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大学评价的思想和特色
安邦智库作为中国长期持续开展大学评价和创业创富等领域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应用示范的协同创新团队,率先提出中国大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中国大学科学发展、追求卓越,指导考生挑大学、选专业、规划未来。中国大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分区、分类、分级和分层评价,努力用一套标准不同权重解决所有大学的比较评价问题。因此,安邦智库历来非常重视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发、构建和优化工作,努力成为全球大学评价领域的标准制定者。
一、大学评价的指导思想
为适应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新阶段的新发展趋势,创新中国大学评价思想理念,结合中国高校办学实践状况,借鉴国内外大学分类、分级评价的成功经验,安邦智库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善于集成,首创依据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声誉影响”“国际化水平”等核心职能,分别对中国大学进行分区、分类、分级和分层评价,构建起了既符合中国情况,又具独创性,公开透明、客观公正和可比性强的中国大学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以期科学、合理地评定中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特色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研发水平、社会服务效果、文化繁荣贡献、国际化程度和毕业生职业发展成就,形成了自身的大学评价战略学说。
(一)分区评价
安邦智库率先对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进行星级评价,2010年,参与发布首个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排行榜(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星级排名)。由于历史原因,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高校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为了给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考生、家长、政府和企业提供客观可比较的参照系,我们对不同地区高校采用不同的星级评价指标体系。
(二)分类评价
安邦智库率先将“党的全面领导”“思政教育”“毕业生质量(杰出校友)”“校友捐赠”“社会捐赠”等指标引入中国大学分类评价标准,提出以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研发贡献为基准的中国大学分类新标准,将中国大学的办学类型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技职型大学等四种类型。其中,研究型大学分为中国研究型、行业特色研究型、区域研究型、区域特色研究型等类型。
(三)分级评价
安邦智库率先提出对国家、对民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高低、人才培养合格与否的核心指标,并依据中国大学办学实力和办学成就等将大学划分为十个(星级)等级,即用星(★)的数量表示大学的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十个星级,对每一类星级大学的内涵、外延、发展目标和未来愿景等进行了科学界定。
(四)分层评价
安邦智库率先依据中国大学办学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等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从高到低划分为八个层次,对公立院校、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等进行分层评价,陆续发布中国顶尖大学、中国一流大学、中国研究型大学、中国高水平大学和中国知名大学等特色榜单。
二、大学评价的特色优势
安邦智库始终致力于大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努力构建既符合党的全面领导、世界通约标准、国家政策导向、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中国特色、公开透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绿色公益,适合不同办学类型和层次院校的可比较、可量化、可复制、可验证、可推广的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发挥中国大学评价的科学分类、合理定位、错位激励和正向引导功能。安邦版中国大学排行榜是目前中国大学评价指标较为系统全面、评价思想及方法与世界无缝接轨、涵盖大学五大核心职能评价、较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大学排行榜。与国内外其他大学排行榜相比,安邦智库拥有五大特色优势。
(一)思想先进,海纳百川
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组合的教授专家团队虚心听取并接受党和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大众等的意见与建议,将持续反映大学办学成就、立德树人成效等公开数据转化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了大学评价指导思想符合世界发展潮流、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大学评价标准和社会公认的教育评价常识,规避了外行评价内行、违背教育基本认知等弊端。同时,不断将最新科学技术发明如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人工智能、高超速通信技术(5G、量子通信等)、虚拟现实、物联网、元宇宙等用于大学评价领域,确保在大学评价关键技术应用示范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二)质量优先,与时俱进
在大学评价过程中,不以“新生入学分数”“新生来源校”“在校学生数量”“毕业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创业率”等指标简单代替“毕业生质量”指标,而是从教学水平与毕业生质量两大方面考核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成成效。毕业生质量重点强调毕业生校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升学率、创业率等)和所取得的职业成就、职场地位等,而非“入学分数”等简单化的“生源质量”,引导高校回归“立德树人”的办学根本。
(三)贡献导向,评价科学
在“破五唯”思想指导下,不以“论文、项目、著作、专利、奖励、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论文被引频次”等指标代替“科技研发水平”和“学术原创水平”等指标。[4]科研评价重点强调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学术水平、国家贡献、区域贡献与经济贡献,科技研发评价重点考察能否解决“卡脖子工程”技术问题及解决的程度,有利于引导高校科技研发更加注重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中的贡献与价值,而不是持续制造出一堆只能“束之高阁”的专利、著作、论文等。
(四)数据权威,确保公信
大学评价指标数据全部采用第三方权威机构、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公布与认定的客观数据,保证大学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公开透明、可重复验证,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国际发展趋势和基本常识。与其他大学评价机构不同,安邦智库未采用任何主观打分数据,不采用缺乏公信力、权威性不足和学界不普遍认可的自建数据库指标数据,规避了因采用自建数据库指标数据导致评价结果失去公信力、缺乏透明性、不能重复验证等弊端。
(五)结果合理,求同存异
大学评价坚持以人为本、以师生为中心,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注重通过评建持续提升高等教育的宏观质量[5]、大学的中观质量和毕业生的微观质量。不重物轻人、不重理轻文、不重学轻术、不重科研轻教学、不重投入轻产出、不采用无法保证公正的同行评议或社会声誉调查。首倡大学分类、分层、分区、分级评价,避免了对不同类型、层次、区域、性质的高校的人为硬性同质化归一失真排名。有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文科与理科、投入与产出、不同类型人才评价指标等的兼收并蓄、兼容并重,保证了各项大学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公正性,有利于引导中国各高校“走自己的路”,用自己的办法实现高质量发展。