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香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67章 “十八里”桥·长桥“山庄”

268

“十八里”桥·长桥“山庄”

毋容置疑,“十八里桥”车站是因“十八里桥”而得名。可以想见,这座“十八里”的桥曾有着何等的显赫地位。

地处新场金建的“十八里桥”桥,建在今天的沪南公路“十八里桥”车站的南侧。从车站出发,沿车站港路向南走五分钟不到,便能看见一座水泥桥横跨在六灶港上。紧贴着这座水泥桥的东侧还有一座石板桥,它便是名气十足的“十八里桥”。

疑问来了,这座毫不起眼的石板桥,怎么看怎么与“十八里”不相干啊。

的确,这个“十八里”和石板桥的长短毫无关系。那怎么有这名字的呢?

当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典故。清乾隆三十年即公元1765年间,有位在外地做官的朱玉亭知县,回家途经倪家村时,见河上没有桥,当地百姓出行非常不便,就命人拿了银两托当地人称“阿祥叔”的工匠建一座三跨平石桥。石板桥很快完工,长十六米二十,宽一米四十三。阿祥叔捎信禀告朱知县,朱知县看后非常满意。附近百姓感恩朱知县,请他为桥起名。朱知县呢,很是谦逊的让阿祥叔起。正在两人谦让之际,从县城福泉寺出门后一路走来的小和尚气喘吁吁地说,“十八里,十八里!”众人很是疑惑。原来呀,寺里新铸一口大钟,为试钟声能传多远,他同师弟讲定,一个敲钟一个用佛珠记步听钟声。当他走到这里时,恰好钟声消失,用佛珠测算三步一数,七百四十一步为一里,距离正好十八里,所以高喊“十八里,十八里!”听完小和尚的解释,朱知县接着就说,“乡亲们,‘十八里’,‘是发哩’,‘要发哩’,都是好口彩啊!这座石板桥就叫‘十八里’桥吧。”众人一阵欢呼、请愿后,朱知县不再推脱,当即题写“十八里桥”四个大字。遂嘱咐工匠镌刻在了桥面两侧。之后,路过“十八里桥”的人们还看到了两边桥脚刻有的两副对联,“誧试看龙蟠,纯无滇鹊渡”、“路恁南北便,程免往来谱”。是谁撰的联,又是谁刻上去的,史书上未见文字记载,民间也没听到相关的传闻,有点遗憾了。

这个“十八里”的桥名的来历,其实当地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因这座石板桥距离正东方的南汇县城惠南镇和东南方的大团镇都是十八里,故而得名“十八里桥”。个人感觉,这个由头更靠谱一些。不过,也无所谓了,知道它曾经有过辉煌就足矣。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地政府曾把石板桥的多级石阶拿掉,让桥面与路面持平。原有的高大的石桥显得比较低矮了,但更有利于老百姓来往通行了。可喜的是,当初知县大人题写镌刻着“十八里桥”的石板依旧存在,且保存完好。

正因为这座号称“十八里”的石桥,当地这片区域历史上曾一度被称为“长桥”,而安身此处的大型墓园“长桥山庄”也由此得名。

说到这个“山庄”,坊间曾流出这样一个笑话呢。

话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汇县作为全国“十大富县”,势必引来世界各地宾客的频频造访。有一次,一位来自日本的客商前来南汇考察,乘车路经此地,一眼看到了路旁高耸着的“长桥山庄”四个大字,很是兴奋。他对着县里陪同的接待人员连声叫喊,“这里不错嘛!今晚住这里!住这里!”我方陪同者一脸的尴尬,哭也不是,笑也不行。出于礼节,又不能明说,眼珠急速转动起来,“这里不行!早上过来时就专门问过了,客满。对,客满!请放心,阁下下次来一定安排,一定安排!”

“哈哈哈……”,听到这,我和周边的众人全都忍不住大笑了起来。“对,下次只要是日本鬼子来,就安排在这里住!”

时至今日,“长桥”重又合并进了“金建”不复存在了。因为年代久远,这座石板桥也作为区里的文物保护点用钢板加固,不再行人。唯有那个“山庄”,“风采”依旧,更有发扬光大之势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