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杀”花生·炒瓜子
67
“杀”花生·炒瓜子
“麦焖”基本属于小孩的专属,而同样是农家自己地里栽种的花生、葵花籽、蚕豆、豌豆,就属于大人小孩通吃的零食了。
——“葵花籽”叫“对日粒”发音“对捏烈”,对着日头生长的意思,是向日葵果实的俗称。“葵花籽”在新场原住民口中一般就被简化成“瓜子”发音“锅子”了。还有一种只有当地人会说的叫法为“短烂泥”发音“兑赖泥”,接地气哇,哈哈。
——“蚕豆”叫“圆豆”发音“悦豆”。
——“豌豆”,专指去壳的豌豆果实经太阳晒干后成就的金灿灿的“黄豆”发音“王豆”了。“黄豆”是制作豆腐的原材料,在那个年代,农家的“黄豆”可以拿到国营的豆腐作坊换取“豆腐”吃呢。怎么个换取法,小的没机会亲身经历,不得而知。
带壳的花生,大都是通过烘炒后剥壳吃的。又香又脆,太好吃了!光听那声声果壳的分身响音,就足以让你及身旁的众人垂涎欲滴。
对大多数农家来说,炒带壳的花生给一家人吃,一年到头实在难得有一回。当然,两种情况下可以例外。
过年时,日子过得再寒酸的,也必定会炒上那么一大锅。除了自家大大小小尝个鲜,有啥人来客往的,也能对付一下子。
平日想要吃到的话,那只能靠亲戚助上一臂之力了。怎么了?上门来做客呀,还得是来一整天的。开饭前,主人合拼着两个手掌,从里屋捧出像小山包似的一坨带壳花生,自然是早就炒熟了的,慢悠悠走近八仙桌,往桌上一“开闸”,“吃呀,吃呀”。客人们立马聚拢过来,争相伸手,边剥边吃,边嚼边聊,场面一下热闹起来。
只要有亲戚上门,对我们这些屁孩而言就是超级好消息,除了能吃到“红烧肉”,还有可能吃上炒花生哩。
坐上桌是没有可能的,能做的就是趁自家大人不注意,偷偷伸出小手飞快地从桌子上抓起一小把,再转身溜到屋后、村头,边“咔咔”剥起来,边一粒不敢浪费地“呱唧呱唧”嚼起来。吃得虽担惊受怕、狼狈不堪,却特别的满足、过瘾,嘻嘻。
带壳花生还有种吃法是水煮,我们叫“杀花生”,有点吓人哦。吃起来也要剥壳,拿在手里,整个湿漉漉的,壳里还会含着一股汤水。虽然吃起来也是香的,却软绵绵、干巴巴,毫无嚼劲,实在吃不出烘炒花生“嘎嘣脆”带来的洒脱和豪迈。
如能捧出一盘不带壳的花生米,一般是油爆,起码是盐炒,那这家绝对是很有腔调的。我家?从没让我开过眼呢。
我至今没想明白,家里的大人们为啥总是喜欢水煮花生的,可能就为了让我们不喜欢、少吃点吧。干炒的花生实在好吃,小的们一开吃就根本刹不住嘴了,总想着天天能吃到。而自家的自留地有限,留给花生的地盘更是少得可怜,收成自然也就少了,哪经得住我们哥几个没有喉咙似的肆意消受呀。
还好,家里还种着另一样可以剥壳吃的小疙瘩,向日葵果实,“葵花籽”。这种瓜子收成后,需从大圆盘上剥落下来,再放到阳光下晒干,最后放入大布袋里存放起来。想吃了,取出几把,点火烫锅热炒一番即可。
——“阳光下”叫“日头旺里”发音“捏豆旺里”。
吃这个瓜子只有热炒,没有水煮一说,口感和炒花生一样的香喷喷、脆生生。不过拿在手里、吃到嘴里,心头总感觉没有吃炒花生有派头、有面子。
其实别说我们小孩了,大人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呢。如果家里没有事先炒好的花生或没有可炒的花生了,大人们绝对不会拿炒好的葵花籽上桌待客的。
也许是种花生太费地,一般农家都种的特别少,向日葵也没种几棵,平时能经常吃到同样是自家地里种出来的果实零食,无疑就是炒蚕豆、炒豌豆了。
这两样东东,由于栽种起来比较简便,也不怎么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只要是有自留地的农家,基本属于非紧俏物资,想吃就炒,炒了能敞开吃,只要你不怕撑坏肚子。
沪上著名的土特产“五香豆”,原料就是蚕豆,只不过精致包装袋里的豆的表皮添加了太能刺激你味蕾的甜啊酸啦咸呀辣的。这样的豆,早脱离了泥土的气息,好吃自然没有商量,可收入囊中的价钱自然也好看了,呵呵。
——“五香豆”发音“嗯香豆”。
——此处的“好看”,专指特定物品的价格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