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皇长孙:我大明始终遥遥领先](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24/48099224/b_48099224.jpg)
第134章 大胆的想法
“谁说的?”
话音未落,一只手便不轻不重地拍在了秦王朱樉的后脑勺上,顿时就揍得他“哎呦”一声,一个趔趄差点趴在地上。
“谁?谁啊?连本王都敢打,真是……”然而朱樉的狠话才说了一半,便猛地戛然而止,紧接着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恭声道,“儿……儿臣给父皇请安,您……您老人家啥时候来的啊?”
一身便装的朱元璋则哼了一声,没好气地说道:“哼!咱要是再不来,鬼知道你这蠢东西还会干出什么荒唐事来!”
“父皇,儿臣……”
“闭嘴!咱问你,谁让你跑回来的?身为藩王,没有诏令就私自返京,你小子是想造反不成?”
“儿臣不敢,儿臣只是……”
“行了行了,就你这蠢样,给你兵造反也造不明白,起来吧!”尽管那朱元璋表面上一脸的不耐烦,但明眼人也看得出来,实际上老朱再看到自己许久不见的二儿子之后,心里多多少少还是很高兴的。
进屋落座之后,朱元璋便开口问道:“说说吧,你小子这次偷偷从封地跑回来,是不是又闯什么祸了?”
此话一出,朱樉便忍不住说道:“父皇,天地良心,儿臣这次可不是偷偷跑回来的,更没闯祸,而是真的有正经事情才赶回来的。”
面对朱樉的说辞,朱元璋自然是一脸的不信,“少来这套!就你,能有啥正经事?”
不想话音未落,那朱樉便从怀里掏出了一样东西,递到了朱元璋的面前,“父皇请看!”
“这是……”看着朱樉手中的那枚金灿灿钱币,朱元璋不由得好奇地问道。
“这是儿臣从一个常年奔走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商人那里得到的金币,据说那边有个叫帖木儿的国家,而且生产黄金,但凡是咱们这边的丝绸、茶叶、瓷器到了那边都能卖上一个很好的价钱,不过即便如此,那些商人们也很少有人专门去做,顶多也就贩些茶叶过去而已,一来是因为路途实在是太过遥远,一来一回最少也要三个月之久,二来则是那边除了金银和马匹根本就没什么特别的土特产,所以几乎每次都是空载而归,久而久之,这条商路也就渐渐没落了。”
“嗯,的确如此,说下去!”
“是!父皇,您还记得年初儿臣送给雄英的那两粒琉璃珠吗?那东西在帖木儿现在可是稀罕物,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儿臣就从那边换回来了足足四万枚金币和五百匹西域宝马呢!”
此话一出,朱元璋的眼睛立刻就亮了起来,急忙伸手接过了那枚金币掂了掂,心里则默默地估算起来,这金币虽然看上去十分小巧,但却分量十足,两枚差不多就有一两重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这四万枚金币岂不就相当于两万两黄金么?
“老二啊,咱如果没记错的话,那个什么琉璃不是用砂子做的吗?真有那么值钱吗?”
朱樉则如实回道,“回父皇,您说的没错,这琉璃的确是用砂子烧制的,按理说是不值钱的,但是用雄英的话说,这玩意儿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制作工艺,正是由于这套制作工艺赋予……大侄子,赋予了什么来着?”
“附加价值。”朱雄英直接脱口而出道。
“对,赋予了足够珍贵的附加价值,所以才能卖个好价钱,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嘛!”朱樉一脸得意地说道。
“好!好啊!真没想到,你小子竟然也有开窍的一天,果真是傻人有傻福啊!不错,不错!”
此话一出,顿时便让朱樉有些哭笑不得,“父皇,您这是夸我,还是在骂我呀?”
朱元璋则故意把脸一板,“你看看,三句话就现了原形了吧?连这都听不出来,说你傻还真是一点儿都不冤枉你!罢了,一会儿跟我回宫,给你母后请个安,雄英也来!咱一家人晚上好好热闹热闹。”
朱樉和朱雄英两人则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道:“知道了,父皇(皇爷爷)!”
是夜,坤宁宫内难得地热闹了一回,马皇后在看到自己的二儿子之后自然也是又惊又喜,朱元璋更是下旨,破例让二虎从凤鸣酒楼订了一桌上等的酒席直接送进了宫里,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了顿大餐。
酒足饭饱之后,朱元璋才把朱标,朱樉和朱雄英三人叫到了书房。
“老二啊,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啊?”一开口,朱元璋便直奔主题。
朱樉则嘿嘿一笑,“回父皇,儿臣这次回来,还有个目的,就是听说雄英前段时间搞了个高炉出来,能够极大地提高炼钢效率,所以就来看看能不能将其运用到烧制琉璃的工艺上去,如果可以的话,那就可以加大产量,来年狠狠地赚上一笔!”
“消息倒是蛮灵通的,怎么,半年赚了那么多钱还不满足啊?”尽管朱元璋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却还是十分欣慰的。
然而话音未落,一旁的朱标却皱起了眉头。
这样的反应自然没能逃过朱元璋的眼睛,于是便好奇地问道:“标儿,你怎么看?”
“回父皇,儿臣并非是眼红,更不是在泼冷水,打消二弟的积极性,只不过刚刚二弟也说了,那琉璃之所以能卖个好价钱,完全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缘故,故而儿臣以为,一味地增加产量,并非长久之计。”
“嗯,说的没错。甭管是啥东西,一旦不稀罕了,也就不值几个钱了。”朱元璋听了不由得点头说道,“听到没有,老二,别总一天到晚想着提高产量,与其那样倒不如好好琢磨琢磨怎么多加点附加价值进去,这才是正道!”
“是,父皇,儿臣知道了。”
然而话音未落,一旁的朱雄英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开口说道:“皇爷爷,说道高炉,孙儿倒是有个大胆的想法,还请皇爷爷恩准。”
“什么想法?说说看。”
“孙儿打算在应天和西安之间修一条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