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2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大学评价的发展脉络

当时光之轮回转到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USNews,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发布了第一份世界大学排名榜单,随后,全球大学排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众所周知,迄今为止,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THES)的世界大学排行榜(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夸夸雷利-西蒙兹(Quacquarelli Symonds,QS)的世界大学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US News的最佳全球大学排名(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ARWU)、西班牙公共研究机构国家研究委员会(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ificas,CSIC)下属的网络计量学实验室(Cybermetrics Lab)的世界大学网络计量学排行榜(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RWU,该排行榜创始于2004年,每年1月和7月更新一次)、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entrum voor Wetenschap en Technologische Studies,CWTS)的CWTS莱顿大学排名(CWTS Leiden Ranking,依照文献计量指标建立的全球大学排名系统)等被公认为全球六大大学排行榜品牌。在国内,持续做中国大学排名且有较大影响、具有公信力的排行榜品牌,包括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暨安邦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冯用军(陕西西安、北京)之“中国大学评价榜”(安邦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广东深圳)之“中国大学评价”(武书连版)、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蔡言厚(广东深圳)之“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版)、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邱均平(浙江杭州、湖北武汉)之“中国大学评价报告”(武大版)、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GDI智库)刘旦(广东广州)的“GDI大学排行榜”(广日版)以及深圳市网大教育服务有限公司蒋继宁(广东深圳)的“Netbig大学排行”(网大版,已停更)等。

美国是发布大学排名最早的国家,随后跟进的有英国(1986年)、中国(1987年)、德国(1989年)、加拿大(1991年)、日本(1993年)、西班牙(2004年)、法国(2007年)、荷兰(2007年)、阿联酋(2012年)、欧盟(2013年)、俄罗斯(2020年)。在中国,第一个大学排行榜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于1987年创立,首创者包括赵红州、郑文艺、熊学敏、蒋国华等。随后跟进的有中南大学蔡言厚(1989年)、广东武书连(1992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1993年)、香港《亚洲周刊》(1997年)、深圳网大蒋继宁(1999年)、中国校友会网赵德国(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2003年)、安邦冯用军(2003年)、武汉大学邱均平(2004年)、浙江大学高等教育观察课题组(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8年)等。

分析大学评价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发现一条规律,即国外大学排行榜兴起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中国大学排行榜兴起的主要因素是科学研究的需要。国外大学排名是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服务化潮流的产物,是冲着“有助于消费者”去的,肇始于市场,繁荣于市场,并且由此而进,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和方法,作为西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渐次输出,影响全球。在中国,大学排名只能以科学研究的名义在大学校长、大学投资人、教育专家、媒体记者、企业、家长、大学生等的批评(判)和反批评(判)声浪中生存。西方对于大学排行榜的批评主要是学术批评,而中国对于大学排行榜的批评更多属于道德审判。当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中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社会各界对于大学排行榜的包容性和理解度越来越高,对于大学排名工作的外部评价趋于理性、客观,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中国大学评价组织的生存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中国,现代大学的科学评价历史较短,从大学评价学(运用钱学森院士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研究大学评价现象、评价问题及其运行规律的专门学问,笔者于2015年首次提出该专学名称)和大学评价史来看,[1]我国大学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初创期(1987—1993年)、停滞期(1994—1998年)、发展期(1999—2009年)、成熟期(2010年以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一个大学排行榜(“科学研究”单一指标)是1987年9月13日由《科技日报》发布,比《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晚了4年,该文题目是《我国科学计量指标的排序》,署名单位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实际作者为赵红州、郑文艺、熊学敏、蒋国华,赵红州时任所长,蒋国华任副所长);我国第一个多指标大学排行榜[根据原国家教委科技司编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专利批准数”三项指标数据,排出了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86所理工农医类重点高校的综合次序]是1989年11月16日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等院校比较研究”课题组在“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研讨会”(湖南长沙)上发布的,题目是《我国重点高等院校科学计量多项指标排序及其分析》(主要执笔人是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199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学会》杂志公开发表。

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安邦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2003年安邦大学评价课题组正式成立,2009年合组为安邦研究院,2017年更名为安邦中国评价科学院,2020年成立安邦中国教育评价文科实验室,以下简称“安邦智库”),作为国内大学评价和创业创富等领域理论研究、实践应用、标准示范方面的教育领军品牌,已有30余年的独立创业历史,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原始创业期(1987—2002年)、快速发展期(2003—2009年)、优化成熟期(2010年以来)。具体地说,从2003年开始,安邦智库为解决全球大学评价“卡脖子工程”,联合国内有关大学评价组织提出了大学评价学理论架构、合作研发“中国大学排行榜”系列报告,发布了世界范围内唯一以“校友”“质量”“影响”“贡献”为主题特色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等60余个榜单。特别是2017年以后,安邦智库汇聚各方智慧、博采众家之长、综合集成创新,独家研发的以“立德树人”成效为根本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日趋稳定、成熟和科学化,其与时俱进、科学计量、教育计量特征越发明显,已逐渐成为衡量中国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外部参照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动态监测、跟踪评估、全程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的新时代潮流。

安邦智库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是中国高校中最早运用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开展大学评价的新型高等教育数据智库,先后被认定为省级社科研究分支基地,入选“中国教育智库评价CETTE来源智库”,并被权威机构认定为国内主要大学评价智库之一,获评“五星级大学评价机构”。安邦智库“肇始北京、立足关中、服务中国、面向世界”,定位“教育平台、智库特色、数据驱动、共建共享”。在推进新型高等教育数据智库建设过程中,安邦智库组建了包括高等教育、创业创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和教育决策咨询等在内的教育智库系统,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服务,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构建开放型高等教育新体制,为教育决策咨询发挥建设性作用。安邦智库秉持“微智库、大数据”的共建共享共治共创共赢理念,通过聚合全球高等教育资源,发布包括“安邦版大学排行榜系列”“国家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报告”“国家战略区高等教育发展报告”等在内的各类高等教育指数榜单和研究报告,研发高等教育大数据、大学评价、高等工程教育等行业标准,抢占教育评价标准和全球大学排名话语权,瞄准党和国家教育中心工作及重大教育发展战略需求,重点服务全国高校,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

总之,安邦智库在首席专家冯用军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专家20年潜心于大学评价、学科评估、专业认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创富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示范,已成为较有专业性、知名度、影响力、公信力、美誉度、公益性的国内大学评价领导品牌和大学评价标准制定者,致力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民族品牌的大学评价范式的标准制定和实践示范,通过聚合全球大学评价与创业创富等领域的优质人力资源和大数据资源,为实现“中国教育梦”不断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