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底层逻辑:关于人生的7堂哲学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推荐序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普及读物。

对于今天中国的青年朋友来说,这种书太少了。

在今天的中国,哲学日益显现出重要性。

在如今剧烈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中国青年们面临日益复杂与深刻的生活问题时,如何消解内心的无名焦虑,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成为大家的关注点。这些都必然会引入哲学思考。

但在流行文化中,哲学又常常是板着高冷僵硬的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形象,因为哲学的核心内容,常常远离日常经验。今天的哲人,还没有更好的新创建。这都让哲学不再鲜活。

到底什么是哲学?

通俗地说,哲学就是对人类最重要问题的不断追问。

作为动物中的奇葩,人类仍然要依赖环境生存。人类的生存活动就是利用与适应环境的行为。人类重要问题的追问结果,无不回归于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之中。其中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包含了人类与精神环境的关系,还包含了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理解的成果凝聚出了自然科学,发端了哲学,还孕育了社会学。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就是依据精神环境来理解生存环境,并依据这种理解来选择生存行为。其中也包括了理解精神环境本身,并形成了自觉的意识活动和思维,也形成了不自觉的意识活动和情感。马克斯·韦伯说的“人是悬挂在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就是对这种状态的生动概括。

所谓哲学,就是人类理解精神环境的文化成果,其中也包括了理解人类在精神环境中的活动方式。人类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活动。

人类的意识活动感知与理解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感知与理解了精神环境,还构建和利用了精神环境。其构建的成果与理解的对象,就是精神环境的存在形态。这就是观念要素与观念结构。它们所构成的观念空间,就是意识活动的环境。

意识是人类特殊的生存活动。人类只有在感受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才能间接感受到意识。叔本华认为,我们能够做我们所做的,但不能想我们所想的,就在暗示这一点。因此,哲学对意识的理解方式,只能是“反思”。在哲学中,没有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环境的“客观事实”,也很难像科学那样将核心观念知识化。

在精神环境的内涵中,包含了人类生存活动的经验观念,也包含了人类理解精神环境的超验观念。人类将自然环境中的经验观念公共化,就构成了科学事实,将社会环境中的经验观念公共化,就构成了公共价值。

一般来说,经验表达了具体,超验表达了抽象。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具体认知成果,可以形成事实,也容易构成知识,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利用与适应生存环境的方法依据与技术工具。但抽象的认知成果,特别是高层次的抽象成果,虽然表达了最重要的人类环境认知,但却无法形成事实,甚至也难以构成知识。这类认知成果,只能寄存在宗教与哲学观念之中,只能模糊地表达在伦理中。它们常常以信仰的形式,决定了我们最重要的生存选择。

哲学以超验观念为主体,但也必须能够安置好全部经验。抽象的超验观念很难用具体故事来表述,这就是哲学的表达常常玄妙化的原因。在中华文明中,表达最高层次超验观念的概念,就是“道”。在西方文明中,这种概念就是“绝对理念”和“宇宙精神”。

哲学的重要性在于,人类的全部生存活动,都在超验观念的统辖之中,要理解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就必须超越经验来探讨超验。在我们的文化争论中,常常纠缠不清的“三观”,也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是重要超验观念的汇总。

因此,只有用哲学思考,才能让我们理解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生存意义,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生死,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权力。对这类超验问题的思考,能为我们理解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提供开阔的思维空间,能让我们真正理解什么是宇宙,什么是空间,什么是时间。

人类依据精神环境对物质环境的理解,决定了物质生存的方式,进而构成了社会环境。人类的社会化生存,就是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人的全部社会疑惑与社会焦虑,以及由此而生出的抱怨与不满,都来自对社会环境理解的偏差。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环境的本质,才能让自己常常处于内心的平和之中。中国的老庄哲学,归根结底就是在讲这个道理。所谓的“无为”,并非真正什么也不做,而是在做任何事时,都要顺应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它们是存在于我们意识的理解之外的。西方的存在主义,就是在追求这种理解的努力之中形成的思潮。

哲学的核心道理,就是高度超验化的公共观念。为了将这种道理通俗化,就必然要借用经验故事。但光讲故事,又会将哲学道理变成鸡汤文章。只有很少的哲学道理能透彻地逻辑化与知识化,因而哲学也就有了一副好像故意让人听不懂的面孔。实际上,这是不得已。

为了让哲学得到广泛传播,为了让更多青年朋友们获得哲学的乐趣,我们必须要将深奥玄妙的哲学道理尽量通俗化,这是哲学普及的重要意义,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哲学的通俗化,就是搭起哲学思想与世俗经验间的连接,但这并不容易。要具备深入哲学内涵的思考能力,还要理解广大受众们的精神焦虑,并能够将哲学思想引入化解焦虑的情感空间之中。这就是哲学普及作品的功夫所在,也是本书的珍贵之处。

本书用了不少篇幅,精炼生动地展示了西方与中国主要哲学家们的观点,这体现了作者的哲学功力。这种简单通俗的展示,也是一种不错的哲学知识介绍,让初入门者可以迅速建立起进一步阅读哲学书籍的知识框架。

但这种展示常常避不开观点间的混乱与冲突,这来自曾经哲学的局限。但作者在对这些基本知识的表述中,仍然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当下青年朋友们关注的话题,这就足以引起大家的哲学兴趣了。从哲学史中的概念到今天生活中的焦虑,这种巨大的问题跨越,就是本书作者为我们提供的精神营养。这些营养是进入哲学殿堂的好向导。

哲学的功能,远不止是为个体提供认知人生的精神营养。哲学更重要的功能在于,构成了不同文明的文化核心,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桥梁。这些功能,在今天中国向世界大国迈进的脚步中,对文化影响力与世界话语权的构建,形成了基础性支撑。

今天的中国需要新的哲学,新的哲学需要吸引大批有志青年投入,但这种吸引力又不能来自现实的“利害”。只有好的哲学普及著作,才是这个伟大文化运动的有力推手。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此。

孙利平,独立学者

2022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