室、竞相绽放。卖寿衣、花圈、香烛、锡箔的,也不用你刻意寻觅,抬头举目一扫就有。就连医院门口和对过的人行过道上、马路边沿,也是瓜子、煎饼、炒饭、烘山芋、大麦茶、绒线帽、布鞋子,等等等等,摊位林立,人头簇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药品”发音“压品”。
——“保健品”发音“保机品”。
——“馄饨”发音“闻瞪”。
——“鲜花”发音“喜获”。
——“水果”发音“思菇”。
——“拐杖”叫“撑航棒”发音“畅航棒”。
——“夜壶”发音“哑捂”。
——“便马桶”发音“壁魔洞”。
——“门面房”发音“门米王”。
——“寿衣”发音“涩衣”。
——“花圈”发音“获缺”。
——“香烛”发音“香作”。
——“锡箔”发音“歇箔”。
——“瓜子”发音“锅子”。
——“煎饼”发音“济饼”。
——“大麦茶”发音“大码梭”。
——“绒线帽”发音“浓细帽”。
——“布鞋子”发音“布阿子”。
过往行人实在挤不上人行道的,只好从正跑着汽车的公路上绕过去,引来阵阵汽车喇叭声,危机四伏啊。
——因为前方有障碍而从旁边“绕”过去,这样的“绕”除了叫“嬲”外,还可以叫“套”。“绕过去”发音“嬲顾起”、“套过去”发音“套顾起”、“跳浜过去”发音“跳浜顾起”等。
真因为有了这些医疗机构,人民东路俨然成了迎接新生命的福地,也是民众心目中生命之舟浴火重生的最后一丝希望。嗳?西面的那个“大院子”里,好像也有决定人的生命存亡的功能哦。当然,此“生命”非那“生命”。
这条令芸芸众生牵肠挂肚的性命攸关路,除了深更半夜这个时间段有所清闲外,其它时候几乎永远是堵、堵、堵。有急事驾着车想要从这头赶去那头,或从那头赶回这头,事还没办上,人差不多崩溃了。如能绕道,尽量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